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现代卷)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新阶段

经过 19 世纪最后 30 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到 20 世纪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经济和物质的观点看,这个阶段的特点由于两个事实而变得显著。一是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导致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二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同时向纵深发展和横向扩散。整个世界在更大程度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后果就是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

从 19 世纪末开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工业——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它们完全是由于科学上的发现而兴起的第一批工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紧密结合,又不断发展出新的工业。无数新的工业产品如汽车、飞机、电话、人造丝、合成纤维织物,甚至人造食物调味品等令人眼花缭乱。工业产品的范围不断被开拓,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随之而来的是工业生产总量的大幅度增加。1870~1900 年,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 2 倍,1900~1913 年仍保持这一发展速度。工业领域这种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这一时期,其他一些重工业产品的增长量也是惊人的。世界煤炭产量,1870 年为 18,910 万吨,1913 年提高到 112,670 万吨,增长了近 5 倍。世界生铁产量,1870 年是 1203 万吨, 1913 年达到 7915 万吨,增加了 5.6 倍。世界钢产量 1870 年仅 52 万吨,1913

年则上升至 7635 万吨,提高了近 146 倍。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 1913 年= 100 )

1870 年

19.5

1880 年

16.9

1890 年

41.1

1900 年

58.7

1913 年

100.0

伴随着工业迅猛发展的,是交通运输业的巨大飞跃,其重要成就是世界铁路网的形成和蒸 汽船取代木帆船。19 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开始进入铁路建设时期,当时世界铁路长度还只有 38,600 公里,到 1880 年则增长到了372,000 公里。19 世纪最后 25 年,铁路建设依旧蓬勃发展,人们修建新铁路,用钢轨代替铁轨。1890 年,世界铁路长度达 617,285 公里,1911 年更达到 1,057,809 公里,20 年内增加了 71%。其中,除了欧洲铁路网密度增加,从 223,869 公里发展到 338,880 公里外,美国铁路的长度大大超过了欧洲,1911 年达到 541,028 公里,超过了世界其他所有地区铁路长度之和。另外,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铁路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

海洋运输在铁路出现之前,承担着主要的运输业务。随着苏伊士运河

(1869 年)、基尔运河(1895 年)和巴拿马运河(1914 年)的开通,世界航运距离大大缩短,使这个古老行业焕发了生机。但是,使海洋运输的效益发生根本转机的还是蒸汽船代替木帆船游弋海上。1870 年,欧美主要航运大国还主要是以木帆船承担货运,蒸汽船尚属于新生事物。到 1883 年,英国的蒸汽船吨数已和帆船吨数相等。十年后,全世界的吨数也达到同样的情况。191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马力大、安全可靠的蒸汽船吨位全都大大超过了帆船吨位。

1870 、 1910 年主要航运国注册商船吨位(单位:千吨)

1870 年

1910 年

英国

木帆船

4578

1113

蒸汽船

1113

10143

法国

木帆船

921

638

蒸汽船

151

846

德国

木帆船

872

507

蒸汽船

67

2383

美国

木帆船

2363

1655

蒸汽船

1075 4900

科技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工业产品的多样化,陆路和海上运输的发展,这些都是促使世界贸易的规模和性质发生彻底变革的因素。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国际贸易增长的数字(见下表)。

世界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单位:百万马克)

年份

贸易额

1907

133943.5

1909

132515.0

1911

153870.0

尽管除英国之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都采取了严

格的保护关税政策,但世界贸易总额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增多了。从 1903 年到 1911 年的八年中,国际贸易增长了 50%。贸易的巨幅增长,除了国际贸易相当活跃的欧洲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扩大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外,随着制造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分工的加剧,欧洲以外的地区更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向欧洲市场提供食品和原料。对外贸易日益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变化。欧洲虽然在世界贸易中仍然占支配地位,但贸易额度下降了,而北美、拉丁美洲和非洲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地位则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美国, 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在欧洲内部,原来由英国独霸的贸易格局也开始被打破,德、法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急剧上升。1913 年,英、德、法在世界贸易中的百分比各为 16%、12%、7%。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也有所变化,初级产品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增多。 1876~1913 年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关系大体保持稳定,均衡发展。这

