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发展

国家建设与政治现代化 拉美虽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已先后获得独立,但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里,政治上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独立战争后拉美社会产生了大批的散兵游勇,他们被大小军阀利用来互相争权夺利,破坏了社会安定。独立战争后出现一批新的国家,产生未定国界问题,导致冲突不断。最重要的是,独立摧毁了原先宗主国国王的合法象征,又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取代它将人民团结在一起的权威。当时拉美各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种族隔阂、阶级对立,人民效忠于家族和地方利益,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加上地理上的差异,交通通信的落后,其结果是拉丁美洲的政治分裂,出现了政治上的考迪罗主义。一批地方庇护主或军阀除保有自己的军队外,还通过控制地方司法和行政官员来行使统治权力,软弱的国家政府则默认他们的权力。政治上的混乱状态严重妨碍拉美社会经济的进步。这样,拉美各国不得不首先致力于现代国家的建设,即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让全体国民认同和服从国家的利益,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权管理范围,从而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拉美政治在 19 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开始在一些国家发生变化,边界问题和地区性叛乱事件逐渐减少,国家在对教会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在逐渐提高。

一战后,出于参与政治的愿望,在拉美各国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比较著名的资产阶级政党有阿根廷和智利的激进党、乌拉圭的红党、哥伦比亚的自由党、秘鲁的美洲人民革命同盟、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古巴的真理党和委内瑞拉的民主行动党。这些政党同 19 世纪拉美的政治组织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这些政党吸收自己的成员时,不是看他是否效忠于某一个特定的政治领袖,而是根据他是否认同该党的意识形态、施政纲领及该政治集团的利益。新式政党有更加严密的组织,他们吸收社会各阶层的人, 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

一战后,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拉丁美洲得到了传播,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政党也在拉美各国先后建立起来。早在十月革命前,拉美一些国家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就已在一些工业中心, 开始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共产主义小组,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予拉美工人阶级巨大的鼓舞,也进一步增强他们反对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斗争意志。拉美各国的先进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摆脱无政府工团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的束缚,在各国先后成立了共产党。1918 年 1 月,阿根廷左翼社会党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创立阿根廷国际社会主义党,1920 年改名为共产党,并宣布加入共产国际,这是拉丁美洲大陆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接着,墨西哥(1919 年)、乌拉圭(1920 年)、智利(1922 年)、巴西(1922 年)、尼加拉瓜(1925 年)、古巴(1925 年)、秘鲁(1928 年)、萨尔瓦多(1930 年)、哥伦比亚(1930 年)等国的工人阶级政党也相继成立。1929 年 6 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拉丁美洲各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进入 3O 年代后,随着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又有八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拉丁美洲共建立了 19 个共产党组织。拉美共产党在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 对各国的革命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4~1945 年间,拉丁美洲政体所发生的最重要的现代化变化就是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拉美的精英,尤其是地主开始对本国的政治感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封地式的庄园中,而是开始追逐政治权力。此外,到本时期结束时,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已完全取消,在约半数的国家中还取消了识字限制。还有七个国家在此阶段赋予妇女参加投票的权利。选举权的扩大使广大中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些阶层成了能对名门望族的政治垄断进行挑战的新兴力量。

总之,一战后,拉美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中央政府的权威得到加强; 政党的成立有利于政治向制度化方向发展;选举权的扩大使政治参与更加广泛。在这些条件下,拉美各国原有的考迪罗政治逐渐向现代政治转变。这点在墨西哥、巴西和智利等国尤为突出。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运动 1910~1917 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推翻了迪亚士的独裁统治,并且颁布了一部激进的宪法,但是,革命后墨西哥的政局仍然十分动荡。国外帝国主义势力以及国内的封建地主和反动天主教教会势力不断制造混乱,伺机反扑。工农大众要求资产阶级政府忠实履行1917 年宪法。资产阶级内部各派却忙于争权夺利、纷争不已。先是奥夫雷贡和卡列斯联合一道反对卡兰萨政府,1920 年卡兰萨被推翻,奥夫雷贡执政。1928 年 7 月奥夫雷贡又被一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没几年时间,几大首领剩下卡列斯一人,卡列斯才较稳定地控制了局势。

