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德、法、英矛盾的调整

德国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 战后欧洲的主要矛盾仍是战败国德国与以法、英为首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战败,但并不甘心于屈辱的战败国地位,而法、英、美等战胜国对德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它们之间争夺新的欧洲霸权的既微妙又激烈的斗争。

战后欧洲矛盾主要围绕着德国赔款问题展开。由于巴黎和会虽达成了德国赔款的协议,规定德国 1921 年 5 月 1 日前交付 200 亿金马克的赔款,并决定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问题,但对赔款的总额、赔款的方式、赔款期限及赔款如何在战胜国之间分配等重要问题未作具体规定,致使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成为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战后欧洲国际社会围绕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展开斗争。

作为德国主要宿敌的法国,希望从德国榨取最大限度的赔款,一方面削弱德国,使之一蹶不振,另一方面补偿自己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恢复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大国地位。一向搞大陆均衡政策的英国,虽然也希望得到赔款, 但它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希望德国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既可以为英国商品提供较为广阔的市场,又可以以德抗法,保持欧洲大陆实力的均衡。而美国则反对向德国索取高额赔款,因为它担心,一旦德国经济因此而解体,无力支付赔款,那末,英国和法国就会以此为理由不向美国偿还战时债务,美国商品在欧洲的销路也将因此受到影响。英、法、美三国都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解决德国赔款问题,因而都力图把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中。

根据凡尔赛条约成立的赔款委员会设在巴黎。由英、法、意、比各派一名代表组成,法国代表担任主席。实际上等于是法国掌握了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因为按照规定,委员会主席可以在表决均数的情况下作出最后裁决。该委员会在 1920 年作出关于德国赔款分配比例的规定,法国得 52%,英国得 22%,意大利得 10%,比利时 8%,其余 8%在其他协约国希腊、罗马、南斯拉夫、日本、葡萄牙等国中分配。

1921 年 4 月,赔款委员会又规定,德国的赔款总额为 1320 亿金马克,

合 330 亿美元,其中包括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到 1921 年 5 月 1 日前应偿付而

尚未偿付的 200 亿金马克。1921 年 5 月 5 日,赔款委员会向德国发出最后通

牒,要求德国 5 月 12 日前作出承诺,30 年内偿清全部债务,每年支付 20 亿金马克和出口商品价值的 26%,可用现金和实物支付。如果德国不同意,协约国可出兵占领鲁尔。

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难以承担沉重的赔款负担。德国政府虽然被迫接受了赔款要求,并于 1921 年 8 月交付了 10 亿金马克,但是“履行它,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1922 年,德国遭受了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同年 7 月, 德国政府以此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全部赔款。英国支持德国的要求,英首相提出允许德国延期四年交付赔款,并将赔款总额减为 500 亿金马克的建议。该建议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这样一来,不仅英、法之间的分歧加深,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激化,法国准备诉诸武力。

1923 年 1 月 11 日,法国不顾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

务为理由,联合比利时,出动 10 万法比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造成

20 年代最为严重的、最为人注目的欧洲冲突事件。

法国此举的目的不仅在于以武力强迫德国履行赔款义务,而且是为了把鲁尔生产的煤、焦炭、生铁和法国洛林的铁矿石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的钢产国,为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和经济领导权建立物质基础。法比占领当局对鲁尔地区实行强制的军事管制,接管行政权,占领了矿山、企业和铁路,派法国人进行管理。在占领区和非占领区广设关卡,征收关税。对不服从占领当局者严加镇压,经常与被占领区的居民发生流血冲突,数以千计的居民被关进监狱,并有约十四万五千人被逐出占领区。

面对法、比的军事行动,德国古诺政府在美英的支持下,实行“消极抵抗”政策,抗议法、比违反凡尔赛和约。宣布立即召回驻两国大使,停止交付一切赔偿。同时命令鲁尔地区官员拒绝执行占领当局的一切命令,占领区的企业全部停工,企业主的损失由国家赔偿,失业工人由国家救济。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鲁尔地区的地方行政官员拒绝执行占领当局的命令,煤矿工人进行怠工或罢工,铁路工人不给占领者运送煤炭,所有经过德国通往法、比的铁路全部陷入瘫痪。占领当局与被占领区的对立行动,使鲁尔危机更加深化。

