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危机年代的英国和法国

英国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随 1929 年秋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而出现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到 1930 年初就波及英国。1932 年夏秋之际,英国的危机达到了最严重的地步。在英国,20 年代没有出现其他国家那样的繁荣局面, 20 年代长期存在的失业问题因危机的影响变得更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几乎没有任何找到工作的希望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1929 年 11 月,英国的失业人数为 132.6 万人,1930 年 12 月,这一数字跃为 250 万。1931 年至 1932

年,失业工人达 300 多万,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危机对英国农业的打击较为严重,1930~1932 年期间,农产品价格下降 34%,致使农业生产严重缩减。危机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英国外贸打击也很沉重,出口贸易锐减, 国际收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逆差,到 1931 年,国际收支逆差已达一亿英镑, 英镑的金融稳定地位受到猛烈震荡。

1925 年 5 月,英国保守党政府失败,麦克唐纳工党政府上台。新政府面临着美国金融公司收回它们的短期贷款,和向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问题。麦克唐纳政府中的许多人士对引起危机的真正原因不理解,只在传统的政策中寻找出路,拒绝采取任何可能造成预算赤字的措施。在危机面前,政府决定紧缩开支,削减社会保险,增加间接税来解决财政问题。这些措施遭到人民的反对,1931 年 8 月,工党政府辞职。在英王乔治五世的要求下,麦克唐纳同保守党结盟,组成有自由党和保守党参加的所谓“国民政府”。新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力图保住金本位,但在接连不断的挤兑黄金的浪潮冲击下,不得不于 9 月 20 日宣布放弃英镑金本位,并以此作为克服危机

的主要措施之一。1 英镑从价值 4.86 美元跌到 3.4 美元,随之而来的是纸英镑的大贬值,以便增加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加出口。为了保持贬值后英镑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英国同英帝国各成员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组成英镑集团。参加该集团的国家的货币与英镑挂钩,彼此间的贸易也以英镑为计算单位。1932 年在渥太华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与自治领及一些英镑集团国家建立英镑集团之间国家关税互利协定,以利于英镑集团内的双边贸易的发展,加强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强国的竞争能力。这样一来, 尽管英镑金本位崩溃了,但是英镑在世界商品流通中仍占有 40%~50%的份额。

为了应付严重的农业危机,英国政府大力协调农业,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减少英国对海外食物的依赖。1931 年,通过农产品法,打算重新组织农业生产和市场。但由于个体的农民难以控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英国的粮价必然受世界市场上极低的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要刺激国内农业生产,必然要限制农产品进口。英国为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放弃从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1932 年 2 月,通过“进口税法”,规定除少量商品外,对一切进口商品征 10%的关税。对那些对英国商品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国家的商品征收 100%的关税。实行进口关税法以后,对外贸易严重入超的状况有所改善。

在工业方面,英国各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纺织、煤、钢、造船等部门是 19 世纪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使之合理化。英国政府采取两方面的调整政策,一是扩展国家对公用事业的控制,如对公路、铁路、电力的管理;二是国家在企业的赞同下进行调整,

诸如在煤、钢、棉、造船等部门协商产品价格、产品数量、工资等问题。1934 年 4 月,通过了石油国有化的议案。

到 1934 年底,英国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有较大改善,但失业问题一直严重存在。1931 年 8 月上台的国民政府上台伊始,把失业工人的补助金削减10%,以便为政府节 约开支。同年 11 月,实行“贫困调查法”,再把每年的失业补助金额削减 3000 万英镑,工人不断起来斗争。1930 年,全国罢工工人人数为 30 万,1931 年增至 50 万,1934 年 9 月,伦敦 15 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反对政府的政策,各地工人还多次举行到首都的“饥饿进军”。英国政府害怕 1926 年总罢工重演,不得不于 1935 年对失业补助金作出新规定。英国的失业问题直到实行征兵和重整军备才有较大改变。

失业者的悲惨状况和绝望情绪很容易为法西斯分子利用,连英国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很深的国家也不能完全摆脱法西斯主义的魔影。1932 年10 月,原工党大臣小组的一个成员,奥斯瓦尔德·摩斯莱爵士,组织了一个包括形形色色法西斯团体在内的英国法西斯联盟,在各地建立起地方组织。它得到《每日邮报》的支持,并从意大利得到一部分津贴,企图效仿意大利和德国建立“总体国家”和专制政体。但是该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相对较小, 未能对英国政治形成威胁。1934 年 6 月,该组织曾在伦敦举行集会,激烈反犹太人,抵制保守党政策,同警察和左翼群众混战一场。此后,该组织一蹶不振,法西斯势力衰落。

