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阶段

  1. 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思维由问题引起,疑问是发现之母。

如某教师在讲《小白花》这篇课文时,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引起美妙的联想,再现教材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篇教材是描绘 1976 年 4 月初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境。但这一历史事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怎样使学生有所感受呢?老师先出示一张放大的当时拍摄的照片,先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随后放录音, 让学生边听边看,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整个天安门广场花山人海的情境有个感性认识。接着老师又选取了以悼念周总理为主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几段乐曲,再现面对纪念碑向周总理默哀的情境。随着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中描写的那个情境,此时,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师生的共同心声。读完课文老师要学生用“天安门广场”说一句话,描写当时的情境,学生们的想象很丰富:“天安门广场上静静的”,“天安门广场上国旗低低地垂着,松树挺立着,金水桥下的河水呜呜地哭起来了”⋯⋯。

  1. 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如六根火柴要摆出四个等边三角形,这首先就得提出每一根火柴得是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为四个三角形得 12 条边。12÷6=2,这就是必须一根顶两根用,在这个假设过程中很快就能摆出来)。又如,有的教师经常给学生出这样思考题,一个桌子四个角,砍去一个是几个角?学生经验中 4- 1=3(个)。对不对呢?很多人都说不对,说是五个角对。这不尽然,有的学生提出假设,这个问题答案是 3 个、4 个、5 个角。提出这个解答的假设是一种通过发现得出创造性的结论。正是这富有创造性的假设,像一把金钥匙, 打开了科学迷宫的大门,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天地。

  2.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解决问题最终要靠实践的检验。创造性思维也必须靠实践来证明它确实开创了科学的新方向,开辟了科学的新天地。如何检验自己假设也是一个创造性问题。杨振宇、李政道关于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假说,如果不是和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一道设计具有创造性实验检验,那么,至今也只能是一种假说。这一阶段, 使学生在领会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机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如一位老师教“分数除整数”时让学

生观察8 4 8 4 4 2

5 5 5

4 1 4

和 5 × 2 意义如何?学生回答:意义相同。那么把5 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一

份是多少?这两数中间是否能划等号?学生回答:“可以。”学生认为两个数形式不同实质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做出结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学生发现了这个规律。总之,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

基础上,对教材作出计划,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

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发现要进行得顺利,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会得到发展。这时学生就会经过独立思考、亲自去发现教材中那些隐含的东西,概括出结论,使这些新知识很快纳入自己认识结构系统里去, 把知识变成自己智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