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应用的不同历史阶段

一般来说,依靠市场机制的浮动汇率,效率较高,代价较小,可以分散风险,体现市场供求关系,比固定汇率优越。但是,它主要适用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这些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已经足够强大,足够复杂,足够自立,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不允许国内经济发生大的波动。

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只是国内经济的次要部分,特别是国内经济不再受到外汇短缺的制约。因此,在汇率选择上,不可能牺牲国内经济的稳定,来换取涉外经济的稳定。同时,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足够强大和独立,不需要国家为它承担外汇风险。在固定汇率下,汇率风险是国家代替企业承担的。而在浮动汇率下,汇率风险是企业自己承担的。企业自动承担汇率风险以后,就发展起一套风险防范的机制,通过各种保值措施,利用市场规律来避免外汇风险。再者,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比较先进,比较灵活易于调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高,就是说,销售数量对千汇率和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货币升值,出口马上下降,进口马上上升;货币贬值,出口马上上升,进口马上下降。——想要搞浮动汇率调节外贸,起码的条件是本国的进出口商品要对价格和汇率的变动有反映。——正如我们马上就要论述到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事情往往并不如此。

与发达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往往倾向于固定汇率。在经济发展初期, 外汇短缺是致命的弱点,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把出口创汇,放到经济各目标的首位,就连国内经济的稳定,也要服从于出口创汇。出口计划,是经济计划中最重要的计划,只要能够完成出口任务,国家外贸公司亏损多少,一律由国家财政补贴。补贴不起,就采取人民币贬值的办法,促进出口。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甚至对内贸易,为的是挤出国内资源,保证出口。汇率贬值的实质,也是贬低国内资源的价值以廉价出口。因为外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只要有了外汇,就可以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引进。进口耐用消费品的利润和关税,也是惊人的。于是,计划经济就有所谓“外贸宏观效益论”,认为出口亏损没有关系,只要有了外汇,就可以发挥更高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益——这是以进口用汇的高效益为前提的。但实际上, 计划经济的审批用汇制,无法提高外汇使用效益;出口计划虽然能够完成, 但是出口效益不能提高,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

在“以出口为生命线”的发展阶段,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稳定外贸成本,使国家为外贸企业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为了稳定汇率,即稳定出口, 不惜动员国家力量,全力支持出口创汇。在这个阶段,采取固定汇率是有利的。何况,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过早实行浮动汇率,企业承担全部外汇风险,又没有转移风险的工具,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就像 1994 年的中国一样。

因此,虽然我们从价值取向上,肯定浮动汇率的优越性,但是也应该做具体分析。不同汇率,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使是在全世界普遍实行浮动汇率的情况下,也有许多弱小的国家,采取“盯住”某一个国际货币的办法,与之建立固定汇率,随同这个本位货币一同浮动。最著名的港市,就是在全部自由兑换后,承受不了国际资本向港币投机的压力,与美元建立了固定汇率的。而更为弱小的澳门,则把货币盯住了港市,这是总体浮动汇率中的固定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