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慕尼黑阴谋

德国吞并奥地利 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希特勒采取的毁约扩军措施都如意得逞,加上法西斯侵略集团已经形成,于是决定加速实现“大德意志”的计划,向欧洲心脏地区进军,首先是夺取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7 年下半年,资本主义世界再次爆发了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了 16%,失业人数高达 1800 万。法西斯国家由于已经转上战时经济的轨道,因此受的影响较轻,但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军火工业畸形发展的现象。经济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激化了它们之间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斗争,进一步促使法西斯国家加快了重新瓜分世界的侵略扩张步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走了准备发动新的世界战争的阶段。

1937 年 11 月 5 日,希特勒召开有主要军政头目参加的秘密军事会议, 亲自作了准备发动欧洲战争的部署。希特勒说:“德国的前途完全决定于如何解决生存空间的需要”,这个“生存空间”“不是在遥远的非洲或亚洲的殖民地,而是‘在德国近旁’的欧洲心脏地带”;“最迟在 1943~1945 年时期解决德国的空间问题”,如果法国发生严重内讧或“被牵连在对另一个国家的战争中”,则“在 1943~1945 年以前采取行动”;“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必须是同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便在可能对西方的战争中解除我们侧翼的威胁”。这次军事会议是纳粹德国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步骤。

吞并奥地利是希特勒实现其征服欧洲计划的第一步,因为这既可以打开捷克斯洛伐克的门户,又获得通往东南欧和巴尔干的通道。当时奥地利有 700 万人口,主要是讲德语的民族。希特勒利用这点,极力煽动民族沙文主义, 扶植奥地利法西斯组织。1934 年 7 月 25 日,希特勒策动奥地利法西斯匪徒发动叛乱,杀害总理陶尔菲斯,企图乘机吞并奥地利。但由于遭到英、法、意的反对而未能得逞。这次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希特勒的一种试探。因为凡尔赛和约和圣日尔曼条约都规定,德国应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英、法、意则负有保证奥地利的独立不受侵犯的义务。通过这次试探,希特勒只得等待时机,并为侵奥创造新的条件。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希特勒通过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以及共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叛军而加深了同意大利的勾结,终于形成“柏林

—罗马轴心”,并使意大利同意德奥合并。

在英国,1937 年 5 月上台的张伯伦保守党政府,加紧推行对德绥靖政策。他们认为只有修改凡尔赛和约的领土条款,在中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才能保障欧洲和平。为了便于放手推行绥靖政策,张伯伦上台不久就撤换驻德大使,将主张对希特勒的扩张行动保持高度警惕的菲普斯撤职,换上亲德分子汉德逊。张伯伦要他“与纳粹政府全力合作”。汉德逊为纳粹德国大唱赞歌,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德国和英国那样更诚挚地保障欧洲和平事业的了”,并公开表示“奥地利应并入德国”。汉德逊以“纳粹大使”闻名于世。1937 年 11 月,张伯伦派他的亲信掌玺大臣哈利法克斯访问德国。哈利法克斯在同希特勒会谈时,对希特勒的反共“功勋”大加赞颂。他说:“元首不仅在德国内部已有很多的建树,并且由于消灭本国共产主义的结果,元首就阻塞了共产主义向西欧发展的道路,因此德

国有权被认为是西方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希特勒要求改变凡尔赛条约所确定的现状时,哈利法克斯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英国过去本着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也始终表现了自己的影响”;“所有其余一切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关于大概迟早定会发生的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指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言。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

通过这次同张伯伦私人代表的会谈,希特勒深信英国不会以武力反对德国在中欧的扩张,而法国没有得到英国支持的保证,也决不会对德作战。与此同时,法国总理旭丹在接见德国代表时也表示赞同德奥合并。德国亦把吞并奥地利的意向明确地告诉了访问柏林的美国驻法大使布立特,而美国没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希特勒摸清了英、法、美的软弱态度,深信吞并奥地利的时机成熟了。1938 年 2 月 12 日,希特勒把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山间别墅,交给他一份炮制好的“协定草案”,要求奥地利政府立即取消对奥地利纳粹党的禁令,释放全部被监禁的纳粹分子,保证纳粹党的宣传鼓动自由,以及任命奥地利纳粹党头子赛斯-英夸特为内政部长等。希特勒对许士尼格威胁说:“你必须原封不动地在这个文件上签字,在三天内满足我的要求,不然我就要下命令向奥地利进军。”许士尼格试图凭借英法支持而反抗。他说:“我十分清楚你能够入侵奥地利,不过总理先生,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这样做意味着流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采取这样的行动可能意味着战争。”希特勒当即回答说:“片刻也不要认为世界上有任何人能阻挠我执行我的决定。意大利?我同墨索里尼是一致的。我们两国极其密切的友好关系使我和意大利站在一起。英国?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动一动指头”。在希特特的威胁下,许士尼格被迫屈服。2 月 16 日,奥地利政府进行改组,赛斯-英夸特等纳粹分子在政府中身居要职。同时,对纳粹分子实行大赦,连 1934 年枪杀陶尔菲斯总理的凶手也被释放。

