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胜利

奥斯曼土耳其参加一次大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大战中,帝国有 60 万士兵战死或被俘,200 万人负伤。战时军费开支高达 58,100 万里拉。包括各种破坏在内,整个战争带来的损失达 10 亿里拉。战争结束时,土耳其经

济崩溃,外债累累。耕地从 6400 万土亩减少为 3000 万土亩,粮食收成降低1/2,物价上涨 15~20 倍。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苛捐杂税、强迫供应和强制劳动等等全部负担都压在人民头上。战争引起的饥荒和瘟疫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造成全国人口锐减。战后土耳其到处是饥饿、破产和贫困的景象。

土耳其战败后,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18 年 10 月 30 日,素丹政府被迫与协约国签订《摩德洛司停战协定》,协定内容非常苛刻,规定土耳其立即解散其军队,交出军舰,开放黑海海峡由协约国控制;土耳其的铁路、交通和电信部门由协约国军管;石油产地交协约国管理。还规定,在必要时协约国可以占领土耳其任何战略要地。停战协定签订后,英国军舰驶入海峡,英国最高专员到达奥斯曼都城伊斯坦布尔。随后英、法、意派出总数达 10.7 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土耳其的大片领土,包括海峡地区、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土耳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1919 年 5 月 15 日,在英法支持下,希腊军队占领了安纳托利亚西部港口城市伊兹密尔及其邻近地区。希土矛盾由来已久,两国互有移民。安纳托利亚西部沿海地带有 250 万希腊人。希腊统治阶级对这一地区怀有野心。在巴黎和会上,希腊首相要求把安纳托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划归希腊,并企图在黑海沿岸建立一个“邦杜斯希腊国家”①为利用希土矛盾,从中渔利,英国支持希腊出兵占领这一地区。与此同时,协约国帝国主义还策划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东北部建立“独立的亚美尼亚国”,东南部建立“库尔德斯坦”,妄图肢解土耳其的国土。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用不着为土耳其将从(国际政治)舞台上消失而惋惜。”

在战后国家经济破产、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土耳其人民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俄国革命的胜利和沙皇的垮台, 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奥斯曼帝国的特权,并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战时瓜分奥斯曼领土的密约,鼓舞和推动了土耳其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斗争。

《摩德洛司停战协定》签订后,1918 年 12 月,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德米特约尔的人民首先起来武装反抗法国占领军。希腊军队入侵后,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农民纷纷建立游击队,抗击占领军。农民成了反侵略斗争的主力,从前线回来的退伍军人起着骨干作用。土耳其工人阶级也积极参加了斗争。但当时土耳其工人人数不多,且集中在占领军控制的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等西部沿海城市,同时还没有组成自己的革命政党,因而没有能够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者。

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在一次大战期间更获得较大的发展,他们的经济活动还从西部

① “邦杜斯”是古代希腊在黑海沿岸建立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近代以来,希腊统治者企图恢复它。

沿海的几个港口、城市东移至安纳托利亚地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大战期间依靠同德、奥进行粮食、烟草和棉花等贸易,有的由于经营军需品生产获得发展。这就打破了过去民族资产阶级仅仅依赖与英美垄断资本取得联系获得发展的局面。此外,希腊族、亚美尼亚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削弱乃至消失,也提高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从 19 世纪下半叶逐步兴起的土耳其民族意识,到一次大战结束后的民族存亡的新形势下迅猛勃兴。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国土被瓜分的威胁下,土耳其各地资产阶级、爱国军官和官吏以及伊斯兰教的上层分子纷纷建立民族主义组织。1918 年底,在安纳托利亚东部、伊兹密尔、色雷斯、基利基亚等地均建立了“护权协会”。土耳其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手中。

穆斯塔法·凯末尔(1881~1939 年)是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和爱国领袖,他领导了土耳其的反帝民族解放战争。凯末尔诞生于萨洛尼卡