1935 年 6 月,年老多病的麦克唐纳辞职,保守党改组政府,斯坦利·鲍尔温出任首相职务。1937 年 5 月,保守党人尼维尔·张伯伦上台组阁。虽然名义上一直是联合政府,但实际上从鲍尔温到张伯伦直至丘吉尔一直是保守党人出任首相,英国这些年是在保守党人的统治下度过的。

1937 年 5 月,张伯伦上台之时,欧洲国际局势已经恶化,英国重整军备又受到国内经济状况掣肘。张伯伦便企图以绥靖外交来弥补国防军备力量之不足。他一改前任首相不过问外交事务的做法,一手统揽外交大权。在他的主持下,英国议会政府排斥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对德强硬派的主张,形成一整套所谓“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绥靖“总计划”。绥靖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避战求和,保持欧洲现状,维持英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其具体战略设想是, 通过谈判或协商,牺牲中欧及东欧一些小国的利益,出让自己的某些利益, 以部分满足德、意法西斯的扩张要求的做法,以“祸水东引”的手段,维护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

张伯伦政府以绥靖外交作为避免战争的主要手段,但绥靖外交政策的执行结果与执行者的主观愿望相反,在与德意法西斯的较量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一系列让步妥协之后,还是被拖入战争,导致英国在战争初期遭受失败。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张伯伦自己,也于 1940 年 5 月,在德国从西线

发动进攻的时候,在众叛亲离,朝野一片谴责声中“引咎辞职”。同年 11 月,抑郁病死。

危机年代的法国政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从德国索取了大量赔款。20 年代法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平衡,其经济发展不像英国那样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又不存在贯穿整个 20 年代的严重失业问题。因此,1929 年至 1930

年,当欧洲其他国家已经饱尝危机之苦的时候,法国还在享受 20 年代的繁荣。然而,当还处于繁荣余辉之中的法国为自己幸免于难而庆幸的时候,危机已经悄悄降临。1930 年 11 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告破产,法国的经

济危机开始了。

法国的经济危机来得比较晚,但是特别持久。1933 年,当欧洲许多国家从危机中复苏的时候,法国经济在经历了 1932 年夏天短暂好转后,又继续恶

化。危机一直延续到 1936 年,危机使法国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许多企业、银

行倒闭,工农业生产和贸易额大幅度下降。全国工业总产值以 1929 年为 100

%,1932 年为 69%, 1935 年下降至 67.4%。危机对轻工业打击最大,1929 年至 1935 年,约有 130 家纺织厂破产。危机还使自 1928 年后一直较为稳定的法国财政出现混乱,财政收入失去平衡,财政赤字连年增加,国际收支逆差也在增大,但由于危机前夕和初期大量黄金从国外流入,与其他国家相比, 法国信贷银行系统受到的震荡比其他国家小。危机使在法国经济中占重要位置的许多中小企业和小商人破产。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和财产,农民收入减少三分之一。1935 年,全国失业人数约为 100 万。这一数字不包括在农村中大量存在的隐蔽的未充分就业者。

法国自第三共和国建立以来政局一直不是很稳定,第三共和国的 65 年中

就有 95 届政府。经济危机使法国社会原已存在的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和政局的动荡。危机初期,法国政府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付危机的办法,只是承袭以前的传统做法,紧缩开支,削减工资,坚持金本位等紧缩通货的政策。这种做法对法国的经济复苏产生不良影响,使法国深深地陷在经济停滞的泥淖中难以解脱。由于延袭传统做法向人民转嫁危机,加重了危机期间人民的痛苦,资产阶级也由于经济迟迟不能恢复而对政府不满,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体制,以维护自身利益。法西斯主义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下滋生蔓延。

危机期间,法国出现“火十字团”、“法兰西行动同盟”、“青年爱国团”、“法兰西团结”等法西斯组织。其中德拉罗克上校领导的火十字团发展最快。该组织最初由曾获得过战争十字勋章 的军人组成,后来各类激进分子也被裹挟进来。1934 年春,该组织有 3.5 万名成员,第二年发展到 20 万,1936 年已达 45 万之众。这些法西斯组织大多主张推翻议会制,建立独裁政权。