表明工业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大大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性,世界上更多的地区打破了经济上的隔绝,彼此接近,在不断扩展的世界市场中,融合成一个世界规模的单一经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世界经济出现爆炸性增长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稳定上升的,而是繁荣和萧条的循环发展。由于生产的扩展和加强超过了世界市场的需求能力,进入 19 世纪 70 年代后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以至于世界经济史上把 1873~1895 年这个时期称为“大萧条”时期。20 世纪的序幕也是由经济危机揭开的,1900~1903 年,1907~1909 年,两次经济危机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打击。虽然每次经济危机都普遍导致了价格、利润的下跌和投资范围的缩小,但从世界经济的整体来考察,19、20 世纪之交,依然是一个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是个“富有活力”的时代。因为危机本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恶性表现, 而危机当中出现的激烈竞争、企业兼并,又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节方式经历了根本性变革,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和横向扩散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工业部门的日益增多,加之劳动组织和管理方法的更加科学化,进入 20 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完成了工业化。在这些国家中,工业化引起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

首先是工农业结构的变化。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的相对地位无一例外地都提高了,农业的地位则相对下降。到 20 世纪初,工业的产值基本上都超过了农业。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先地位保持到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1889 年,工业所创造的净产值达 45.1 亿

美元,占工农业所创造的净产值总额的 58.3%,农业创造的净产值为 32.4 亿美元,占 41.7%,工业大大超过了农业。法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个农业大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工农业对比关系变动幅度较小,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超过了农业。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

其次,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大多发轫于以棉纺织为主的轻工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对能源、动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产生了更多的需求,由此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带动了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制造业等等的产生。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工业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以轻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结构非常牢固。但到 19 世纪末,这个结构也发生了调整。1907 年,英国按净产值计算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 58∶42,重工业占了优势。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工业化进展迅速。1895 年,德国重工业工人在全国工人中的比重占 35.1%,1913 年更提高到 54.5%。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成了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突出现象。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构成了这一时期工业化国家的另一大景观。德国人口向城市移动在欧洲国家中是属于特别迅速的。1871 年,城市人口还只占 36.1%,1900 年,上升为 54.4%,1910 年更发展为 60%。美国城市人口的比重 1870 年为 25.7%, 1900 年增加到 39.7%。英国的城市化程度是各国中最高的,1901 年,城市

人口比重就已高达 77%。法国的城市化运动不算迅速,但到 1911 年止,每十年都有 3%的人口由农村移居城市。城市化虽然不等于工业化,但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人口的急剧上涨,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业不断增长和相对集中的趋势。

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纵深发展同时进行的还有工业化在国际上的横向扩散。资本是没有国界的,通过技术的国际传播、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移民等等方式,资本主义工业扩散到了过去没有完全卷入资本主义旋涡的国家和地区,促成了全球规模的世界经济的形成。据统计,1870~1913 年间,英、法、德、美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1870 年四国工业生产合计占 78%,1881~1885 年约为 79%,1896~1900 年为 74%, 1913 年则为 72%。虽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绝对统治地

位,但显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也有了很快的发展。俄国自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工业发展迅速,到 1910 年工业生产增长了 9.5 倍。1913 年,俄国工业生产据世界第五,达到中等经济发展水平。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才开始大力发展工业, 1901~1914 年,日本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 6.3%, 远远高出其他国家的增长水平。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更多的国家中展开了。

英国由盛转衰 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均势却发生了显著变化。1870 年,英国的优势是无敌的;1900 年,它在整个世界工业和商业上的地位却发生了动摇。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崛起,对英国的霸权提出了挑战。

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建立了其“世界工厂” 的地位,达到了发展的“极盛时代”。进入 20 世纪,英国仍然是影响世界经济和财政的中心国家。伦敦是世界金融的大本营,英国在贸易、海运,甚至传统出口工业品生产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资本输出的绝对数额和增长的幅度英国都高于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三大支柱——煤炭、棉纺织和造船工业在 20 世纪的最初十年仍经历了迅速增长的阶段。但是,在繁荣和发展的背后,英国也出现了某些衰落的景象。1850~1870 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 3.12%,1870~1913 年则下降到 2.1%。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1870 年为三分之一,1900 年为五分之一,1913 年则下降为七分之一。其中,基础工业煤、生铁和钢的产量急剧下跌。1880 年,英国煤产量高于美国和德国产量之和,到了 1913 年,却只有美国煤产量的半数略强。生铁的产量 1890 年被美国超过,1913 年只及美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的一半。钢的生产也很快落后于美国,1900 年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不到德国的二分之一。随着工业生产的下跌,英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不断下滑, 从 1880 年的四分之一降到 1913 年的六分之一。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地位的象征,曾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它们的衰退,标志着英国由盛而衰的开始。

