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0 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与中古世界崩溃近代世界形成过程中所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相比,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也更加伟大。正是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

改变世界面貌的变化始于本世纪初,或更早一些时候。以现代人的眼光, 站在 19 世纪与 20 世纪相交的门槛上,透视纷乱迷繁、气象万千的历史烟云, 会发现此时正面临从近代文明向现代世界起承转合的历史发展的关节点。发源于 15 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以其不可阻挡的气势向全球各个角落的渗透扩展至此已告一段落,经过几个世纪资本主义的扩张,已建立起欧洲在全球居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临近 20 世纪,资本主义受其内在矛盾运动的驱使,也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阶段过渡,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末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依靠武装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冲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本书所涵盖的 20 世纪前半叶无疑是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旧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新的结构已经萌发生长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新旧因素交替杂陈,新老力量交织对立,由此引出半个世纪的较量与碰撞、调整与变革、危机与革命、冲突与战争。在经历了一番动荡、调整、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历史发展了,人类进步了,进入不同以往的新纪元。

在创造新世界的诸种力量中,最根本的力量是科学技术革命。本世纪初静悄悄地发生、延续至两次大战之间的那场科技革命,以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的确立为中心内容,涉及带动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地学等学科理论的革命性的突破。科学理论的革命推动日后原子能技术、无线电技术、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革命又以其不可抗拒的渗透力量影响改变着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品标准化和装配线生产的福特制的广泛采用,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因科技革命的发展而发生重大变化。决定我们今天生活内容的汽车、航空、化工、电气、石油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纺织、采掘等传统工业相对衰落。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也改观了,带有鲜明的现代生活的色彩。

科技进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经济的发展,还使得世界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地球因此变小,成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各国政治经济不再彼此孤立隔绝,而是相互依存。一国发生的变革很快会影响、波及地球上的其他角落,甚至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世界一体化是本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和趋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这部世界史必须是以全球的观点来考察促成现代世界形成的各个大陆、各个国家、各种力量发展变化的历史。当然,世界一体化并不等同于世界同一化,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多样化多极化的发展,才构成世界各国既相

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

本世纪前几十年无疑是一个调整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阶段过渡,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资本主义各国内部及各国之间多种矛盾尖锐冲突,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深刻震撼着资本主义世界。在战争废墟上挣扎出来的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度过战后经济政治危机第一次全球性冲击之后, 在国内政治关系上作出一些调整,政治民主化倾向有所加强,扩大民主权利, 实行普选制,而英国还调整了帝国内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各国政局走向稳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本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程度不同的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苏联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1929 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危及全球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走出困境,寻找资本主义存在、发展的出路,一反自由竞争时代政府对经济生活自由放任的传统做法,纷纷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性地对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改革与调整,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民主基础较为坚固的美国实行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内容的罗斯福新政。英国政府则节约开支、提供就业机会、大力调整英联邦内部的相互关系。法国政府对军事工业、铁路、银行实行国有,并资助私人垄断资本企业。这些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不仅基本克服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把资本主义引出绝境,而且为日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道路。难怪最先举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大纛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德国和日本,公然抛弃资产阶级民主制,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政治上实行独裁统治,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 则希图用武力夺取生存空间。现代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畸型发展的产物, 它的出现给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20 世纪前几十年还是亚非拉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

期。一方面,帝国主义在 19 世纪末已使广大亚非地区沦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半

殖民地,进入 20 世纪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亚非国家的政治控制和经

济掠夺,拉丁美洲虽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获得政治独立,但英美很快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重新控制了该地区。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也在客观上促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体,新的经济部门出现和发展,外贸增加,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在此基础上,这一时期亚非拉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新型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发挥经济中心的功能。在城市中,工商业资产阶级,自由职业者和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中正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 20 世纪初,亚非拉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成立了政治组织, 在其领导下,亚洲一些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十月革命的胜利直接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受十月革命的启发和鼓舞,一战后,在亚非拉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而原有的资产阶级政党也出现激进化的倾向,出现了一大批像孙中山、甘地、凯末尔、恩克鲁玛和卡德纳斯等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领袖人物。他们提出了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纲领,对当时社会