卡列斯也是一位军人,1924 年第一次当选总统,从那时起直到 1934 年, 其间虽然更换过好几个总统,但实权一直操纵在卡列斯手中。他于 1929 年成立了国民革命党,自任为该党的“最高领袖”,通过国民革命党他在幕后操纵政府。在执政初期,他也曾以“左翼”自由主义者自居,实现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倾向的政策,强调反对教会势力和进行土地改革。1925 年,在他的主持下,国会还制定了有进步意义的土地法和石油法。土地法对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土地所有权进行了限制;石油法将外国石油公司对土地的所有权改变为 50 年的租借权,由此还与美国发生冲突。但是,1927 年以后,卡列斯开始改变立场,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妥协。这一年年底修改了石油法, 将外国公司的 50 年租借权改为无限期。1930 年,停止了曾实行过的土地改革,并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1929 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墨西哥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工农运动再次兴起,中小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情绪也在不断增长。在执政的国民革命党内部形成一个左翼激进反对派,他们主张保护民族主权摆脱对外国帝国主义的严重依附,实现 1917 年宪法所规定的许多进步改革。卡德纳斯是这一派别的领导人。在激进派的努力下,1933 年 12 月在克雷塔多召开的国民革命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名为“六年计划”的行动纲领。拟订的计划中主要精神是加速实行土地改革,限制外国资本流动,发展民族工业,增进农业进步和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卡列斯集团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稳定局势,在 1934 年总统选举中,推出卡德纳斯作为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

拉萨罗·卡德纳斯(1895~1970 年)出生在一个印欧混血种人家庭,他父亲是个小杂货店主,家境贫寒。卡德纳斯在 14 岁时就辍学进一家印刷厂当排字工人。1913 年,他参加了革命军队。他在战斗中不断晋升,25 岁时被提拔为准将。1928 年和 1933 年两度在自己的家乡米却肯州担任州长。在担任

州长期间,由于他励精图治,大兴改革之风,颇有政绩。1934 年他当选墨西哥总统。

卡列斯当时推出卡德纳斯一方面是出于想利用卡德纳斯在墨西哥人民中的声望,另一方面是认为卡德纳斯的个人权力基础比较薄弱,易于控制。但实际上,卡德纳斯上台后立即采取巩固民主政体的措施,坚决打击以卡列斯为代表的军事寡头势力。卡德纳斯迅速改组了内阁,新内阁吸纳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当卡列斯企图控制卡德纳斯,阻止其改革时,1935 年 6 月,卡德纳斯发表《告全体人民书》,公开与他决裂。卡德纳斯积极争取群众对政府的支持。1936 年 2 月,在卡德纳斯的支持下,召开了全国工人运动统一代表大会,建立起“墨西哥劳工联合会”,拥有会员近百万人,成为支持新政权的一支强大力量。当卡列斯进而图谋发动政变时,卡德纳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采取断然措施,于 1936 年 4 月 10 日用飞机将卡列斯放逐到美国去, 并进一步将卡列斯党羽从中央、各州政府以及军队中清洗出去。同时,对军队进行改造,规定军官晋升必须经过技术考核,现役军官不得介入政府工作, 把军队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卡德纳斯还对党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造。1938 年,卡德纳斯重新组建了执政党,并将其更名为墨西哥革命党。新党改变过去以地方集团为基础的组织系统,在党内设立农业(农民)、劳工、军人、和民众四个部门。这一改组首先有利于吸纳工人农民入党。1938 年,卡德纳斯将墨西哥最大的工人组织和农民组织——“墨西哥工人联合会”和“全国农民联合会”纳入党内。当时工会会员有 25 万,农会会员有 255 万,两者相加占党员总数的 94%, 从而大大壮大了改革的力量,成为钳制军方的重要力量。一旦军人政变,政府可以武装工农讨平叛乱的军人。其次,党内设立军人部,有利于军人的意见在党内得到表达,而不是诉诸手中的枪杆子。在党内,军人只占有四票中的一票,因而不能再主宰墨西哥的政治。1941 年,卡德纳斯进一步推行改革, 下令在党内废除军人部,解散国会中的军人集团,政治职位几乎全部由文人担任,墨西哥政治终于摆脱了军人的干预。

