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欧洲集体安全问题

战后欧洲安全问题 凡尔赛体系的缔造者们,在按照各国实力安排战后世界的同时,设计出一个国际机构——国联,希望由它来维持战后世界秩序及战后世界和平。

国联盟约第十条规定,各成员国“尊重并维护国联所有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及现存的政治独立,不受外来侵略”。从理论上讲,这一条规定为战后世界提供了安全保证。然而,被寄予维持和平与安全厚望的国联,不具备执行决议的“权威力量”,它既没有武器,也没有军队,国联的意志是否能够贯彻执行,完全取决于大会一致通过的决议及各国政府对执行决议的自愿态度。按照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确定对侵略者实施所谓“制裁”的程序既复杂又繁琐,而每一项决议措施都要由各国政府来实施,国联机构本身没有任何可依靠的强制力量,因而,国联机构在维护和平保证安全这一点上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各国政府对此都非常清楚。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和约未能彻底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欧洲各国政府,欧洲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又一焦点。

在不到 50 年的时间里,连续两次遭到德国侵略的法国对安全的要求最为强烈。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提出在靠近法国的德国莱茵河西岸地区,即莱茵地区建立一个由法国控制的缓冲国。这一提议遭到深恐法国势力过分膨胀的英国和美国的否决。作为对法国安全要求的回复,凡尔赛和约除限制德国军备、解除德国武装力量之外,还规定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地区 15 年。如果德国履行巴黎和约条款,则每隔五年从莱茵地区的不同地区撤出一批军队,同时规定,莱茵河西岸 50 公里内为非武装区,德国不得设防。

法国的安全要求并未因此而得到满足。它希望英、美两国以条约的形式保障法、德边界的现状,当法国遭到德国侵略时,英、美给予援助。但这一计划因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而落空。法国在战后继续为维护凡尔赛体系所造成的现状和保障自身安全而努力。

20 年代,法国转向努力在欧洲寻求支持。1920 年和 1921 年,法国分别与比利时和波兰建立联盟。1924 年、1926 年和 1929 年,又与被称为小协约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缔结友好条约。法国打算依靠这一条约体系巩固其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但是,这些小国所能提供的援助和安全感毕竟有限。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法国的欧洲霸权梦想渐趋破灭。随着 1925 年第一批从莱茵地区撤军的日期的临近,法国对自身的安全问题更加担心。

1924 年 10 月,国联第五次大会通过了旨在维护凡尔赛条约所划定的疆界,保证欧洲的现状,其中包括维护法国东欧盟国现状的《日内瓦议定书》, 法国首先在议定书上签字。但英国因不愿在欧洲承担更多的义务而拒签,法国谋求自身安全的努力再次受挫。1925 年 4 月,白里安出任法国外长,他主张改弦易辙,通过和平协商,缓和法德矛盾、改善法德关系来保障法国安全。

战败后的德国努力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为了摆脱战后初期被孤立的困境,德国利用西方国家敌视苏俄、害怕苏德接近的心理,在与法国对抗的同时,争取外交上的主动,1922 年在热那亚会议上,与苏俄签定拉巴洛条约。从此,在与战胜国打交道的时候,德国手中多了一张苏俄牌。1922 年 12 月, 鲁尔危机前夜,德国总理古诺曾建议法、德缔结条约,保证 30 年内互不侵犯,

该建议未得到法国的响应。次年鲁尔危机时,德国又提建议,建议法、比撤兵鲁尔,莱茵地区有关国家缔结互相保证安全的条约,再次遭到法国拒绝。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执行,使欧洲国际关系发生有利于德国的变化。1923 年夏秋之交上台组阁,随后又连任德国外长六年之久的施特雷泽曼充分利用这一有利于德国的变化,开始了德国历史上有名的“施特雷泽曼外交时代”。

