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

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向世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得以最后形成。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以重工业为特点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要求企业规模扩大,资本力量雄厚,因而使生产和资本出现了不断集中的趋势。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1873~1907 年间频繁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兼并和大资本对小资本的吞噬过程。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集中达到了这样高的程度,最终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所谓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而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一般来说,各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美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高些,大多采取托拉斯的形式。1900~1907 年美国托拉斯从 185 家增加到 250 家,托拉斯遍及美国主要经济部门。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仅次于美国,比较流行的组织形式是卡特尔。1905~1911 年间德国卡特尔由 385 家增加到 1600 家。1900 年,德国工业行业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卡特尔。英、法相对来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程度要低于美、德, 但在重工业,尤其是新兴工业领域,这两个国家垄断的趋势也在明显加强。俄国和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但受到外国资本的扶植和本国政府的特殊保护,垄断组织的发展也很快。总的来说,到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进入了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

垄断组织出现之后,立刻就能垄断一国之内的整个工业部门。据统计, 美国最大的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1904 年垄断了国内石油市场的 85%,石油出口贸易的 90%;摩根的美国钢铁公司,1901 年垄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原钢和钢铁预制品的生产。1910 年,美国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所占的比重,纺织业 50%,玻璃制造业 54%,棉布印染业 60%,食品加工业 60%, 酿酒业 72%,金属工业 77%,化学工业 81%,钢铁工业 84%,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全部处于托拉斯的控制之下。在德国,垄断组织对经济的控制也十分明显。德国著名的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炭辛迪加,1903 年垄断了全德煤炭生产的 50%和相应的焦炭及煤砖生产;由各钢铁卡特尔组成的“钢铁联盟”,1910 年控制了全国 98%的钢铁生产;电气工业则基本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大集团控制。1910 年,德国的垄断组织掌握了德国工业生产的80%。

与工业资本集中的同时是银行资本的迅速集中。英国和法国银行业垄断的程度远远高于工业。1913 年,英国的五家最大的银行以仅占总行数 5%的比重,拥有存款占全国银行总额的 40%。1914 年,法国银行资产总额为 110 亿法郎,为首的五大银行便占了其中的 73%。德国六大银行 1910 年资本达

11.2 亿马克,集中了全国存款的一半。美国银行业资本也主要集中在两大财团,即花旗银行和国民商业银行手中。这类银行在获得垄断地位后,通过控制全国大部分存款、办理信贷抵押业务、独占公债和股票、有价证券发行等途径和手段,向工业资本渗透,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控制着国家政治和国民经济的命脉。

随着国内垄断的发展,金融资本国际联系的加强,各国垄断组织之间的

斗争加剧了。为了减少竞争造成的损失,各大垄断集团往往签订协定,成立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组织。如在电气方面,1907 年,德国和美国电气总公司签订了分割市场的协定。在航运方面,1903 年,汉堡—美利坚公司、北德航运公司和摩根英美航运托拉斯之间也签订了划分活动范围的条约。这类国际垄断组织在 20 世纪初发展很快,到 1910 年便已增加到 100 个。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大多以卡特尔的形式出现,联系松散,又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 无法和当代跨国公司相提并论。但它们的出现表明垄断已经走出了民族国家的范畴,发展到了一个比过去高的阶段,即“超级垄断”阶段,因而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有重大影响。

垄断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资本主义发展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这是由垄断独占生产与市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这一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因为竞争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性,而垄断并不消除竞争,相反使竞争在更高的程度上展开了。而且垄断使生产的社会化有了巨大的进展,同时也使技术的发明和改良过程社会化了。垄断组织有雄厚资金,有能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并服务于生产。更重要的是, 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采取一定的计划手段组织生产,控制市场状况。在企业内部,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生产分工和专业化,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另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对垄断行为进行某种调控。1857 年德国通过了反控制竞争法。1890 年,美国通过谢尔曼法,禁止有组织的反竞争安排。总之,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它扩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量,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得到了迅速发展。

帝国主义的产生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就是帝国主义。垄断的产生,也就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不同,垄断资本主义有其独特的政治和经济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垄断资本主义要攫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为此,必将导致资本输出的扩大和对海外销售市场及原料产地的控制,并因此引发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