在面临亡国危险的形势下,奥地利人民掀起了强大的救亡浪潮,维也纳等地百万人签名请愿,要求政府抵抗侵略。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许士尼格于 3 月 9 日宣布在 3 月 13 日就是否赞成奥 地利独立问题举行全民投票。3

月 11 日,德国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取消全民公决,要求许士尼格辞职和任命赛斯-英夸特为政府总理。奥地利总统威廉·米克拉斯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全部接受了这些要求。3 月 12 日拂晓,德军越过边界,入侵奥地利。翌日,赛斯-英夸特政府决定将奥地利并入德国。3 月 14 日,希特勒签署了奥地利同德国“联合”的文件,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一个省——东方省, 赛斯-英夸特任省长。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英法两国政府曾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希特勒明白英法无意认真维护奥地利的独立,干脆宣称德奥关系是“德意志人民的内部问题,与第三者无关”,拒绝了英法的抗议。4 月初,英、法、美三国政府正式承认奥地利并入德国,撤回了各自驻奥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坚决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径。3 月 17 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

诺夫发表声明。声明指出:这次侵略行为“发生在欧洲中部”,“它不仅危及今后与侵略者毗邻的 11 个国家,而且危及全部欧洲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国家”,“出现了发展成为新的国际冲突的危险”。声明表示:“苏联政府同意与其他大国一道,立即在国联以内或国联以外讨论形势迫切要求采取的措施。”声明说:“事到明天,可能就已经晚了,但是只要一切国家,特别

是大国,对集体拯救和平的问题采取坚定的、毫不含糊的立场,那末今天还不算晚。”但是英国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这样,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 不受惩罚地吞并了奥地利,顺利地迈出了他征服 欧洲计划的第一步。

苏台德区问题与五月危机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就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工业发达,资源丰富。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说:“谁控制了波希米亚,谁就控制了欧洲。”对纳粹德国来说,捷克斯洛伐克既是向巴尔干扩张的桥头堡,又是进取东欧和攻击苏联的前哨基地,是称霸欧洲大陆的必争之地。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1500 万人口中,捷克和斯洛伐克两族共占 950 万,其余 550 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 320 万德意志人,大多居住在苏台德区。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利用民族问题占领苏台德区。1933 年,希特勒在苏台德区扶植纳粹分子康拉德·汉莱因建立了一个“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希特勒指使汉莱因要不断地提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让捷克斯洛伐克国内保持紧张局势,以便为他制造入侵的借口。

1938 年 4 月 24 日,汉莱因在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代表大会上提出八点纲领,要求苏台德区完全“自治”,所有官员均由德意志人担任,释放被关押的纳粹政治犯,政府改变同法国、苏联结盟的政策,转而与德国外交“协调一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汉莱因举行谈判,同意释放纳粹政治犯,但拒绝了让苏台德区完全“自治”的要求。5 月中旬,汉莱因中断了同政府的谈判,前往德国。希特勒立即进行武力威胁。5 月 19 日,他调动四个摩托化师向德捷边境集结,企图用武力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屈服。但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人民反法西斯的抗议运动的推动下,立即发布局部动员令。双方军队在边境集结对峙,形势骤然紧张。这就是所谓捷克斯洛伐克的“五月危机”。

捷克斯洛伐克不同于奥地利,它具有较好的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条件:第一,工业发达,工业生产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七位;第二,拥有比较发达的军事工业和比较完善的国防体系,以及 35 个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陆军师,捷德边境筑有坚固的山地工事“捷克马奇诺防线”,加以地势险峻,被称为“中欧抵御纳粹的要塞”;第三,处于欧洲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受到国际上不受侵犯的保护,被认为是欧洲有最完整、最牢靠的条约保障的国家。20 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结成了小协约国的同盟关系,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1935 年,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同法国和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法捷条约规定,当一方受到无端攻击时,另一方将立即进行援助。苏捷条约则规定,当捷克斯洛伐克受到攻击时,只要法国给予援助,苏联将立即援助。为支持这两项条约,1935 年又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这就是说,德国一旦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只要法国履行条约义务,加上法国同英国的传统关系,就有可能形成英、法、苏、捷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局面。