施特雷泽曼是一家啤酒厂厂主的儿子,为人严谨。一战时是自由民主党主席,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积极支持德国的侵略政策。一战失败后,国家所承受的灾难使他清醒,逐渐改变过去的信念,形成一套新的外交策略。其外交策略的主要内容是,将德国履行凡尔赛条约义务和逐渐施加外交压力以修改凡尔赛条约两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战胜国之间及战胜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通过和谈外交,恢复德国的战前边界,重建德国世界强国的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施特雷泽曼积极主张与协约国和解,适当满足法国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以调整法德关系,争取法德安全互保。施特雷泽曼围绕德国的核心目标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1924 年 12 月,德国向协约国提出加入国联,争取恢复政治上的平等,其要求得到英国的支持。1925 年初,提出保障莱茵地区边界,同英、法、意、比等国家签订互相保证该地区安全的条约。1926 年,与苏联签定友好中立条约。在施特雷泽曼外交的引导下,德国一步一步通过合法手段向摆脱凡尔赛条约的军事、经济条款的束缚,重获欧洲大国地位的目标前进。

战后的英国面对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难题,不愿在欧洲大陆承担更多的义务,但它希望欧洲局势稳定。从鲁尔危机前后可以清楚看到,英国不希望由法国单独制裁德国,更不愿意法国过于强大称霸欧洲。英国最担心被压迫激怒的德国与苏联结成联盟,或者是出现德国革命,从根本上破坏欧洲的均势。当然,英国也不希望德国东山再起,破坏莱茵地区的现状,破坏欧洲和平。英国最希望法德两国力量均衡,平起平坐,通过协议保证边界安全,由英国高踞于法德两国之上作为保证国,再搞传统的“大陆均衡”政策。

在英国的鼓励之下,施特雷泽曼再次拣起 1922 年古诺的建议,在原来基

础上作了一些修改,于 1925 年 2 月 9 日正式向法国和各协约国政府提交一份关于莱茵公约的备忘录。建议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一项公约,互相保证莱茵地区现状,保证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进行战争。这时在法国,适逢以外长白里安为代表的法德和解势力抬头,法国外长白里安认为,德国的建议中至少有些部分适合法国的安全要求。于是,他在 1925 年 6 月 26 日给德国回复了一份备忘录。在备忘录中,又加上了德国必须无条件加入国联和德国不仅要保证西部边界,对东部德波、德捷边界也要作出保证的内容。德国对后一项坚决拒绝。英国和美国积极支持德国,在英、美的压力之下,法国被迫放弃了要德国对东部边界作出保证的要求。

洛加诺公约 1925 年 10 月 5~16 日,英、法、比、德、意、波、捷七国外长及意大利代表在瑞士疗养小城洛加诺举行国际会议,美国未派代表参加,但表示支持英国。会议草签了最后议定书和七个条约,总称为洛加诺公约。其中主要的是德、比、法、英、意五国互相保证条约,即莱茵保证公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德比和德法之间的边界维持现状,双方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武力,保证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凡尔赛条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应该得到遵守;1924 年伦敦会议通过的道威斯计划仍然有效;

英国和意大利作为莱茵公约的保证国,一旦其规定遭到破坏,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在德国和英国两国的坚持下,条约对德国与其东部邻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没有作出保证。只是由德国分别与法、比、波、捷签订仲裁条约,规定缔约双方通过谈判和诉诸仲裁的办法来解决一切争端。但在德波、德捷条约中没对其边界提出任何保证。洛加诺会议上,法国也分别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防备德国进攻的互相保证条约。

由于经过长期准备,各方立场较为接近,洛加诺会议气氛较为融洽。但在德国加入国联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讨价还价。英国和法国为用国联束缚德国,并防止德苏接近,要求德国无条件加入国联。而德国为了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要挟西方国家修改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坚持德国不能执行国联第十六条盟约的规定,即承担对侵略国进行制裁的义务。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第十六条显然是针对苏联的。施特雷泽曼在启程来洛加诺的前两天, 对特意赶到柏林与他长谈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保证说,德国参加国联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保持对苏友好,不参加国联的反苏活动。就是在洛加诺会议期间,德国为了安抚苏联,也为了加强对英、法讨价还价的筹码, 于 1925 年 10 月 12 日,与苏联缔结一项经济条约。根据该条约,德国将向苏