资本总是要寻求最大利润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常常伴有资本输出的现象。但是,只有到了垄断阶段,资本输出才具有了空前特殊的重大意义。垄断资本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积极将“过剩”资本输往国外, 并且主要是输往落后国家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规模扩大。英、法、荷、德、美五国 1825 年对外投资额仅 9 亿美元,1870 年却增加到 79 亿美元,1913 年更达到了新的高峰,共输出资本 385.5 亿美元。具体到各个国家,英国的资本输出一直遥遥领先,1913 年达到了 195 亿美元,占其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法国位居其后,1913 年资本输出额也有 86 亿美元,相当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这两个国家资本输出的流向与方式各有不同。英国资本大多输往殖民地、半殖民地及美国,并且很大一部分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法国资本主要集中在欧洲,尤其是俄国, 由于多半采用借贷的形式,被称为“高利贷资本主义”。德国这一时期资本输出的速度增长很快,甚至超过了英、法,一战前资本输出总额达 67 亿美元, 是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成为第三大资本输出国。德国输出的资本半数投放在欧洲,其次是美洲、亚洲,以及非洲。美国在资本输出方面是个后来

者,1900 年前对外投资还相当少,但增长幅度大,1914 年资本输出额已激增至 35 亿美元。美、德对外投资的增长势头,充分反映了它们对外经济扩张方面的野心。

资本输出的急剧扩大,使得争夺投资机会和投资范围变成了垄断集团生死存亡的关键。同时,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资本在海外蒙受损失的风险加大,这就要求资本输出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因此,资本输出使各列强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张起来,以至于必须依靠军事武力。此外,垄断期间,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生产的工业品也急需寻求新市场, 工业生产的原料也需要得到充分的供应和保证。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导致对世界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另外一方面,自由市场,即垄断组织尚未占有的市场却愈益狭窄。因此,列强在本国资本建立优势的要求的推动下, 采取超经济手段,推行征服尚未被占领土地的“殖民政策”,并由此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

争夺殖民地的狂潮 对殖民地的争夺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开始的。英国在屡次争斗中崭露头角,建立了大英帝国,并一直居于垄断地位。但是,整个 19 世纪,其他大国也不断地参与争夺殖民地的斗争。19 世纪的最后 30 年,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过渡,帝国主义的产生,抢占殖民地再度成为热点。

从 1870~1900 年,英、俄、法、德、美和日本六个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共夺得殖民地领土 2500 万平方公里,使原来拥有的殖民地面积扩大了一半以

上,即由原来的 4000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6500 万平方公里。到 1914 年,六大殖民强国和其他殖民小国(如葡、荷、比等)所占领的殖民地面积的总和达到了 749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 55%。如果按各个地区所占有的殖民领土的百分比算,澳洲被殖民的土地达到 100%,非洲 90.4%,亚洲 56.6%, 美洲 27.2%,但是这些数字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它只涉及到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拉美在 19 世纪初取得独立后,又先后遭到了英、德、美等资本势力的入侵,只不过统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殖民地变成了半殖民地。亚洲也是如此,中国、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一些形式上仍然保持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任由列强干预、操纵政治,控制经济命脉。

在 19 世纪末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参加殖民行列的各强国目标各异。英帝国不变的外交政策是向全球扩大,继续保持其“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因而在亚洲、非洲不断蚕食领地,扩充势力范围。同时,在拉丁美洲增加资本投资,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霸主。1876 年,英国殖民地面积有 2250 万平方公里, 到 1914 年,则达到了 335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 110 倍。以

对外扩张起家的沙皇俄国,自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一直以亚洲为主要目标, 推行其在远东、中亚、西亚的蚕食政策,同时向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扩张。到1914 年,沙俄霸占殖民地 1740 万平方公里,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法国

在 19 世纪 80 年代后加紧了在非洲的争夺,同时在印度支那积极活动,先后

控制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到 1914 年,它已拥有 1060 万平方公里的殖民

地,成为世界第三号殖民大帝国。德国 80 年代开始推行殖民政策,大肆抢占黑非洲的土地,并在大洋洲和中国扩大统治范围。1914 年,它所抢到的殖民地也达到了 290 万平方公里。

到 20 世纪初,世界领土已基本瓜分完毕,但由于列强经济实力发展的不平衡,继之而来的还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分赃不均而引起的重新瓜分世界的

