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 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经济制度从西欧发源以后,不可阻挡地向全世界各个角落扩展并深化。新的现代文明有其生命力也有其内在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所造成的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从 19 世纪中叶起就影响困扰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周期性循环,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对生产造成的破坏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反映,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各国国内矛盾及各国之间矛盾的一次总爆发。但是当时人们很少认识到这一点。战后,经过一段艰难困苦的调整恢复,医治战争创伤,各国的政治经济又回到正常的轨道。

  1. 年代是资本主义繁荣、稳定与和解时期,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26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达到战前水平。各国出现不同程度的繁荣,这给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劫难中挣扎出来的欧洲人民带来巨大希望, 以为可以像 19 世纪那样再享受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然而,好景不长。这种

以美国的财政金融制度为主要支柱的美国和欧洲的繁荣与稳定,随着 1929

年 10 月 24 日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而消失。

大崩溃似乎来得太突然了。1929 年夏,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工业生产指数 1923~1925 年平均为 100,1928 年 7 月上升到 110,1929 年 6 月升到126。同时美国的股市行情也在看好。1929 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 268 上升到 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 165 上升到 258。美国财政部长 1929 年 9 月还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继续下去”。

时隔一个月,大崩溃开始了!10 月 24 日这一天,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出现抛售股票的浪潮。平常每天股票交割量约二三百万股,24 日这一天抛出了1280 万股,以后的情况更加严重,一个月内股票价格下跌 40%,再以后是持续三年的下降。1929~1932 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 55 家中股票的平均价格由 252 美元下降到 61 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在这期间由 262 降至 22,

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 173 降至 8。危机期间,仅美国就有 5000 家银行倒闭。危机影响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1932 年,美国的钢铁工业仅以 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 1933 年,工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暴跌近一半,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现代经济是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的危机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强烈影响。大危机迅速猛烈地从财政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危机期间,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 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三分之二,失业工人达三千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

危机迅速波及严重依赖美国投资的德国和奥地利,由于美国金融公司收回了它们在国外的短期贷款,1931 年 5 月,掌握奥地利三分之二以上债务和资产的维也纳银行宣布无偿付能力破产,这在欧洲大陆引起了一片恐慌。随

后 7 月 13 日,德国四大银行之一的达姆斯纳特国家银行宣告破产,柏林证券

交易所关闭。德国的财政情况迅速恶化,1931 年 5 月到 7 月,德国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减少了 42%。危机迅速波及严重依赖外贸的英国,波及依靠农产品的出口与外贸的南美和大洋洲的国家。在资本主义大国中,法国是最晚卷入危机的国家。这是一场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以财政信贷为起点,扩展为工农业危机;从资本主义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开始,波及世界各地。

与以往出现的历次危机相比,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机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失业率之高,都是空前的。以往历次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额最大的下降数是 7%,而这次危机中这两项的下降数分别为 36%和 2/3。另一 个与以往不同的是,与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工业危机相伴随的是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产品大量“过剩”,农产品的价格暴跌,为维持农产品价格,大量农产品被销毁。成吨的牛奶被倒进密西西比河,使之成为“银河”,大量的小麦、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而广大失业的农业工人和城市失业者却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此外,危机过后没有出现以往常见的经济复苏,危机过后直至 1933 年才进入“特种萧条”,1936 年各国的生产刚有所回升,1937 年下半年又爆发了新的危机。

危机爆发的原因 凡是经历过那次大危机的人们在回顾危机时,无不心有余悸,谈虎色变。是什么诱发了这样一场遍及全球的惨重的经济危机?除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基本的矛盾以外,危机的到来与一次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也不无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旧的经济秩序,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在美国迅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债权国之时发展起来的。战后欧洲许多国家向美国支付战争债务,大量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贮藏量占世界黄金总储藏量的一半。雄踞世界金融霸主宝座的美国在海外大量投资贷款,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美国这根支柱,支柱一倒, 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大量的海外贷款,不仅使债务国的经济受制于美国,而且作为债权国的美国也受到影响。为了支付到期的借款,债务国不得不减少从美国进口的商品,这就使美国的一些经济部门,特别是农业受到影响,海外市场的缩小直接导致农产品的“过剩”。

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垄断程度的提高,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这种矛盾在世界金融中心美国表现最为突出。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20 年代虽然美国生产迅猛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但隐藏着种种险象。1920~1929 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 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 55%;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和生活费用的不断增长,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 40%, 即使在繁荣时期,农村中的贫困也普遍存在。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1929 年,贫困户占美国家庭的 60%,这与拥有大量资本的垄断资本家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是有限的大众购买力,另一方面是高比率的投资能力,这种状况直接促成生产过剩危机的来临。