主义苏联的建设成就不同程度地怀抱钦仰之心。他们同近代民族主义者不同,他们认识到唤起工农的重要性,在城乡广泛建立党组织,注意吸收工农分子入党,从而使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呈现出持续性、广泛性和成熟性的新特点。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各国发展不平衡,表现在运动的领导阶级、斗争方式和运动结局的多样性上。在中国,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最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在印度,国大党人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旗帜下与英国殖民统治者进行斗争;在土耳其,凯末尔领导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开展民主改革;而埃塞俄比亚的反抗意大利侵略的斗争则是在爱国王公贵族领导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下最后获得成功的。所有这些民族解放斗争其目标都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因而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曾经是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体系。在 19 世纪,欧洲主宰世界,英国担任“乐队指挥”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或称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看上去似乎天经地义,可以永恒存在。然而,自本世纪初开始,这一体系受到来自几方面的挑战。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作用下,美、德、日等国后来居上,在经济实力上赶上或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争夺殖民地、世界市场等方面矛盾尖锐,终于兵戎相见,以世界性战争的方式解决难以调和的冲突。这场主要是欧洲列强之间的血战,使点燃战争之火的欧洲本身被削弱、被改造。通过战争,英法殖民地虽然比 1914 年以前还有所扩大,但它们的实力在拼杀中严重削弱。雄踞欧洲几个世纪之久的德意志、奥地利、俄罗斯和土耳其奥斯曼等帝国在战火中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在其废墟上出现社会主义苏联及德、奥、捷、匈、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在帝国主义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从此这个世界上又增添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这一不可忽视的矛盾,这一矛盾对日后的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要影响。然而,历史性的影响及变化并没有为当时的人们所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战胜国仍然希图恢复原有的旧秩序。它们像以前一样按照各自的利益和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建立起帝国主义新的世界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成立一个仍由欧洲领导的全球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以维护帝国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实力为基础,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实力你消我长的发展变化,这一体系也在进行局部调整。20 年代相对和平稳定时期,通过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加诺公约、及其他国际性协议,缓和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防止新的战争,大国间进行裁军谈判,六十多个国家缔结了巴黎非战公约。社会主义苏联在战胜最初的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之后,20 年代开始潜心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保持和平共处的状态。但是,短暂的和平为 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所打断。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 资本主义国家内及国家间潜在的矛盾空前激化。德、意、日法西斯在欧、亚、非大陆点燃侵略之火,企图用武力摧毁凡尔赛体系,按照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当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为抵制法西斯侵略而浴血奋战的时候,英法等大国却推行牺牲别国利益、部分满足侵略者要求,以求自身免于战火的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不仅不能制止战争,反倒纵容了侵略。德、

意、日率先建立侵略集团,而英、法、美、苏却迟迟不能建立起集体安全体系。制止侵略战争扩大的努力因彼此的矛盾作祟归于失败。1938 年慕尼黑协定的墨迹未干,法西斯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部开动。德国在消除两线作战的威胁以后,便挑起新的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名符其实的世界战争,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和未来的大搏斗。人类五分之四的人口,六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广大区域。反法西斯的世界人民在陆地、在空中、在海洋,甚至在水下与法西斯侵略者作殊死的战斗。面对穷凶极恶的法西斯战争狂人,英、美、苏、中等不同制度的国家终于结成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同仇敌忾、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社会主义苏联在战争中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把德、意、日法西斯从他们侵占的欧、亚、非大片地区驱逐出去。进步战胜反动,正义战胜邪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完成了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诸种变化。在战争的硝烟散尽之后,现代世界的轮廓清晰可见:存在几个世纪的欧洲霸权丧失了, 代之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两相对峙的世界格局,尽管从现在的视角看,这一格局只是世界由一极向多极,由一元向多元转化的中介。此外,这场战争本来是因争夺或维护殖民地而引起的,但一场大厮杀之后,交战的结果令交战双方始料不及,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帝国宣告结束,亚、非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即使是战争的胜利者也不得不为日不落殖民帝国安排葬礼。战争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新的发展,世界面貌又因之有新的改观。在完成诸种转化的过程中,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

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即本世纪初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人类刚刚经历的历史记录。在这世界历史转折变化的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和活动范围异常宽广丰富、矛盾复杂、变化无穷。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撰述因此不能简单化、概念化。既要把握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三大主要矛盾,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又要从全球的视野出发, 深入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真实历史过程,梳理出包融交汇的各种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历史急剧变革时期的深邃历史内涵。由此而鉴往知来,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了解和探索世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