卡德纳斯大力推行土地改革,打击封建大庄园主的势力。在他任职期间

(1934~1940 年),他将 4000 万英亩的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墨西哥农民。这一数量几乎等于在他之前所有总统分配的土地的两倍。卡德纳斯还认识到, 光提供给农民土地而不提供配套的必要服务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墨西哥的农业问题的。有了土地的农民往往满足于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余粮来满足日益扩大的城市对粮食的需求,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现代化进程。卡德纳斯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倡导建立村社组织。村社是古代阿兹特克人留下来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但原来的村社土地已逐渐被大庄园主兼并。卡德纳斯重新将土地分配给村社,村社成了土地所有者。一个村社包括数百甚至上千户人口。政府还成立“全国村社信贷银行”,向村社提供资金,帮助村社兴修水利工程、铺桥修路、建立学校和医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卡德纳斯的村社发展计划实行得并不理想。政府所许诺的社会服务和资金没有到位,村社管理混乱,生产率低下,提供给市场的农产品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虽然存在上述问题,卡德纳斯由于给农民分配了大量的土地,加快了土改步伐,这不仅使卡德纳斯政府在农民中赢得巨大的声望,也有利于稳定农村从而有利于墨西哥农业的发展。

在工业领域,卡德纳斯政府实行将石油等工业企业国有化,打击外国垄断资本势力的激进政策。在迪亚士统治时期,外国资本控制了墨西哥很多重要工业部门。1917 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一切矿藏拥有直接的管辖权,但革命后的各届政府在同外国资本斗争中动摇不定,没有改变外国垄断资本控制墨西哥经济命脉的局面。在 20 世纪初,墨西哥石油资源在已探明的世界石油

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到 30 年代,外国石油公司,主要是美国资本,几乎

垄断了墨西哥的石油开采。在 1928 年的石油工业中,仅美、英资产就占全部总投资的 96%,本国资本只占 1.1%。卡德纳斯上台后,设法限制外国垄断组织对国家经济的影响。1938 年 3 月 18 日,政府宣布将所有 17 家美、英石油公司的产业全部收归国有。外国公司的财产由墨西哥石油股份公司接管, 分十年偿还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的财产。美国公司先是要求自己的政府出面干预,对墨西哥政府施加压力,让卡德纳斯改变政策。这一招失败后,接着, 美国公司提出了巨额索赔,包括它们曾拥有的所有地下石油的未来价值。墨西哥政府据理力争,同时争取墨西哥人民的支持。墨西哥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游行来支持政府。很多人主动地把他们的钱财,甚至结婚的戒指也奉献给国家,来支持政府赎买外国的石油公司。在赔偿外国公司之后, 墨西哥人创建了自己的国有石油企业——墨西哥石油公司。最后,黔驴技穷的美国公司实行对墨西哥石油进行了世界性的拒购,并强使所有主要的外国石油设备提供者将墨西哥石油公司列入黑名单,阻止墨西哥发展自己的石油冶炼业。但是,墨西哥政府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石油开采量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有所增长。石油国有化运动取得了成功。为了纪念这一斗争,墨西哥人民把“3 月 18 日”这一天定为“征收日”。它标志墨西哥经济独立的开端。

综上所述,卡德纳斯的改革将 1910~1917 年墨西哥革命提出的目标加以制度化,他的政治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的政治民主化;土地改革有利于长期困扰墨西哥的农村和农业问题的解决;将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则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利益。总之,卡德纳斯改革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大地产制,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状况得到了某些改善, 从而将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进入 20 世纪的巴西和瓦加斯的改革运动 进入 20 世纪以来,巴西是拉丁美洲各国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但受外国资本的控制和落后的农业仍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巴西经济的主要特点。