由于经济繁荣,20 年代在美国股票买卖非常兴盛。不光投机商人大搞股票买卖,普通人也想买股票发财,政府推行的方便贷款政策更助长了股票贸易。1924 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登记额为 270 亿美元,1929 年 8 月长到近 900 亿美元。股票发行面额大大超过社会上的资金,而股票稍稍跌价人们就赶紧抛出手头的股票,于是财政信贷成为美国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 。此外,当

时许多美国银行是单独经营,缺少战胜金融风暴的足够财力。一旦风暴袭来一家银行倒闭,储户纷纷到其他银行取款,从而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1929 年初已经出现了这个苗头,一些大的银行家和企业家打算大量收购股票

来控制股票价格下跌的趋势。但是到 1929 年 10 月 24 日,抛售股票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危机终于从美国经济的最薄弱环节 爆发。

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 对资本主义世界来说,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是一场大灾难、一次大震荡,遭受经济危机席卷的国家均发生深刻的社会的、政治的危机与动荡。危机期间美国的失业人数据估计为一千四百多万,约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英国的失业人数近三百万,占劳动力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德国的劳动者约五分之二的人完全没有工作,另有五分之一的人只有临时性或半日的工作,失业人数 600 万。也就是说约有半数

人口处于绝望和贫匮之中。法国由于是农业国,失业人数为 85 万,但农村中有许多半就业和隐蔽的失业者。各国遍布排队领取救济面包的人群,及大量来回游荡寻找工作的人们,人民的生活已达到了极度贫乏和悲惨的境地。

如此大规模的失业人口的存在必然导致大规模的社会混乱,危机期间在美国在欧洲各国到处可见饥民和失业者的示威游行。社会不安达到如此程度,即使在政治上一向稳定的美国也出现了政治上的骚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冲击。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处于焦虑之中,感到临近悬崖的绝望。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局势促使各国采取各种措施,大规模地干预经济生活,加强对政治局面的控制。

1931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对 890 种商品提高税额,美国损人利己首先筑起关税壁垒,立刻造成连锁反应。33 个国家很快起来抗议,7 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法国对英国进口小汽车增税 60%,那些发生农业危机的国家也高筑关税壁垒,以维持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到 1931 年底,25 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1932 年增至 76 个国家。1932 年英国在渥太华举行英联邦会议,决定在英帝国内部建立关税优惠制。法国则采取限额输入的办法,保护本国的商品市场。从而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

1931 年 9 月最先使用金本位的英国首先放弃了被认为是对国际贸易有利的相对稳定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使英镑贬值三分之一,随后二十多个国家先后放弃金本位。英国为了不使英镑的世界金币地位完全丧失,1931 年 11 月起,同英联邦国家陆续联合起来,组成英镑集团。同英国财政经济有密切联系的瑞典、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暹罗、阿根廷、巴西也参加英镑集团。英镑集团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用英镑结算,固定本国货币与英镑之间的汇率,并把大部分外汇储存在伦敦。而法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士、波兰六国组成维持金本位的贸易集团,保持货币不贬值。美国一度和法国达成协议,坚持金本位,但 1933 年 3 月美爆发金融危机后,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1934 年美元贬值 40%。美国与其属地、菲律宾、加拿大及大多数拉美国家组成美元集团,其内容与英镑集团相似。到 1935 年世界很大部分地区分裂成五个货币集团,英镑区、美元区、金本位区、日元区及德国统治下的外汇控制区,货币战愈演愈烈。

在资源问题上,经济实力较强的英美等国千方百计控制资源,建立经济区,对重要的原料如橡胶、锡等缔结限额生产的国际协定;而资源相对不足的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则企图用刀与剑来夺取资源,争夺生存空间,世界上空战争乌云密布。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克服有待于统一的世界性市场的恢复和国际间货币关系的稳定。在危机期间激烈的市场战、货币战和资源战中,资本主义各国也曾企图通过协商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以图走出危机。1933 年 6 月 12

日至 7 月 21 日,66 个国家在伦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力图达成关于降低关税,稳定货币的协定。但是由于每个国家都想牺牲别人,保存自己,彼此矛盾重重。各国你争我夺,乱作一团,没有一个大国挺身而出,促使各国通力合作,美国也不例外。会议没有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协议,以失败而告终。此后,国际间的经济关系进一步恶化,恶化的国际关系不仅延长了经济危机, 而且延长了危机后的萧条,危机过后出现了 30 年代的“特种萧条”。

1929~1931 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是一次大的冲击。在危机冲击的旋涡中,资本主义各国都采取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措施,以求摆脱危机带来的种种困境。由于各国经济条件和政治传统均不一样,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尽相同。但国家政策调整的总趋势大致相似,即利用国家权威,提高关税,增加出口,尽量保证国内经济的平衡;通过贷款或保护性法规等途径,援助主要经济部门增加生产;同时由政府出面, 开发公共工程,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机会,救济失业。这些反危机的措施带有很大的应急性,这些应急措施的实施,势必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是资本主义自其诞生以来的一次大的普遍性的调整,通过这次调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