“五月危机”爆发时,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它将履行苏捷互助条约的义务,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急于设法平息可能发生的捷德武装对抗。它们一面警告纳粹德国不要动武,一面压捷克斯洛伐克让步。5 月 21 日,法国外长庞纳接见英、苏大使后宣布,如果德军越过捷边界,法国将立即驰援其盟国。达拉第在接见德国大使时,指着办公桌上的动员令说:“阁下,我

是否签署这个文件,将取决于您。”英国则表示,如果法国履行它对捷克斯洛伐克承担的条约义务,英国政府不能担保在事件的压力下它自己不会介入。与此同时,德军参谋部也提出警告说,德国的军事机器能够在不抵抗的条件下进军奥地利,但其准备状况却不足以在两条,甚至在三条战线上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暂时退了回去,命令在德捷边界集结的德军撤离,并指示汉莱因返回捷克斯洛伐克同政府进行谈判。希特勒制造的“五月危机”破产。

慕尼黑协定与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 “五月危机”后,希特勒下令修改代号为“绿色方案”的侵捷计划,决心“在最近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行动的日期最迟在 1938 年 10 月 1 日。为了达到顺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希特勒加紧对英法进行讹诈。“五月危机”时,英法虽有过某种强硬的表示,但并没有放弃绥靖政策。英国在表态可能介入的第二天,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密令驻法大使菲普斯约见法国外长,警告他不要夸大英国对德国警告的含义。菲普斯说,英国将永远履行对法国的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政府将(同法国政府)一道立即采取联合的军事行动去保护捷克斯洛伐克,防御德国的侵略”。8 月 3 日,张伯伦派英德亲善协会主要成员伦西曼勋爵到布拉格,以“非官方身份”充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党人之间的“调解人”。名义上是进行调解,实际上是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让步。法国则表示,它将“接受并支持英国”可能提出的有关解决苏台德问题的任何计划。迫于英法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表示同意苏台德区实际“自治”。但是,这种妥协满足不了侵略者的贪欲,苏台德区问题只不过是希特勒侵吞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借口。9 月 12 日,希特勒在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叫嚣“上帝创造 700 万捷克人,并不是为了要

他们来监督、欺负、侮辱 350 万德意志人的”,并咒骂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是“凡尔赛的政治家们设计的一个畸形儿”。希特勒公开宣称,在目前情况下,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家范围内用自治来解决争端,显然是不够了。当晚, 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党徒发动叛乱,但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镇压,汉莱因逃亡德国。德军大规模地向德捷边境集结,制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九月危机”。

9 月 15 日,张伯伦为了“寻求和平解决办法”,飞往德国与希特勒会晤。会谈中,希特勒威胁恫吓,咄咄逼人,正式要求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张伯伦表示自己同意德国的要求,但需要回去同英国政府和法国磋商。9 月 18 日,英法两国政府在伦敦举行会谈,一致决定要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希特勒的领土要求。翌日,英法联合照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要求捷将德意志居民超过 50%的地区割让给德国。照会威胁说:“如果不将上述地区立即移交德国,和平的维护和捷克斯洛伐克切身利益的安全,便不可能获得切实的保障。”

英法的照会引起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巨大的愤怒。9 月 20 日,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复照英法,断然拒绝了它们的无理要求。21 日凌晨,英法驻捷公使把贝奈斯总统从床上叫起,以本国政府的名义强令收回原来的答复,并威胁说,如果不立即接受英法的建议,那末,捷克斯洛伐克就要在全世界面前对因此而引起的战争负全部责任,届时,“英国将置身事外”,法国“将不履行它的条约义务”。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终于屈服。当天下午,照会英法政府,接受英法建议。当晚,贝奈斯总统在对国民的讲话中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群情激愤。9 月 21 日,布拉格 25

万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拒绝英法建议,发布总动员令,不让德军开进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爱国官兵也坚决要求抵抗。哈查政府被迫辞职。西罗夫将军的新政府在人民力量的推动下,宣布全国总动员。