战后初期,巴西的重要企业都控制在英国股份公司手中,英国垄断资本控制了巴西的航运业、银行业和纺织工业,以及铁路和很大一部分咖啡种植园。美国在加勒比地区取得了霸权地位后,加紧了在巴西的扩张,与英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根据 1929 年的统计,美国在巴西的投资总额为 4.8 亿美元,

比 1913 年增加了 7.5 倍。不过同一时期英国在巴西的投资总数仍高达 14.2 亿美元,占外国在巴西的投资总数的一半以上。美国资本在巴西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英国,而其投资额仍远远落后于英国。

同时,一战后巴西经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依然是一个保留着浓厚封建残余的落后农业国。据 1920 年的普查材料,当时巴西人口共 3060 万人, 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农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 4/5。其中,咖啡在战后初期出口总值中占 70%。土地占有严重不均,占地 1000 公顷以上的大庄园占地产份数的 4.6%,却占有注册土地总面积的 63.4%;而 100 公顷以

下的小地产占地产总份数的 71.5%,只占有注册土地总面积的 9%。千百万缺少土地的农民被迫为庄园主做工,成为依附性的债务农。庄园主和种植园主豢养警察,私设公堂,任意迫害农民和雇工。

在政治上,一小撮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寡头势力统治着巴西社会。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往往流于形式。把持政权的是来自生产咖啡的圣保罗州和畜牧业发达的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土地商业寡头。从 1889 年共和国成

立到 1930 年,总共有过八位文官总统,其中四位是圣保罗人,三位来自米纳斯吉拉斯州,巴西人因而称之为“咖啡和牛奶的政治”。

土地—商业寡头的统治成了巴西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日益成长壮大的巴西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打破旧的政治权力结构的桎梏,改变旧的经济关系,在社会变革中寻求出路。

1929 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巴西经济。作为巴西出口经济支柱的咖啡国际价格猛跌,社会上失业人口大增,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加剧。1930 年总统大选时,形成两个对立的地主资产阶级集团联盟:一个是以圣保罗州寡头势力为首的“巴西民主联盟”,推举圣保罗州的咖啡巨头儒利奥·普列斯特斯为候选人;另一个是南里约格朗德州、巴拉伊巴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地主资产阶级组成的“自由主义者同盟”, 推出热图利奥·瓦加斯为候选人。自由主义者同盟提出了一份以改革社会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竞选纲领,赢得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支持。但是,如同以往一样,“选举”结果,受寡头势力支持的“官方”候选人儒利奥·普列斯特斯获胜。这时,社会中一批早就不满于寡头统治的青年军官于 10 月 23 日发动军事政变,把权力交给了瓦加斯。11 月 3 日,瓦加斯组织新政府,当上了临时政府总统。

瓦加斯于 1883 年 4 月 19 日出生在南里约格朗德州的一个大牧场主家庭,早年受过军事和法学方面的教育,在路易斯政府中曾担任过财政部长, 1928 年被选为南里约格朗德州州长。瓦加斯精明机智,善于审时度势,富有组织才能。1930 年上台后,先后统治巴西达 18 年之久(1930~1945 年,1951~ 1954 年)。

瓦加斯上台伊始,先是注意协调各派政治力量,逐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1930 年 10 月政变是各种反圣保罗寡头势力的政治力量的结合,包括新老政客、青年军官和一部分人民群众。因此瓦加斯新政府在人事安排上注意照顾各方的利益,以维持政治平衡。

