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 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20 世纪前十年才完成产业革命,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迅速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并跃居资本主义世界强国之列。但是一次大战之后,在战争中出现畸型繁荣的日本经济很快陷入危机,1923 年才有所回升。但回升速度很慢, 20 年代当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繁荣的时候,日本基本上是萧条。
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不可阻挡地席卷日本,使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受新的打击。日本的进出口贸易,1930 年比 1929 年下降 30%左右,1931 年又比 1929 年下降约 50%。国内八种主要商品价格 1930 年比 1929 年下降 37
%。日本是个岛国,市场狭小,资源紧缺,对外贸易缩减,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1931 年经济危机发展到最严重地步,这一年的工业总产值比 1929 年下降三分之 一,主要工业部门的开工率只达 50%,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早一年进入危急关头。
危机期间日本的失业工人达 300 万,在业工人的工资也被降低三分之一
以上。农民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人均收入由过去的 700 日元降至 130 日元, 三分之二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出现饥荒,造成大批人死亡。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政府不是设法减轻人民的痛苦,而是向人民转嫁危机。日本滨口内阁(1929 年 7 月~1931 年 4 月)拯救危机的主要办法是紧缩通货,用降低工资增强劳动强度的办法推行“产业合理化”,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日本商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出口。1929 年 12 月和 1931 年 4 月,滨口内阁分别颁布了“产业合理化纲要”和“主要产业统制法”,增加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在主要生产部门强制建立卡特尔, 限制生产,淘汰中小企业,增强大财阀对主要产业的控制。日本政府在危机期间的主要财政政策,起初是保持金本位制。当 1931 年英美等国放弃金本位制之后,日本犬养毅内阁下令禁止黄金出口,恢复通货膨胀政策。
为了扭转国内生产萎缩局面,刺激国内生产,日本政府还实行“军需通货膨胀”政策。所谓军需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与政府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相结合,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向军事化方向发展。1931 年至 1936 年,日本政府发行 67 亿公债,货币流通量增加 9 亿日元。同时期,日本的军事预算由原来占总预算支出的近三分之一,增至 69%。
危机期间,无论是经营电力、化学、飞机等行业的新财阀,还是生产钢铁、煤炭和造船的老财团,都更加依靠国家政权,加强与军部的联系,靠着政府与军部的支持,大力发展与军事有关的新工业新产品。这样做的结果是, 一方面使日本工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加速向军事生产转化。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产品的变化,使新老财团本身与军事有关的经济利益发生联系,其军事扩张倾向大大加强。这样一来,军阀与财阀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起来,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军财抱合”。“军财抱合”使得原本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日本社会更加军国主义化,对日本最终走上发动战争的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在国际上,为对付国外激烈的竞争,扩大出口,日本政府执行推销政策。所谓推销政策,就是不顾国际市场上的压低价格和剪刀差,廉价出口本国商品,以争夺对日本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国际市场。 30 年代前几年,在这种政策指导之下,低廉的日本商品冲向欧美各国,以致欧美各国先后动用立法
手段,抵制日货进口,保护本国市场。
日本政府执行的转嫁危机军需通货膨胀政策,加重了日本人民的痛苦, 导致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尖锐化。在危机年代里,工人罢工此伏彼起,仅 1931
年就发生 2415 次罢工,农村中的“租佃纠纷”也屡见不鲜。在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和台湾人民也不断进行反抗斗争,这一切震撼了日本的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日本就出现了法西斯组织。最早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是北一辉领导的“犹存社”,以后又繁衍出“行地社” 及“黑龙会”、“大日本国粹党”等法西斯组织。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急进爱国社”、“神武会”、“国家社会党”等五花八门的法西斯团体纷纷涌现。在日本,先后有几百个这样的组织存在。
这些民间法西斯组织是军国主义思想与民间右翼势力结合的产物。他们多主张建立极权政体,鼓吹进行战争,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亚细亚联盟”。这些团体在民间形成一股较为强大的法西斯势力。但是,由于它们组织松散, 缺少共同的纲领,彼此之间没有更多的联系,更没有统一的行动,因而没有更大的影响力,在日本法西斯化运动中不起主要作用。