就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奋起准备保卫祖国的时候,9 月 22 日,张伯伦带着英法的计划再次飞往德国,在戈德斯堡同希特勒会晤。张伯伦满以为这下子可以达成他们的政治交易了。但是贪得无厌的希特勒说,由于过去几天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已没有什么用处了。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占半数以上的地区要由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其余地区也要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此外,捷克斯洛伐克还要把一些领土割让给波匈两国。9 月 23 日,希特勒把一份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在 9 月 28 日前完全让出苏台德区的备忘录和一张德军要实行军事占领的地区的地图交给张伯伦。经张伯伦的请求,希特勒最后作了“生平很少有的让步”,答应把完全让出的日期改为10 月 1 日。

9 月 24 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转达了希特勒的各项要求。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极为愤慨,掀起了强大的抗议浪潮,要求政府抵抗侵略。9 月 25 日,捷政府答复英国政府,表示拒绝希特勒的要求,并在全国进行总动员。

在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形势下,苏联重申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决心。为了履行对捷条约的义务,苏联决定向西部边境集结 30 个步兵师,并命令空军和坦克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苏联还建议法、捷、苏三国参谋部立即会晤。在英法,强硬派反对向希特勒屈服。在这种形势下,两国政府也摆出某种强硬姿态。9 月 25 日,法国政府宣布,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遭到攻击,法国将履行对捷条约义务。翌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说,如果法国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将“与法国站在一起”。27 日,英国的舰队实行动员。伦敦开始挖掘防空壕,并向居民分发防毒面具。法国也实行局部动员。伦敦、巴黎开始疏散居民。两国政府制造战争仿佛一触即发的气氛,其主要目的是借此恐吓本国群众,以便使他们相信,如果不再向希特勒妥协,战争即将到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他们顺利推行绥靖政策服务。情况确是如此,9 月 27 日晚,张伯伦发表广播演说说:“不论我们如何同情一个强邻压境的小国,我们决不能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英帝国仅仅为了它而陷入一场大战。” 他还说:“我将毫不犹豫地到德国去作第三次访问,只要我认为这样做有好处”。同一天,张伯伦两次打电报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要求他接受德国人的“某种有限度的军事占领”,并威胁说:“这个计划如果不能实现, 贵国除了遭到武力侵略和武力肢解外,将别无其他出路。”9 月 28 日,张伯伦分别写信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建议立即召开有英、法、德、意、捷五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张伯伦对希特勒保证说:“我深信你可以不经战争就立即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9 月 26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希特勒和贝奈斯写信,呼吁他们进行谈判。27 日,罗斯福又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写信,建议立即举行由与捷克斯洛伐克争端直接有关的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9 月 28 日下午,希特勒分别致电英、法、意三国政府首脑,邀请他们次日来慕尼黑举行会谈。

1938 年 9 月 29 日至 30 日,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苏联未被邀请,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亦没有代表参加,而是处于被裁决的地位。在会上,墨索里尼提出了一个建

议,这个建议实际上是由德国起草的,只不过以意大利的名义提出。张伯伦和达拉第立即表示赞同这个建议。9 月 30 日凌晨,四国通过了以意大利建议为基础的协定——《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简称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原则上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连同上述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德军从 10

月 1 日起分阶段占领德意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在德意志居民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由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再通过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由国际委员会最后确定边界。慕尼黑协定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侵犯;德国和意大利允诺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后,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协定签订后,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叫进会议厅,由张伯伦向他们宣读协定的内容,并交给他们一张地图,责令立即执行。9 月 30 日上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高压下接受了丧权辱国的慕尼黑协定。10 月中旬,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决定,德意志居民是否占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亦取消公民投票,将其直接移交给德国。德国不费一兵一卒夺取了捷克斯洛伐克 1.1 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一半左右的工业实力。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它的国防线被完全摧毁了。

9 月 30 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一项《英德宣言》,声称“我们两国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作战”。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到伦敦时,挥舞着这纸“宣言”, 洋洋得意地宣称:“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了保证”。12 月 6 日,法德也签订了类似的宣言,宣称两国将保持“和平和善邻的关系”,“庄严地承认”两国之间目前的疆界乃是“确定的疆界”。实际上,这些宣言不过是一纸空文。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粗暴地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它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协定签订后仅仅 21 天,希特勒就发布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密令。1938 年 10~11 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 年 3 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这样,捷克斯洛伐克丰富的矿藏和发达的工业全部落入德国手中,并使英法在未来对德作战中减少了三十多个盟军师的兵力,从而大大改善了德国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