他将主要目标放在削弱地方寡头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上。长期以来,巴西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倒不如说是由各州组成的松散的共同体。他上台后不久即以“临时政府根本法”取代 1891 年宪法,解散联邦议会及各州、市立法机关,集中央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由中央联邦政府任命的督办来取代原先各州的州长,并将地方的一些权力收归中央。通过设置新的行政区域来减少一些强州对公共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控制。同时,将各州军事武装并入国家正规军。瓦加斯的措施引发了圣保罗州的叛乱。圣保罗州的寡头集团长期以来支配巴西政治,不愿屈从中央政府。他们抵制由中央派来的督办, 要求瓦加斯召开制宪会议,制定新宪法,并在 1932 年发动了一场武装叛乱。瓦加斯政府出动大军进行镇压,叛乱武装在圣保罗城与联邦军队对抗四个月后,不得不投降。同时,瓦加斯还使用警察摧毁军队中主张更激进社会变革的组织。

1934 年 7 月,巴西颁布了新宪法,议会正式选举瓦加斯为总统,开始了“宪政时期”。1934 年宪法肯定了巴西为联邦共和国,总统四年一选不得连任。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但由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该宪法扩大了群众参与,确定八小时工作制和最低工资额。此外,联邦政府依据宪法精神还制定了限制外国势力,发展民族经济的法令和具体措施。

1934 年,巴西进入其政治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巴西国内出现营垒分明

的左右两大阵营。早在 1932 年时,受欧洲法西斯思潮的影响,巴西的右翼分子就成立了一个类似欧洲法西斯政党的组织——整体党,领导人是普利尼奥·萨尔加多。到 1935 年,该组织的成员已迅速扩展到整个巴西。在政治舞

台另一端的是人民阵线运动,即全国解放联盟。该组织成立于 1935 年,是一个由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左翼联盟。左右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瓦加斯政府先是采取联合右翼镇压左翼的策略。1935 年 7 月政府开始打击全国解放联盟。政府颁布“戒严法”,政府授权军队摧毁了该组织的办事处,没收宣传品,查缴档案,并将其领导人投入监狱。共产党人面对镇压, 曾在纳塔尔、累西菲和里约等地进行过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在政府镇压了左翼运动后,右翼欢欣鼓舞,静心等待时机夺权,根据宪法规定,瓦加斯总统任期到 1938 年结束,届时应举行大选。右翼势力信心十足地准备在大选中一举击败瓦加斯。瓦加斯以防止“毁灭性内战”和“从共产主义威胁下拯救巴西”为由,于 1937 年 11 月赶在大选前宣布解散议会,

废除 1934 年宪法,同时颁布了带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新宪法,宣布要建立“新国家”。

1937 年宪法打破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总统直接领导下的所谓“组合制”,即立法权由议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总统共同行使,议会作用被大大削弱,总统有权解散国会,颁布法律和提名下届总统。由企业主和劳工同等数量代表组成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不仅负责调解劳资关系,而且有权颁布经济法令。此外,新宪法还规定:实行新闻检查,取缔一切政党活动和宣布罢工和歇业是反社会行为等。

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瓦加斯政府所颁布的这部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新宪法打破了巴西法西斯右翼势力想通过议会选举合法手段上台的目的。新宪法颁布后不久,政府便取缔了巴西的法西斯政治组织。瓦加斯政府曾试图在内阁中给法西斯头目萨尔加多一个职务加以安抚,但被萨尔加多拒绝,右翼集团要的是全国政权。一些法西斯分子也曾进行反抗,政府则毫不手软地实行镇压,法西斯组织很快随萨尔加多流亡他处而土崩瓦解。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瓦加斯政府先后瓦解了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挑战, 他从而可以在一个不存在有组织的反对派的政治舞台上活动。瓦加斯实际上取消了 1938 年的大选,他将自己的任期延长到 1943 年下一次大选。当 1943 年来临时,瓦加斯宣布紧急状态,从而取消了大选,他的总统任期一直延续到 1945 年 10 月被一次军人政变赶下台。

在瓦加斯执政期间,巴西实行一系列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主要有:保护关税,以“进口替代”方针来扶植民族工业;限制外国资本,将一些外资企业国有化;由国家大力兴办主导工业和基础工业。由于实施这些措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巴西已建立起基本能满足本国需要的纺织、食品等消费轻工业;有了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电站和各种通信设施在内的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建立起钢铁、水泥等基础工业并开始兴建金属、化学等新