联提供 3 亿马克的贷款。

在洛加诺会议上,施特雷泽曼强调德国不能参加国联盟约第十六条所规定的对侵略国进行制裁的原因是,德国已经解除武装,不可能参加直接的军事行动。如果参加间接军事行动让外国军队过境,就会发生严重的内政外交纠纷,将给德国的和平发展带来损失。而如果德国参加对俄国的经济制裁, 俄国军队就会席卷全德,布尔什维克主义将扩大到易北河。而德国由于东部防御工事已拆除无以自卫。为了把德国拉入国联,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许诺, 如果德国因和国联合作而面临战争,它的朋友将给予援助。“解除德国武装的人,将是重新武装它的人”。争执到最后,双方都有所让步。1925 年 12

月 1 日公约正式签字时,其他与会国照会德国,对国联盟约第十六条给以新的解释,宣称“国联会员在符合本国军事情况、照顾本国地理形势的情况下”, 抵御侵略行为。实际上,允许德国有保留地加入国联,德国参加国联问题就此得到解决。1926 年 9 月 10 日,国联第七次代表大会正式接纳德国加入国

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同年 9 月 14 日,洛加诺公约生效。12 月,协约国取消了对德国的军事管制,代之以国联主持的调查组。

洛加诺公约是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旗帜下进行的,但实际上它导致了欧洲大国地位的又一次变化,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德国是洛加诺公约的最大受益国。通过该条约,德国在未承担任何新义务的情况下,取得了与法国及欧洲各国政治上平等的大国地位。此外,由于德国成功地拒绝无条件加入国联,使得它能够在洛加诺会议期间就与苏联缔结经济条约,洛加诺会议之后不久,又同苏联订立友好中立条约。德国因此可以周旋于英、法、苏三方之间,左右逢源,取得外交上更多的成功。此外,由于德国在条约中没有对德波和德捷边界给予保证,又为后来德国要求修改东部边界,重获但泽,占领波兰,进而东侵苏联埋下了伏笔。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曾经说: “在洛加诺看到可以保住莱茵地区,并有可能在东方收复德国的领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洛加诺条约是德国充分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搞东西方平衡外交的结果。它为德国下一个外交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洛加诺公约使英国得以最小的义务获得欧洲安全的保证,并成为法德之

间的仲裁人,进一步达到其扶德抑法,在欧洲搞均势外交的目的。法国本身的边界虽然得到公约的保证,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却因此大大削弱,降至与德国平等的地位。法国作为战胜国对于德国违约的行为,不仅再不能像鲁尔出兵一样进行制裁,其本身的安全也需要英国和意大利来保证。而公约对与德国接壤的法国的东部盟国的边界没有给予保证,削弱了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所有这些潜在的影响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从洛加诺开会归来,法国外长白里安高兴地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我国的安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了保证了。”他还发表了“洛加诺精神”的动人演说。英国外长张伯伦则称洛加诺公约为“战争与和平的真正分界线”,是欧洲战后历史的“转折点”。张伯伦、白里安、施特雷泽曼还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洛加诺条约使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战败国的屈辱地位,争得了同英法的平等。洛加诺条约重申凡尔赛条约确定的德法、德比边界不可侵犯,莱茵地区非军事化,这就是说德国不能再索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也不能进军莱茵区,法国亦不能像鲁尔出兵一样占领德国领土,德法、德比边界有了条约保证,这对于改善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改善德法关系,稳定欧洲局势,维持欧洲和平,应该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洛加诺公约是西方各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不可能像其缔约者所设想和宣传的那样,给欧洲带来永久和平。条约内蕴含着新的矛盾与斗争。随着各国实力的发展变化,矛盾更加尖锐突出。短暂的和平局面最终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所激化的各种矛盾所打断,战争取代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