军部是不同于民间法西斯团体的一股影响力最为强大的法西斯势力。军部是日本政权中的军事部门,包括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司令部、陆军省、海军省等。根据 1889 年日本帝国宪法的规定,军队由天皇统率,辅佐天皇指挥军队的军部直属天皇,不受制于内阁。1904~1905 年日俄战争之后,军部势力急剧增长,逐渐形成为一股政治势力,经常凌驾于政府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敬组织第一个政党内阁,军部势力有所削弱。但一些中间阶层出身的将校级军官和中下级军官组合在一起,制定行动纲领,形成“一夕会”、“樱会”等军内法西斯组织,其骨干分子有永田铁山、冈村宁茨和东条英机等人。这些组织分成“幕僚革新派”和“基层将校革新派”两个派别。两个派别统称“军内革新派”。它们以皇道主义自我标榜,力主“军人干预政治是理所当然的”,声称“政党是日本国民的公敌”,要求推翻政党内阁、建立暴力统治,公开鼓吹战争。
30 年代,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外矛盾激化,民众怨声载道。法西斯分子适应群众心理,提出“打倒财阀和政党”,“解决满蒙①问题”,“保障工人与妇女权利”等口号。进行欺骗性宣传,使民间法西斯势力恶性发展,军部内部的法西斯势力也极度膨胀。他们利用人民对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情绪, 要求取消议会制,实行军部独裁,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为达此目的, 他们在军内掀起了“国家改造”运动。所谓“国家改造”运动出现以后,军事政变频繁,刺杀事件时有发生。
1930 年 11 月,在军部的支持下,法西斯组织“爱国社”成员暗杀民政党首相滨口雄幸。滨口重伤,不久身亡。随后,1931 年若■内阁期间,军部法西斯组织“樱会”分子于当年 3 月和 10 月,两次策划发动政变,拥戴法西
斯分子宇垣一成和荒木贞夫,两次政变均因时机不成熟而告流产。1931 年 12 月,若■内阁因解决不了财政危机而下台,政友会组阁,成立以犬养毅为首相,法西斯分子荒木贞夫为陆军大臣的新内阁。军部力量大大加强。但是, 以少壮派军人为代表的军部法西斯分子希望建立公开的法西斯专政,他们仍
① 指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不惜使用刺杀手段,来达到此目的。
1931 年 10 月政变未遂事件以后,军部法西斯组织“一夕会”和“樱会” 都被解散。军队内的法西斯分子分化出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以荒木贞夫为首的皇道派,他们主张以恐怖手段改变现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军部法西斯独裁,对外主张向北进攻苏联。由于这一派以中下级军官为骨干,又称少壮派,他们得到新财阀的支持。另一派称统制派,以宇垣一成和东条英机为首, 由军部内的高级军官组成。他们以老财阀和旧的官僚贵族为靠山,主张在高级军官的统制下,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手段控制政权,建立“高度国防国家”, 实现政权法西斯化,加快对外侵略的步伐,侵略的目标是中国和南洋。
1932 年 5 月 15 日,以少壮派海军军官和陆军士官生为主体的法西斯分子发动暴乱,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政友会总部,刺杀了首相犬养毅。“五一五”事件虽然最后失败,但在这一事件的冲击下,日本政党内阁结束。5 月 26 日,成立了以海军大将、前驻朝鲜总督斋藤实为首的包括军部、官僚和政党代表在内的所谓“举国一致”超政党的,军阀—官僚内阁,日本政权开始向军部独 裁过渡。
在法西斯化的过程中,由于对通过什么方式建立军部法西斯统治的主张不同,军部法西斯势力中的两派,即皇道派与统制派矛盾日益尖锐。1934 年1 月,皇道派首领荒木贞夫被迫辞去陆军大臣职务。次年 7 月,皇道派另一中心人物真崎甚三郎的教育总监的职务也被解除。皇道派认为这是统制派的核心人物军务局长永田铁山一手策划的。8 月,少壮派军官相泽三郎刀劈永田铁山于军务局长室。为了打击皇道派,统制派下令把皇道派的中坚力量第一师团由东京调往“满蒙”。皇道派决定在该师团调离之前发动政变,建立自己一派大权独握的军事独裁政权。
1936 年 2 月 26 日,以荒木贞夫为首的少壮派军人一千五百多人在新财阀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他们袭击了首相官邸及其他一些高级官员的住宅和警视厅等地,杀死了前首相斋藤实及藏相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淀太郎等现任内阁大臣。首相岗田启介因叛军错把其秘书当成他而误杀幸免一死。暴动者占据了首相官邸、国会议事厅、陆军省、参谋部等地多日,企图成立以皇道派为主的军人法西斯内阁。由于军部一些法西斯头目担心政变会破坏天皇制度,海军又担心政变会导致陆军独裁,政变因得不到支持而于 29
日被镇压。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退出现役,直接参与政变的 80 名下级军官被判刑,17 人被处死。此后皇道派势力衰微,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在军队中居于领导地位。
统制派在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老财阀的支持下,1936 年 3 月成立以法西斯分子前外相广田宏毅为首的新内阁。广田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 按照军部的意愿组阁并进行统治,广田内阁成立后,极大地加速了日本政权的法西斯化过程。1936 年 5 月,应军部要求,广田内阁恢复军部大臣的现役武官制,这使得军部控制操纵内阁合法化,内阁沦为军部的傀儡。此外,广田内阁还正式废除了议会多数政党组阁的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权也被取消,军部可以无所顾忌地操纵内阁。广田内阁的建立,标志日本军人法西斯专政的初步确立。
日本政权的法西斯化过程与德国和意大利相比有其不同之处。它不是像德意那样,通过一个法西斯政党或法西斯组织篡夺政权来完成,而是军部法西斯势力在财阀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政治的,或是军事的行动,不断扩展
自己的力量和影响,逐渐把握政权,从而实现日本政权向法西斯独裁政权的转化。