兴工业。

总之,在瓦加斯统治巴西的 15 年里,巴西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土地—商业寡头独占巴西政权的局面,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通过 1937 年宪法,瓦加斯确立了中央政府的领导权威, 建立全国性的政党来瓦解以州为基础的地方政治权力,将巴西由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变成一个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民族国家。在此基础上,政府在组织和领导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巴西工业现代化进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为战后巴西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一个农业国转变为新兴工业国奠定了基础。

智利人民阵线的成立 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是南美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被称为南美洲“A、B、C 三大强国”。智利的国土形状成长条带状,北部干旱荒芜,但有着举世闻名的天然硝石和铜矿资源。中部为一大谷地,美丽而肥沃,出产小麦、玉米、大米、大麦等农作物,素有“智利粮仓”的美称。南部是多雨地带,遍布原始森林。在殖民地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部谷地的农产品不仅满足本国的消费,而且出口到国外。大部分的耕地被少数家族占有,采用南美洲大陆常见的大庄园经营管理方式,农民们或作为依附农或作为雇工为庄园主劳动。长期以来,中部地区是智利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土地寡头控制了智利的政治权力。

自 19 世纪中叶开始,采矿业逐渐取代农业和商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870 年时,智利已控制世界铜市场的四分之一。同时,可用做肥料和炸药的硝石成为主要出口商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硝石出口获得了增长,20 年代初期有所下降,尔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复苏,30 年代起,由于人工硝石的应用得到推广,硝石的出口才急遽下降。与硝石的情况相反,铜的产量在一战后却在上升,铜在智利的出口、税收中占很大的比重,铜成了智利经济的支柱产业。

  1. 世纪以来智利矿业的发展使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个变化是社会权贵人物内部出现了新的成分,这些人是北部的矿主和在不断发展起来的城镇做生意的商人。但土地寡头控制智利政治的局面并没根本的改变。地主与矿主、商人往往通过家族关系连在一起,这种关系常把城乡之间的冲突降低到最低水平。

采矿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城市中间阶层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同其他拉美国家相比,智利的中间阶层和工人人数不仅在人口中的比重高,而且他们绝大部分是智利本国人。因而,智利的中间阶层和工人从一开始就能直接进入政治舞台,导致智利政治中较早形成左中右三大势力。

在政治制度方面,智利是拉丁美洲议会民主制度确立较早的国家。早在1871 年,智利就修改了宪法,禁止总统连任。1874 年再次修改宪法,使政府部长对国会负有更大的责任,从而强化了立法权,缩小教会和总统权力。在80 年代,国会规定 25 岁以上有文化的男人均有选举权。智利允许多种政党

存在,至 1900 年,政党已有五个,他们可以进行公开的竞争。多党议会民主制度一方面为智利创造了政权和平转移的条件;同时,也使智利的政府经常更迭,在 1895~1925 年期间,内阁的更迭每四年进行一次。

一战后,智利的硝石出口大幅度下降,而铜矿的开采又大部分操在外资之手,智利的经济面临困难。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智利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改善生活和争取民主权利,在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

运动。1919 年,工人运动达到高潮,在 1 月至 2 月,工会领导人为抗议战时的高通货膨胀召集了大规模的集会。8 月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十万名参加者在总统府门前走过。在 1920 年大选中自由主义者领袖,代表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的阿图罗·亚历山德里当选为智利总统。为了应付当时智利面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亚历山德里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调节 职能,提出了一些笼络人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性的口号,如实行政教分离,男女平等以及制订保护劳动者的法律等。政府还曾根据法律对一些罢工进行有利于工人的调停,并让工会合法化,想把工人限制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亚历山德里政府对那些不服从政府调解的工人罢工实行镇压。亚历山德里的做法同时遭到右翼和左翼势力的攻击。右翼保守势力要维持现状,不愿让工会合法化,并担心自由派势力获得城市工人支持后会危及原有的寡头统治。劳动群众则对政府的一些镇压措施不满。亚历山德里政府因而处于风雨飘摇中, 1925 年亚历山德里不得不辞职。1927 年 5 月,铁腕人物卡洛斯·伊瓦涅斯上校当选为总统。

