理论基础

问题研讨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讨论法,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模式渊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疑难情境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解决办法——检验假设,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展其思维能力、创造力。但是,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兴趣,解决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做中学。

原苏联著名教学法专家 M·A 达尼洛夫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塞伦、戈登的理论对我们建立的问题研讨教学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达尼洛夫的问题教学就是在课堂讲授和其它形式的课上,通过建立一种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教学可分为五种不同水平:

  1. 教师问题式的讲述知识,学生随之进行模仿活动;

  2. 教师问题式的讲述知识,并伴之以按教师指出的样子进行独立作业;

  3. 教师问题式的讲述教材以及学生对教材的改造和加工;

  4. 教师问题式的讲述,学生进行局部的探索,以至最后解决问题;

  5. 最理想和效果最好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受教师的知识范围、工作经验、教学艺术、积极性和对问题教学课的准备与管理等因素制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塞伦把课堂比作社会,他试图创设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以便把学习的情境迁移到以后的生活情境中去,并使这种情境具有生机盎然的探究性。他运用学习群体力学机制原理,指出学生集体对问题的探究是积极和有效的。美国心理学家戈登也证明,采用共同研讨问题的

群辩法,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