英国的相对衰退,最重要的原因是创新和进取精神的减弱,这是由长期以来“世界工厂”的优越地位所带来的负面效果。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工业部门结构显著变革的年代,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工业的面貌。但在英国,传统工业结构因为经济上的合算而继续固守工业阵地;新兴工业部门由于巨额资本难以形成,发展步履维艰。虽然政府也扶植了汽车、电力和人造丝等新兴工业,但这些部门规模小,政府经济政策又不稳定,因

而仍然无法弥补旧工业部门的衰退。技术上的保守主义也使得英国工业生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最有前途的新发明,从而延缓了新一代技术力量的培养和对外国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吸收。此外,企业管理方式的落后与陈旧也是工业发展的一大阻力。英国的企业由于受到政府放任自流经济政策的影响, 垄断化程度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进展缓慢,旧式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低效率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立不败之地。

美、德成长为新兴工业国 与英国的衰落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和德国作为新兴工业国的崛起。

1870~1913 年间,美国的发展速度呈跳跃式进行,工业增长了 8.1 倍, 而与此同时,英国却只增长了 1.3 倍。1894 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此后,差距不断扩大,到 1914 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 240 亿美元,占全世

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主要的重工业产品中,美国的生铁产量由 1860 年的

84 万吨增加到 1915 年的 3300 万吨。同期,由于新的炼钢法的采用,钢产量

也大踏步向前,从原来的 1.2 万吨上升到 1915 年的 3200 万吨。此外,食品制造和加工、纺织、木材及木材制品工业也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对新兴工业的重视,是美国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石油工业自始就是美国的天下,1860 年石油开采量还只不过 50 万桶,1910 年突增至 20,960 万桶。1895 年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发展更为神速,1914 年创下了生产 56 万辆的水平。电力工业也不落后,1914 年产值达到 35,943 万美元。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实力发展之快,使英国处处感到威胁。1901 年,英国的罗斯伯里勋爵宣称,大不列颠很怕和美国搞经济竞争,因为“美国拥有的工业生产能力无与伦比,生产力量无穷无尽”。

美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咄咄逼人,除了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移民国家的优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外,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在这方面,工人出生的工程师泰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泰勒制”被普遍运用于工厂企业,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亨利·福特由于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福特主义”的问世使大批种类繁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

德国的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20 世纪初,超过了英国、法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从 1870 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生产提高了 4.7

倍。丰富的煤矿资源得到有效开采,煤产量从 1870 年的 3400 万吨上升到 1913

年的 2.77 亿吨。由于发明了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钢产量直线上

升,从 1870 年的 17 万吨迅速发展到 1913 年的 1832 万吨,超过了英、法两

国的总和。同期,生铁产量也从 139 万吨增至 1931 万吨。生铁和钢的巨幅增产为冶金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美国一样,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这一时期德国工业化的重要特点。在这方面,德国的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 世纪 60 年代,德国的化学工业还几乎等于零,但 40 年后, 酸、碱等基本化学工业已占据世界首位,粗、细化学品和染料等大量输出国外。德国全部化学工业的雇工人数在 1882~1907 年的 25 年中增加了两倍。电气工业虽步美国后尘,但发展迅速,1891~1913 年间,电气工业总值提高了 28 倍。电工器材在国外贸易中不断开辟新市场,为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本世纪初,德国在电气的特殊运用上居领导地位,工业、农业、铁路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地采用了电力。

德国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在现代经济史上乃是一个奇迹。这其中,除了 1870 年的统一使德国摆脱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国内市场

得以形成之外,普法战争之后法国的 50 亿法郎的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割让,也刺激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外,德国对教育和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把科学方法用于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成功,使德国在这一时期收到了丰硕果实。

概括而言,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赶上和超过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英国, 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及时而迅速地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提供的契机,采用新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并且在新的工业部门中, 改变企业原有组织方式,采用大规模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