斗争。

美、日抬头 美国和日本在 20 世纪初都属于经济上发展迅速的国家,美国经济力量跃居世界第一,日本也以惊人的速度迈入大国行列。但是,美、日两国步入殖民行列晚,抢占殖民地少,1914 年,两国各占有殖民地面积 30 万平方公里。经济实力的增强与政治实力和海外殖民地的相对弱势形成强烈反差,因而使得美、日帝国主义这一时期,在向外扩张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表现尤不一般。

美国在 19 世纪末开始逐渐摆脱其“孤立主义”的立场,广泛涉入国际事务。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远东和太平洋地区,1898 年的美西战争预示着美国在远东扩张新时期的开始。1898 年 2 月 15 日,停泊在哈瓦那港内的美舰“缅因号”神秘地爆炸沉没,美国借机煽动国内对西班牙的战争情绪, 挑起了美西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巴黎和约》,规定美国吞并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西班牙放弃对古巴主权和所有权的一切要求,由美国占领直至古巴政府建立。但根据 1901 年的普拉特修正案,美国有权监督古巴与外国的交往,有权对古巴人的生活、财产、个人自由乃至古巴的独立等事务进行干预。这样,古巴实际上成了美国的保护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分割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战后,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攫取了侵略硕果。

对中国问题的关心是美国远东政策的继续。1899 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曾在致英、德、俄、日、意、法等六国的照会中表示,美国的“利益不得因任何列强在中国的所谓它们的势力范围以内的独占措施而受到损害,并希望在中国保持一个对世界商业开放着的市场”,第一次提出了美国对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1900 年 7 月 3 日,美国又发出了第二次“门户开放”的照会,以所谓“保全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为招牌,抗拒其他列强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从而无视美国人在华“合法利益”的企图。“门户开放”的实质是美国要求分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得到的一切特权,这是美国与老牌帝国主义斗争,打入它们已经占有的中国阵地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它在中国的优势。

自 1823 年“门罗主义”问世以来,对拉丁美洲的不断渗透和排除外国势力对拉美的影响,便成了美国拉美政策的一贯目标。1901 年,美、英双方签订“海—庞斯福特条约”,承认美国单独修建与防御地峡运河的权利,从而排挤了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影响。之后,美国又策划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迫使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不平等的《美巴条约》,从中取得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

1903 年,委内瑞拉拒绝偿付国际债务,英、德出动军舰封锁并炮轰委内瑞拉港口,美国迅速作出反应,派舰队采取警备措施。英、德在美的压力下被迫退缩,这一事件使美国对其今后的拉美政策倍增自信。翌年,多米尼加发生类似事件。为阻止欧洲国家的干预,美国断然接管了多米尼加海关,以海关税收清偿外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此在 1904 年 12 月向参议院提出的国情咨文中宣称:美洲国家所发生的恶行,要求某些文明国家进行干涉。由于对门罗主义的信奉,美国将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美国对拉丁美洲的这一新政策,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的“罗斯福推论”。它实质上是把美洲置于美国监督之下的断然通告,同时也为美国对外扩张干涉他国内政制造了理论基础。

日本这一时期对外扩张的欲望也急剧膨胀。它推行“大陆政策”,即以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为基本国策。1875 年,日本侵入朝鲜的江华岛,逼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取得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日本势力进入朝鲜。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将战火直接烧到了中国东北。在第二年签订的

《马关条约》中,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日本割去了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虽然因为受到俄、德、法三国的武力干涉,日本暂时放弃了辽东半岛,但却因此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 3000 万两银子的补偿。中日战争之后, 日本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对远东的领土野心进一步昭显。

与日本在东北亚扩张同时,俄国的势力也不断向这一带渗透。1896 年, 沙俄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力;1898 年,又强行租借了旅顺和大连;1900 年,沙俄派兵侵入中国东北,长期拒不撤兵,并同时插手朝鲜事务。日、俄发生尖锐冲突。

1903 年,沙俄决定在中国东北实行“新方针”,即停止从中国东北撤军, 并从俄国本土派遣增援部队;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东北,染指朝鲜。日、俄矛盾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终于在 1904 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持续了近一年,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双方签署了《朴次茅斯和约》。根据这一和约,日本取得中国辽东半岛、俄国库页岛南部,以及对朝鲜的独占权。至此,日本夺取了相当其本国面积 76% 的殖民地,并将中国东北纳入其势力范围,初步形成了一个殖民帝国。

日俄战争是在别国领土上争夺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不仅粗暴蹂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为日本帝国主义向亚洲大陆的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