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这种经济上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依赖,驱动日本帝国主义军方代言人迫切希望征服邻近地区或国家,建立一个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的大日本帝国。
中国东北是日本觊觎已久的一块肥肉。那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铁和煤的矿藏都很丰富。此外,还有广袤肥沃的土地。过去日本已经在这里获得某些特权。1927 年“东方会议”之后,日本连续在中国东北制造事端,企图使东北的地方统治者脱离中国归附日本。但 1928 年东北地方长官张学良的“改旗易帜”,使日本的压服阴谋破产,为了保护并扩大在中国东北的权益,日本不惜挑起战争。
日本军部法西斯在推动战争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鼓吹“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必须用武力解决满蒙问题”。除了赤裸裸的扩张目的以外,军部还企图以所谓“解决满蒙”问题来煽动战争狂热,争取国内中间群众的支持。提高军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通过发动战争来推动日本国内法西斯化的进程。
1931 年 9 月 18 日,在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的直接策划下,日本关东军
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 24 小时内攻占沈阳和长春,不到 100
天就侵占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 2.5 倍的整个东北。为了使其军事占领合法化,日本占领军导演出一幕“自治”、“独立”的丑剧,1932 年 3 月成立傀儡政权“满洲国”。日本不以此为满足,1932 年 1 月 28 日,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件,只因遭到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日本军的准备也不足, 才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但在以后的几年间,在中国华北地区的挑衅不断。通过“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一系列条约,日本实际上控制了中国冀、察两省。
“二二六”事件后上台的广田弘毅,在任外相时,就于 1935 年 10 月 4 日提出对华政策三原则,即要求中国取消一切抗日活动,承认“满洲国”, 中日共同反共,实现所谓中日亲善,以控制中国的经济与外交。广田内阁成立以后,秉承军部旨意,不仅加快了法西斯化过程,而且加快了对外侵略的步伐。 1936 年 8 月,广田内阁公布了“庶政一新”的纲领,规定国家财政首先服从国防需要。这种准战时财政政策的实施,及政府对汽车、石油、粮食等与战争有关的重要部门的控制加强,表明国家已经临近发动战争。
1936 年 8 月 7 日,广田内阁召开了由首相、外相、藏相、陆相和海相参加的五相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提出为“谋求帝国的生存与发展”, 就要“稳步地向海外扩张”,“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实现所谓日满华三国紧密提携,并“向南方海洋发展”。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对中国实行全面侵略。会议还要求陆军军备对抗北边苏联在远东的兵力, 海军军备对抗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军,以确保日本在该地区的制海权,保证向南洋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基本国策纲要》既反映了陆军的北进意图,也涵盖了海军的南下主张,基本勾勒出日本日后进行侵略、南北并进的庞大胃口和狂妄意图。
为了实现《基本国策纲要》的目标,准备殖民扩张,日本政府大力推行陆军制定的五年扩充计划和庞大的海军造舰计划。1936~1937 年度军费支出
占总支出的 46%,1937 年军工生产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 61.7%。 1931 年陆军总数为 23 万人,1937 年增至 45 万人,同年,海军作战人员编制扩充了四分之一以上。日本政府在军队中极力鼓吹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把军队训练成进行侵略战争的工具。
1936 年 11 月,日本和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在反共反苏的借口下,东西两个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展开瓜分世界的斗争。
1937 年 6 月,同天皇、军部和财阀均有密切联系的近卫文麿组阁。近卫文麿在组阁宣言中就重申他一贯主张的侵略扩张思想。他说,其内阁的任务之一是实行“国际正义”,而“国际正义”如无世界领土的公平分配就不彻底。“实现国际正义的较好办法是获得资源的自由、开拓销路的自由、为开发资源所需劳动力移动的自由”。由于他所描述的这种国际正义还没实现, 那末日本的大陆侵略政策就是正当的。近卫文麿上台伊始曾多次强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建立“新国民体制”,准备发动战争。1937 年 7 月 7 日,近卫组阁不过一个月零三天,日本法西斯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进行圣战”,“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声中,日本侵略者首先攻占中国的华北、华中和华南广大地区。中国军民顽强抗战,使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彻底破产。
为了确保战争的进行,稳定后方,1937 年 9 月,近卫文麿内阁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宣传“举国一致、征服世界”的思想,在支援“非常时期财政经济”的名义下,制定《重要工业统制法》《军需工业动员法》等法令,加强对经济各部门的控制,进一步把国民经济全面转上战争轨道。随后,近卫内阁从军人、垄断资本家和议会政党最有势力的代表中选出十名临时阁员, 并组成大本营,进一步加强军人在内阁中的地位。日本战争机器被全面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