鲁尔危机使冲突双方都陷入经济、政治的空前危机。在德国方面,由于消极抵抗政策的执行,使占德国煤、生铁和钢产量 80%以上的鲁尔地区变成了“工厂的坟墓”,直接导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一半,大量资本外流,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1923 年 2 月初,1 磅牛肉 3400 马克,到同年 11 月,

竟涨到 280 亿马克,马克形同废纸。中小企业纷纷破产,普通人多年的积蓄

荡然无存。失业工人达 500 万,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罢工浪潮此伏彼起,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严重的社会动荡使德国再次出现革命危机。危机迫使坚持“消极抵抗”政策的古诺政府下台。1923 年 8 月 13 日,组成施特雷泽曼政府。组阁伊始,面对普遍存在的革命危机,施特雷泽曼惊呼,“如果不放弃消极抵抗,它就会使我们布尔什维克化。”新政府宣布停止“消极抵抗”, 工人斗争仍在继续。10 月,萨克森和图林根等地成立工人政府,汉堡工人的总罢工发展为武装起义。德国的革命危机给德、法两国的政局都造成严重威胁。

法国也没从占领鲁尔中捞到一点好处。由于鲁尔地区的“消极抵抗”, 从鲁尔进口的煤和焦炭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法国的生铁产量因此下降了 35%,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此外,占领鲁尔期间法国支付高达 10 亿法郎的占领费,加重了财政负担,法郎贬值 25%,执行冒险政策的普恩加莱政府, 也在朝野上下一片强烈谴责声中倒台。

英美两国担心鲁尔危机会导致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出现革命危机。因而, 它们分别向德国和法国双方施加压力,要求尽早结束鲁尔危机。英国向法国发出照会,声称如不撤兵,英国在赔款问题上不再支持法国,美国也采取与英国相似的立场。为了迫使法国就范,在法国财政的危急关头,英美乘机向金融市场大量抛售法郎,造成法郎贬值,加深法国的财政困境。与此同时, 英国要求德国停止执行“消极抵抗”政策。

鲁尔冒险是法国谋求一战后欧洲霸权的一次尝试。鲁尔危机使法德双方面临政治经济危机,加上英美两国为首的国际社会施加了强大的国际压力, 使得法、德两国政府对各自的立场和策略以及对方的立场和策略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因此,它们都不得不放弃原来所坚持的立场和策略,改行一条更为现实的解决问题的道路。1923 年 9 月,德国结束了“消极抵抗”,两个月

后,法国也同意由两个国际专家委员会来重新研究德国赔款问题,这就为美国插手赔款问题提供了方便。

道威斯计划 美英两国早就不满于法、比控制的赔款委员会,希望有机会插手德国赔款问题。1922 年底,美国国务卿休斯就曾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研究赔款问题,当时英、德表示赞同,法国反对。鲁尔危机之后,法国为形势所迫转变态度,以从美国得到贷款渡过财政难关为条件,接受美国建议。1923 年 11 月 30 日,赔款委员会决定成立由美、英、法、比、意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家委员会,一个负责研究稳定德国金融、平衡德国预算问题,另一个负责确定德国外流资金数目和返回途径,两个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重审德国赔款问题。关于赔款问题的决定权就这样转到美国手中。

1924 年 1 月 10 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1865~1951 年)为首的专家委员会在伦敦开始工作。4 月提出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同年 8 月, 接受赔款的各协约国代表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会议,正式批准专家委员会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的主要精神是,首先稳定德国的金融,复兴德国经济,在此基础上索取赔款。而赔款数目的确定应考虑德国经济的承受能力。计划规定, 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 8 亿金马克的贷款,帮助德国稳定金融恢复经济。对于德国赔款的总额,道威斯计划没作明确规定,只规定计划实施的第一年, 即 1924~1925 年度赔款额为 10 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五年后增至每年25 亿金马克。支付赔款的来源是德国工业企业和铁路的利润,以及关税和日用品的间接税。道威斯计划还规定,德国的财政经济由以美英为首的协约国赔偿事务总管监督。计划还要求德国应该恢复经济统一,任何外国组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法、比从鲁尔撤军。德国接受了道威斯计划, 德、法双方也达成了法、比在一年内撤军的协议。1924 年 9 月 1 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1925 年 7 月,法、比从鲁尔撤军。

