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依据

  1. 哲学依据。①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能动反应的才干。

②事物发展的根据在于事物自身的内因。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在于学生学的内因。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

  1. 思维科学依据。学导式教学能不断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因素, 加速顿悟、灵感和思维自组织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在主动进行的自学一探索与解疑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 系统科学依据。学生个体和群体各自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同外界环境(主要是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环境)进行以知识、信息为主要形式的能量交换,从而使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智能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作为系统的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能量——智能开发的水平不断提高,不断优化,进而体现出学可促导,达到教、学双方这个更大系统的发展过程的优化。

  3. 人才学依据。①人才是智能之士,是能为社会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使价值增值的人。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的关键之一,在于人才的自主意识的积极发展和对自身智能的主动开发,进而形成优化的包括上述五个层次的人才智能结构;而人才的革新一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则是人才智能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②学生作为追求成才的人才,处在前人才或潜人才阶段,要想脱颖而出, 就极需要发展求异思维,敢于探索,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才干。学导式教学鼓励求异思维,提倡自主学习——独立自学,靠自己学,少教多学,不受教师知识水平和已达到的智能水平的局限,及早达到无师自通。

③人才的成长和造就,主要不是在认识过程中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广义的——包括课内外的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而同时并且主要是个实践过程。学导式教学,则能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以自学

和演练为基本结构的实践过程。

  1. 心理学依据。①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指向性活动,必须处于较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实行学导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处于较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②学导式教学摈弃“保姆式”,能使学生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靠自己努力去发现、去解决疑难,能取得“自己生的孩于亲”的好效果。

③教学应该依据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创造“邻近发展区”

——即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学导式则以自学为主,把自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因此,给学生提供了“发现”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充分条件;对开发思维力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社会心理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

  1. 教育学依据。教育学要求学校教育与教学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学导式教学追求智能结构五个层次诸要素的普遍发展,从而把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教学工作中具体化,并落到了实处。

  2. 教学法依据。教学法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及所面临的新任务,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及其作法也要相应地不断发展、不断革新。学导式教学法面对 21 世纪培养新型人才要求,从启发式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反映了教学法探索与变革的必然性。

“学导式”教学理论的出现具有时代特点。它适应知识激增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要求,把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通过掌握知识重在开发学生智能的新轨道,使学生不仅能提高书本知识的学习成绩,更要提高智能各要素普遍发展的水平。“学导式”教学认为,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工程;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获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的智能要素:智力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能力七要素(自学—

—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尽可能在各自己有的发展水平上不断提高。智力主要是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系统在认识领域里处理各种信息的不同方式及其水平、层次、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力则是智力在实践领域里,进一步同知识、技能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结合而成的能动作用的不同方式,及其水平、层次、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智力和能力构成智能。学生在“学导式”教学中,不再是使自身的智能要素成为被动开发的客体,而逐步变成了主动开发各自智能要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