1933 年底,当政府正打算通过一项预算改革时,发生“斯达维斯基事件”。法籍白俄斯达维斯基发行股票进行金融投机,几千户小存款者因之破产,他却赚取了 15 亿法郎。事发后,他收买政界、司法界要人两千多名,企图逃脱罪责。该事件暴露了政府的腐败,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法西斯分子以此为契机向议会制度发动进攻。1934 年 2 月 6 日,火十字团等两万多名法西斯武装人员冲向国会大厦,企图解散国会,推翻共和国。在这紧要关头, 巴黎工人举行示威,工人和警察与暴徒发生武装冲突,最终使法西斯分子的夺权阴谋破产。“二六”事件后,达拉第政府辞职,由杜迈尔组织“民族统一”政府。该政府于 1934 年 11 月提出加强政府权力的改革纲领,遭到各政

党的反对而倒台。此后,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换,直到 1936 年议会选举时,各届政府均没有能力解决法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民阵线政府的改革 险恶的社会局势,促进了法国左翼力量的联合。为了抵抗法西斯势力,“二六”事件之后不久,1934 年 2 月 12 日,法

国社会党与共产党共同发动反法西斯总罢工,全国近 500 万工人参加。同年

7 月,社会党与共产党签订了反法西斯统一行动公约。1935 年 5 月,由共产党发起在巴黎举行各左翼党派和团体参加的反法西斯会议。会上通过了反法

西斯和新的世界大战的人民阵线决议。同年 7 月 14 日,左翼三大政党社会党、激进党和共产党及统一总工会、人权同盟等几十个党派组成人民阵线,全国约有 200 万人参加拥护人民阵线的示威游行。人民阵线的纲领是,要求通过

保障劳工权利的立法,打破 200 家金融家族的控制,实行法兰西银行和军事工业国有化,固定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产品,取缔各种法西斯组织及其武装。这个纲领反映了工人、农民和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要求,是团结全国人民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纲领,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1936 年 4

月法国议会选举,人民阵线在 610 个议席中获 381 个议席。6 月 4 日,成立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首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

人民阵线的胜利,在工人中产生尽早改变自身处境的热切希望。5 月 26 日开始,工人自发地以静坐的形式举行罢工,全国出现罢工高潮。勃鲁姆上台伊始,立刻在人民的热情支持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他首先敦促雇主协会和总工会谈判,达成《马提翁协议》。协议同意增加工人工资 7%~15%,承认工会的权利,履行工会代表全体工人与资方签定的协议,在不削减工人工资的情况下,将每周工作时间改为 40 小时。这是工会斗争一个不小的胜利。勃鲁姆还促使议会通过集体合同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提高工会的地位,加强对劳资关系的调节 。此外,勃鲁姆政府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政府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部分军事工业实行国有化。政府规定较为稳定的农产品价格。禁止拍卖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财产来抵债,对严重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实行优惠贷款,解散法西斯组织。

勃鲁姆把他的政府纲领称为“法国的新政”,法国工人把人民阵线的社会改革称为“新时代的曙光”。但是,勃鲁姆的改革引起了保守派的恐惧, 他们担心勃鲁姆之后会出现法国的列宁,甚至哀叹天主教的法国竟落到一个左派社会主义者手里。他们为了阻挠改革,让“资本外逃”,把大量黄金运出国外,破坏法郎币值,加重政府的财政困难。面对右派的猖狂进攻和因右派作祟而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勃鲁姆要求议会授予政府颁布“一切必要措施”的暂时权力,但是其要求被保守势力强大的参议院否决。人民阵线的纲领难以继续执行。

1937 年 3 月,勃鲁姆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6 月,勃鲁姆被迫辞职。继勃鲁姆之后上台的是旭丹和达拉第政府,法国政治开始向右转。达拉第政府破坏勃鲁姆改革的最重要成就,取消每周 40 小时工作时间,工人因此举行总罢工,罢工遭到政府的镇压。人民阵线纲领最终虽然未能完全贯彻实施,但它在法国危机的历史关头执行一年,有效地抵制了法西斯主义, 避免法国走上法西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