鲁尔危机的结束及道威斯计划的通过与实施,对当事国德国和法国两国,以及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均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道威斯计划实施以后的 15 年中,德国从美国和英国得到 200 多亿金马克的贷款,同时期,德国

支付的赔款数仅为 110 亿金马克。大量的贷款流入德国,使德国经济起死回生。1927 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即已回复到战前水平,1929 年再次超过英、法, 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为其政治上的复兴及最后撕毁凡尔赛和约打下了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法国在 1919~1923 年间因凡尔赛和约而获得的欧洲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打击。鲁尔危机说明,法国无力独担维持和平、管辖欧洲的重任。而道威斯计划又使法国丧失了在赔款委员会中的主动权,把对德国赔款问题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美国和英国,法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再次跌落。美国和英国却从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中获得好处。大量美元流入德国,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及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影响。英国的联合美国、打击法国、扶植德国的欧洲均衡政策也因此得以实施。道威斯计划执行以后,欧洲的紧张局势出现缓和,这是协约国通过道威斯计划减轻对德国的压力,帮助德国经济复兴,调整凡尔赛体系而出现的必然结果。

杨格计划道威斯计划缓解了因赔款问题而造成的法德尖锐矛盾及欧洲国际关系紧张的局势,但是它并没有彻底解决赔款问题。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纠纷和国际调解仍在继续。道威斯计划只规定每年赔款数额,但对总赔

款数额没有明确规定,在赔款操作程序上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而德国在支付赔款的同时,还要支付大量贷款利息,这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

1928 年,德国以经济困难为由,提出修改道威斯计划的要求,得到美国支持。1929 年 2 月,以美国金融家欧文·杨格(1874~1962 年)为首的新的专家委员会组成,讨论德国赔款问题。同年 6 月,杨格委员会制定出新的赔

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于 1930 年 1 月海牙会议批准生效。

杨格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 1139 亿金马克,比原定总额减少 20%, 59 年还清。每年赔款约 20 亿金马克。每年赔款数额的三分之一为无条件必须赔偿款项,其余部分在困难的条件下,可延期两年支付,付清赔款的最后年限为 1988 年。杨格计划还取消了协约国对德国的财政经济监督,取消赔款委员会。赔款的一切结算事宜由美国操纵的国际结算银行办理,赔款必须用外国货币支付。

杨格计划实行仅仅一年,就被经济危机所打断。1931 年 6 月,面对德国经济的严重困境,德国总统兴登堡致函美国总统胡佛,声称德国财政困难, 无力还债,请予延期支付赔款及其他债务。美国总统担心德国的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及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因此,胡佛总统照会协约国政府,宣布从当年 7 月 1 日起,赔款及一切政府之间的债务延期一年偿付,

但其他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此为“胡佛延债宣言”。同年 7 月 23 日,主要协约国及德、意、日等国在伦敦会议上通过延期一年偿付债务的决定。

但是,德国的财政状况继续恶化。一个由银行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通过了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莱顿的报告,认定德国的国际支出必然会损害德国的财政稳定。1932 年 6 月,有关各国在洛桑开会,再议德国赔款事宜。决定把德国的赔款总数削减到 30 亿金马克,但批准这个协定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问题。由于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坚决反对以任何方式勾销或削减所欠美国的任何债款,洛桑协定最后未获批准。然而,德国从此不再支付赔款,各国也不再谈论偿还债务,贯穿整个 20 年代的赔款和战债问题就此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是 20 年代最重要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 列强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多次展开冲突与协商,从而也带来了一次次对凡尔赛条约的调整补充。总的调整方向是减轻对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处罚,打击战后初期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抑法抬德。德国因此得以逐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束缚,实现经济复兴,为其最终用武力挣脱凡尔赛条约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