(今属希腊)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学生时代即参加反对封建统治政权弊政的秘密活动。1908 年积极参加青年土耳其党人的革命。大战期间,他战功卓著,因在海峡保卫战中的胜利,赢得“伊斯坦布尔救星”和“海峡及首都保卫者”的声誉。1916 年 4 月晋升为准将,获“帕夏”称号。但他反对土耳其素丹政府追随德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强烈反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干预土耳其内政及以恩维尔为首的亲德派的政策。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签订后,他认为“砸断套在祖国脖子上不自由和耻辱的枷锁”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展民族抵抗运动”。1918 年 11 月,凯末尔从前线回到首都,向议会和素丹建议组织一个对抗协约国的强硬民族内阁,他向素丹表示,只要交付他军事大臣的重任,他有能力“拯救土耳其”。但他的愿望很快成为泡影。他决意离开受协约国帝国主义控制,弥漫着消沉、妥协气氛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前往游击战争风起云涌的安纳托利亚。凯末尔于 1919 年 5 月 16 日,即希腊侵占伊兹密尔的次日,接受了素丹政府要他担任第九军督察使的任命,启程前往安纳托利亚。19 日,他到达黑海港口城市萨姆松,踏上了安纳托利亚的土地。他从遍及安纳托利亚的反抗占领军的群众斗争中,目睹了人民的高昂救国热忱,增强了拯救祖国的信念。6 月中旬他在写给素丹的报告中强调说:“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充满了捍卫民族和国家独立”的奋斗精神,他还在一封信中表示,决心与全民族一起为国家的完全独立而斗争,不达目的,誓不离开安纳托利亚。他利用各种场合,向人民群众反复宣传“不独立,毋宁死” 的思想主张。

当时,民族抵抗运动的首要任务是将各地分散的民族主义组织联合起来,以便组成领导民族解放斗争的核心。在此期间,凯末尔利用他拥有的权力,发出通告,指令各地军、政机构派遣代表,召开会议,统一各地护权协会,制定维护祖国独立及领土完整的纲领。1919 年 7 月 23 日至 8 月 6 日, 凯末尔在埃尔祖鲁姆召开了东部各省护权大会,通过了护权协会章 程和告全国人民书。大会宣布反对各种形式的外国占领和干涉,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托管和委任统治。凯末尔在会上被推选为主席,正式取得了在民族抵抗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同年 9 月 4 日至 12 日,在锡瓦斯举行了安纳托利亚和罗姆里护权协会代表大会。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否决了支持委任统治的主张,确认了埃尔祖鲁姆大会通过的民族斗争的纲领性要求,明确宣布:“不论任何情况,我们土耳其人之独立自由,决不能听凭他人限制,所以凡我土耳其人民所居各省,不论何地,我等均不承认其脱离帝国而独立”。会上成立了全

国性的统一的护权协会,凯末尔被选为委员会主席。代表委员会成为未来民族政权的雏形。大会闭幕当天,代表委员会即宣布断绝与伊斯坦布尔的一切联系,并要求驸马费里特任首相的政府引咎辞职。

会后,凯末尔加紧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他将分散于各地的农民游击队改编为接受统一指挥的“国民军”。其有强大的战斗力的正规军的建立,对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安纳托利亚民族抵抗运动高涨的形势下,素丹被迫改组政府,继位的阿利·里萨政府为抵消护权协会的影响和利用民族主义者内部的分歧,在承认护权协会的合法性的同时同意召开帝国议会。但民族主义者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三分之二的议席。1920 年 1 月 28 日,奥斯曼帝国最后一届议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占多数议席的凯末尔派议员使议会通过了反映民族要求的《国民公约》,这是挽救土耳其民族危亡的独立宣言,它宣布:土耳其的本国领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土耳其应享受完全的独立和自由;必须废除一切阻碍土耳其政治、经济发展的治外法权和各种限制;开放海峡地区不应使土耳其领海受到侵犯;偿还列强的债务不能叛卖民族独立自主的原则等等。公约明确指出,当前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斗争是土耳其取得“生存和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

