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
热那亚会议 一战末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在俄国诞生的时候,西方列强均视之为洪水猛兽。1918~1922 年,英、法、美、日等列强打着“保护俄国”的旗号,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年轻的苏俄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新生的苏俄与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敌视对峙并没有因武装干涉的失败而消失。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战利品而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但在反对社会主义苏俄的问题上却异常一致,它们不仅把苏俄排斥于和会之外,还在和会上作出了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保留德国在东线的军队, 建立由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组成的反共产主义的“防疫地带”的决定,以防止俄国革命影响扩展。巴黎和会甚至批准了反苏武装干涉的计划,扮演着武装干涉苏俄的大本营及司令部的角色。
巴黎和会以后,西方各国仍对苏俄怀有深深的恐惧和敌意,唯恐苏俄革命的影响扩散,导致世界革命。与此同时,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围剿和敌视挑衅,苏俄领导人也有苏俄被“资本主义包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势不两立的心态。苏俄与西方世界之间这种彼此的敌意和不信任深刻又持久,严重地影响着一战以后的国际关系。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俄开始转入和平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了巩固苏维埃国家的中心任务。为达此目的,苏俄需要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交往,也需要西方的信贷来源,因此,苏俄政府努力同周边的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贸易联系。1921 年 3 月,苏俄首先同英国签定了贸易协定,互设商务代表处,恢复两国的贸易和政治关系。随后, 苏俄又同德、奥、意等国签订了贸易协定,至 1922 年底,苏俄已同 11 个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
然而,由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敌对情绪,也由于苏维埃政府拒绝承担以前俄罗斯帝国的债务,并拒绝归还在革命时期收为国有的外国资产,直至 1921 年底,西方国家还没有给予苏俄政府以外交上的承认。为了打
破这一僵局,推进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1921 年 10 月 28 日,苏维埃政府向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发出照会,表示愿意在各大国承认苏俄,与苏俄缔结全面和约并向苏俄提供贷款的情况下,承认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债,并建议就此问题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谈判。
西方各大国对苏俄的建议反应强烈。1922 年 1 月 6 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戛纳会议决定,召开欧洲国家经济会议,邀请苏俄和德国代表参加。戛纳会议通过了针对苏俄的规定,任何国家不得将本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强加于别国,保障外国资本和利润不受侵犯;只有在承担本国历届政府的债务, 归还并赔偿被接管的外国资产,保证财政货币流通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外国政府的贷款,并得到协约国的正式承认。
戛纳会议及其决议表明,西方国家面对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苏俄这一现实,不得不作出准备承认并与之合作的选择。苏俄接受邀请,并组成以列宁为团长的代表团准备参加会议。
列宁最终未能参加会议,但他为代表团制定了参加会议的具体纲领和策略。他指出,代表团去热那亚的目的是为扩大、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创造条件。
代表团应充分利用会议参加国之间的各种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大小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好战派与和平主义者之间的矛盾,打破反苏统一战线,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在会上得不到, “那就在会外达到这一点”。
1922 年 4 月,欧洲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34 个国家的 2000 人出席会议。除英、法、意、比、日五个发起国外,所有欧洲国家和英国的自治领都派代表参加。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苏维埃代表团团长契切林,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阐明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表示愿“在互利、平等和充分的、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的政府和贸易界建立务实的外交和商贸关系。契切林还阐明了苏维埃政府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准备把一部分森林、矿藏和耕地租给外国资本经营的经济政策。
协约国要求苏俄政府承认并偿还沙皇政府、临时政府及地方当局所欠的
184.96 亿金卢布的债务;归还革命中收归国有的一切外国企业和资产,并对苏维埃政府及过去历届政府或地方当局因行动疏忽而造成的一切损失承担责任;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协约国宣称,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会同苏俄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契切林驳斥了协约国的诸项要求,并在债务问题上提出反要求,说如果协约国赔偿武装干涉苏俄而造成的总计为 390.4497 亿金卢布的经济损失,则苏俄同意偿付一切债务。双方针锋相对,热那亚会议陷入了僵局。
拉巴洛条约 仍受凡尔赛条约的严格束缚,在热那亚会议上备受压制和冷遇的德国,迫切希望苏维埃俄国不加入向它追索赔款的国家的行列。苏维埃俄国代表团根据列宁的指示,主动建议乘热那亚会议休会之机,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重开苏德谈判,以使已经陷入僵局的热那亚会议出现会外突破。 4 月 16 日,契切林与德国外交部长拉特瑙签订了《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
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即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相放弃对于战争费用及战时给双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的赔偿要求;德国同意苏俄在革命时期把德国在俄国的国家和私人财产收为国有;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及领事关系;在最惠国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拉巴洛条约的签定,是苏德外交的一次胜利。它突破了协约国孤立苏俄压制德国的局面。条约的意义不仅在于苏德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而且条约所采取的互相取消一切赔偿要求,恢复正常关系,密切经济联系的原则, 为以后处理苏维埃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开了先例。协约国指责拉巴洛条约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并照会德国声称“俄德条约中,凡与现存条约相抵触之条款,均可视为无效”。历时 40 天的热那亚会议没有签订一项协议而结束。
1922 年 6 月 15 日至 7 月 2 日在海牙继续召开的联合专家会议,也没有打开僵局取得任何结果。但是,由于苏俄在热那亚和海牙国际会议上宣传了自己的对外政策的原则,更由于苏维埃国家日益巩固和发展,西方国家不得不日益尊重苏俄的权利。1924 年 1 月,意大利和英国步德国后尘,没有坚持首先偿还债务 的立场,与苏俄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此后,一连串的国家跟着效仿。西方大国中,只有美国迟至 1933 年才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20 年代, 苏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基本实现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布尔什维克党以推进世界革命为己任。1919 年 3 月创建了共产国际。它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保持着密切联系。积极号召鼓动其他国家共产党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本国政府。随着战后初期革命高潮过去,1921 年, 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认为,当前各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到群众中去”,争取群众,建立统一战线。1922 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要求东方各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与此同时,苏维埃国家也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在西方国家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苏联也在为一个又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而奋斗,积极努力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验。苏联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苏维埃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是 20 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基本和平共处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