伊瓦涅斯政府上台后通过监禁政治上反对派,尤其是劳工领袖,和中止公民的一些民主权利来强化其独裁统治;同时,扩大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加快铁路、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智利的政局动荡不安。矿产品出口急剧下跌,社

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政府浪潮。导致伊瓦涅斯政府于 1931 年 7 月辞职下台。1932 年,马马杜克·格罗韦组成“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但它只存在13 天。不久,在 1932 年 10 月的又一次选举中,阿图罗·亚历山德里再次当上了总统。

令广大民众失望的是,第二次当政的亚历山德里对社会秩序的兴趣超过了对变革的兴趣。他继承伊瓦涅斯政府的做法,对反对派(尤其是左派)进行镇压。当 1936 年爆发一系列罢工时,亚历山德里采取了强硬措施,他宣布戒严,关闭议会,并流放劳工领袖,派军队接管劳工运动中心的铁路部门。在国际上,亚历山德里公开表示同情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政权,欢迎德、意、日等法西斯势力渗入智利,并大大扩大了与德、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法西斯势力在智利日益猖獗起来。

面对法西斯威胁,1936 年,智利共产党、社会党、激进党和劳工联盟等组成人民阵线,并推举激进党人塞尔达为人民阵线的候选人。智利劳工联盟成立于 1936 年,下属一千两百多个工会组织,会员总数达四十万左右。这个统一的工会组织,成了人民阵线强大的支柱。人民阵线以“面包、房屋、衣服”为竞选口号,并将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要求写进了竞选纲领中。1938 年,塞尔达当选为智利总统,组成了西半球第一个人民阵线政府。

塞尔达是一位富有的激进党人,主张改良主义,他在人民阵线和中下层人民的支持下,仅以 4000 张选票的微弱多数战胜对手政治联盟候选人古斯塔奥·罗斯。人民阵线政府成立后,曾宣布要改善劳动者的物质状况,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以及对农民进行财政上和农业技术上的援助等。在实际行动方面,这个政府在经济上,曾开办了一个“开发公司”,来发展国营的电力、石油、钢铁、甜菜糖等方面的企业。在对外关系上曾于 1944 年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45 年 4 月,对轴心国宣战。这期间,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某些改善,某些公民权利得到恢复。但在社会政策上,作为人民阵线内主导力量的激进党人的思想是不激进的,他们不愿用革命的办法在智利实现彻底

的社会变革。

1941 年,塞尔达因健康原因被迫辞职,人民阵线开始解体。战后不久, 在美国的威胁利诱下,1946 年上台的激进党人魏地拉总统逐步向右翼势力靠拢。1948 年,国会通过法令,宣布共产党为非法,标志中间派与右派势力相勾结向左派力量开刀,中间派与左派联姻时期宣告结束。

尽管如此,人民阵线在其存在的短短几年里还是有效地防止了法西斯在智利上台,它促进了左派力量在智利的发展,宣告寡头政治在智利的终结。已组织起来的智利无产者团体一旦参与政治,就再也不能将其排除出去,它成为影响战后智利政治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在 70 年代阿连德政府时期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总之,本时期拉美政治的一大特点是国家的稳定程度不断提高,许多拉美国家政府权力得到巩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其他拉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比起墨西哥、巴西和智利虽稍为逊色,但在两次大战之间也取得一些长足的进步。委内瑞拉在本世纪前几十年里由政治强人胡安·维森特·戈麦斯统治(1908~1935 年),他推行的虽是一种独裁统治,但也给委内瑞拉带来了政治稳定,为日后的国家建设铺平了道路。在中美洲,萨尔瓦多的马克西米亚洛·埃南德斯·马丁内斯(1931~1944 年)和危地马拉的豪尔赫·乌维科的独裁统治(1931~1944 年)也同样起到巩固中央政府权力的作用。这些政治强人都反对考迪罗主义,主张建立文官政府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