议会通过《国民公约》的行动,使素丹政府和协约国大为震惊。3 月 16 日,协约国军队在伊斯坦布尔登陆,占领电台等部门。素丹政府宣布解散议会,逮捕和流放民族主义派议员,并宣布凯末尔运动为“叛乱”,军事法庭缺席宣判凯末尔死刑。同时,出动“讨伐军”,企图用武力扑灭民族抵抗运动的烈火。

面对协约国和素丹政府的进攻,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于 4 月 23 日在安卡拉召开了新的国民议会——大国民议会,成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国民政府。凯末尔担任临时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从伊斯坦布尔投奔革命阵营的伊斯梅特(伊诺努)担任军队参谋长。大国民议会以凯末尔的名义给列宁写信, 要求苏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斗争。5 月,安卡拉政府向苏俄派出代表团, 6 月,苏俄宣布承认土耳其国民政府。同年,土耳其从苏俄获得军事和经济援助。

1920 年 6 月,在英国的支持下,希腊军队在安纳托利亚发动攻势,侵占

了巴勒克西尔、布尔萨等地。同年 8 月 10 日,素丹政府与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这个条约将列强对土耳其领土的瓜分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根据条约,黑海海峡地区实行“国际化”,成立由列强控制的国际海峡委员会。土耳其的领土被瓜分后仅剩下原有国土的五分之一,即安纳托利亚境内安卡拉与黑海之间的一块土地。条约还规定,恢复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国债管理局;设立由英、法、意三国代表组成的特别财政委员会,控制土耳其的海关、税务及其他财经大权。这一条约是协约国集团强迫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中最带奴役性的条约,它激起了广大土耳其人民的愤慨。

凯末尔领导的国民军依靠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苏俄的援助,并利用英、法、意等国之间的矛盾,很快击溃了素丹政府支持的“哈里发军”,随后于 1921 年集中兵力与希腊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1921 年 7 月,希腊军发动攻势,进逼至距安卡拉仅 50 公里的地方。8 月,凯末尔命令国民军在萨卡里亚河东岸构筑防线,并下达总动员令,动员全国人民起来抗战。在萨卡里亚战役中, 15,000 名土耳其士兵英勇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挡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

经过 22 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击溃了希腊军。这一战役的胜利改善了土耳其的

国际地位。同年 10 月 20 日,法土签订安卡拉协定,法国承认大国民议会政府,同意在两个月内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撤军。当年秋,意大利军队也从安纳托利亚西南部撤出。英国被迫改变公开支持希腊的立场,转而采取“中立”。 1922 年,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土耳其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8 月

26 日,土耳其国民军发动了向希腊军的总攻势,一举击溃了希腊占领军,俘虏了希腊军总司令特里库皮斯等高级将领。9 月 9 日,光复伊兹密尔。18 日将希腊军全部逐出安纳托利亚。10 月初,英法意代表在穆达尼亚同土军西线司令伊斯梅特开始停战谈判。并于同年 10 月 11 日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收复了东色雷斯,大国民议会和国民政府掌握了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地区的行政管理权。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六世逃上英国军舰,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黜素丹。

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胜利,废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奴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1922 年 11 月 20 日在瑞士洛桑重新召开解决对土和约问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一方是土耳其,另一方是英、法、意、希等国,美国派观察员出席。苏联等黑海沿岸国家代表应邀参加讨论海峡问题。洛桑会议经过两个阶段,历时八个月,经过激烈的争论与谈判,终于在 1923 年 7 月 24 日签订了

《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简称洛桑和约。新的和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不平等条款,确定了土耳其从黑海到爱琴海的边界,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归还土耳其,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少数民族地区仍归属土耳其;废除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取消赔款,实行海关自主。同日,英、法、意、日、希、罗、南、保、土九国签订了《海峡公约》, 规定黑海海峡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海上和空中都通航自由的原则; 海峡地区非军事化,由签字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实行监督。

洛桑和约的签订是土耳其人民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又在外交战线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它将凡尔赛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计划。1923 年 8 月 23 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批准了洛桑和约,10 月 2 日,协约国军队撤离了伊斯坦布尔。6 日土耳其国民军进驻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取得巨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