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升,一样又不一样。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了流通本身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在市场经济下,这种情况一定要表现为物价上升,靠涨价来吸收多余的纸币。但是在计划经济下,可以用行政手段压抑物价,所以通货膨胀,并不意味着物价一定上升——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压抑。通货膨胀因素会长期积累起来,集中爆发;或者表现在企业亏损,物资匮乏,凭票定量供应,排长队等方面,最终导致整个经济活力的丧失。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也是一样又不一样。货币发行过多,就一定会贬
值。贬值的意思就是货币购买力降低了,过去 1 角钱买一根冰棍,现在要 1 元钱。物价不上升,货币的购买力就不会降低,也不能说货币贬值了。所以说,货币贬值与物价上升是同一种现象,但是与通货膨胀不尽相同。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过多了,但是可以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压低物价,维持货币的购买力。这时,通货膨胀可以暂时不表现为货币贬值,而表现在存款大增;居民有钱没有地方花。
汇率贬值,是指本国货币相对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了。原来 1 美元兑换 5 元人民币,你可以买两个美国面包;现在人民币贬值了,1 美元兑换10 元人民币,你有 5 元人民币,就只能买一个面包了。人民币贬值,使得国内涉外经济一部分的价格整个地提高了,并且逐步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这个问题,下面再谈。
深圳经济特区,既然已经实现了黑市汇率的变相公开化,使得人民币在
大多数商品的买卖上,按照黑市汇率兑换港币,即贬值了一倍,那么深圳的物价水平,如果以人民币来表示,比内地物价水平高出一倍,就是肯定的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上海的自行车 200 元一辆,一到深圳就涨价到 400 元。
同样的人民币,在深圳的购买力比在内地低一倍,表现在汇率上,是深圳黑市汇率,使得人民币兑换外汇时多付出一倍;表现在物价上,是深圳的物价水平,高于内地一倍;表现在货币发行上,是深圳的货币发行量多于内地一倍——道理很明显:物价高出一倍,同样的商品流通量,就需要多一倍的货币。
——结论是: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发源地!
这个结论不带贬义。通货膨胀,总是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带去了发展,也带去了物价的上升。
当年陕甘宁边区,边币与法币同时流通,边币贬值,1943 年 12 月,1 法币兑换 2.1 边币,到 12 月,兑换 9 元边币,个别地区兑换 18 元。同时, 出现了通货膨胀由边境地区向延安的转移。边境地区边币贬值最早,幅度最大。物价首先上升。这就吸引了周围地区物资的流入,货币从边境地区向中心地区流动,使得中心县城的物价上升,最后波及到延安。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一部分就是从沿海向内地转移过去的。广东和深圳地区所出现的人民币在黑市上的贬值,货币发行量的扩大,
加上价格改革的首先出台,都使得物价上升成为必然。广东作为价格改革的实验区,在 1984 年首先放开了价格,取消了价格补贴,物价大幅度上升,工资随之上升。高物价、高工资、高消费的模式首先形成。
随着广东的物价上涨,首先吸引了大批的内地物资。物资丰富了,物价就停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不动。然而,与广东相邻的江西、广西、湖南等省大批低价或一些带有财政补贴的物资被吸引流入广东,引起这些地区物价的上涨。而且只涨物价,不涨工资。但是,广东的购买毕竟增加了周围地区的收入,刺激了它们的生产,虽然有通货膨胀,但是生产也发展了。
这个通货膨胀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过程,实际上是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的转移过程,下章将专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