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861 年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迅速。到 80 年代,俄国的主要工业部门纺织业、金属加工业、造纸业、采矿业等已基本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的过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60~ 1890 年,俄国工业生产出现了惊人增长,铁产量增长了 1 倍多,钢产量增加

了 3 倍,煤增长了 19 倍。在此基础上工业结构发生了改变,重工业比重增加, 纺织业比重下降。同时,工业生产中心开始形成,如顿巴斯成为最重要的煤矿工业中心,克里沃罗格成为铁矿工业区,巴库成为石油工业区等等。此外, 铁路建设一日千里,西伯利亚、欧俄南部等边区得到开发,国内市场不断扩大,这一切都使俄国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俄国工业中的生产和资本也出现了集中的趋势。虽然俄国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但垄断组织还是广泛发展起来,到 1914 年,俄国的垄断组织达到 150 家,控制了国家市场,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俄国到 20 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相比,俄国的帝国主义有两个特点:第一,军事封建性。沙皇专制的社会基础是地主贵族,因而农奴制残余在俄国大量保存下来。但同时沙皇统治在经济上又依赖于垄断资本,为满足垄断资本家追求垄断利润的需要,要经常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因此,列宁认为俄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第二,对西欧帝国主义国家的依附性。俄国工业及财政大量依靠外国资本的扶植,在经济上对西方国家处于某种服从地位。正是这两个特点使俄国成为 20 世纪初工农运动高涨地区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发祥地。

俄国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阶级,在 19 世纪 80 年代初就已形成。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支队伍也日益壮大。以铁路工人为例,1861 年还只有 7.6 万人,1895 年则发展到 150 万。90 年代初,俄国产业工人达到 1000 万。工业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俄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俄国工人阶级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身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生活极其困苦。俄国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一般为 12 小时,多的

可长达 17 小时。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且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制度。工人工资微薄,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的。沉重的经济压迫,造就了俄国工人高昂的斗争精神。其次,工人高度集中于大型企业。据统计,1892 年,集中在 1000 人以上的工厂的工人占所有工厂工人总数的 47.8%,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同时期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相对集中,有利于他们团结一致,开展革命活动。第三,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晚,资产阶级力量微弱, 不可能拿出超额利润扶植工人贵族阶级。因此,俄国无产阶级中的机会主义成分要比西欧国家少得多。另一方面,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产业无产阶级少,觉悟性和组织性相对低下。

俄国工人阶级早在 60 年代便开始了罢工和骚动。70 年代,工人的罢工、骚动更为频繁,达到 290 次。当时的工人运动多以经济目标为主,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后来,斗争逐渐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1875 年, 在敖德萨成立了由扎斯拉夫斯基领导的“南俄工人协会”,这是俄国第一个独立的工人革命组织。1878 年,在彼得堡又成立了奥布诺尔斯基和哈尔土林领导的“俄国北方工人协会”。80 年代,俄国工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1879~

1884 年,工人的骚动和罢工达 205 次,罢工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工人运动的中心:彼得堡和莫斯科。

工人运动的发展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80 年代,有不少革命知识分子开始深刻检查民粹派运动失败的原因,以便寻找正确的理论来指导革命。在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团体。

俄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是 1883 年由普列汉诺夫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的“劳动解放社”。

格·瓦·普列汉诺夫(1856~1918 年)是最早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派分子。他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杰出贡献。普列汉诺夫 1875 年加入民粹派,1877 年成为“土地与自由社”的积极分子,后来又成为“黑分社” 的领导人物。1880 年,为逃避沙皇政府搜捕,亡命西欧(1880~1917 年)。侨居国外期间,普列汉诺夫接触了西欧工人运动,认真钻研了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1882 年,他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883 年,又与前民粹派成员阿克雪里罗得、查苏里奇等人创建了劳动解放社。这一举动标志着普列汉诺夫与民粹派的彻底决裂。

劳动解放社成立后,为了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翻译和出版了《雇佣劳动和资本》《哲学的贫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并秘密运回俄国散发,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该社对民粹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俄国国情,制定革命纲领。

为此,普列汉诺夫写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在这些文章中,普列汉诺夫对俄国当时流行的民粹派思想作了尖锐的批判。

第一,批判了俄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错误观点。以大量事实, 如俄国工厂的增多、工人人数的扩大等证明,资本主义在俄国已经得到了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革命者的任务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中所产生的一个强大的革命力量,即无产阶级,组织他们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继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批判了民粹派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而主张依靠农民实现社会革命的错误观点。农民在俄国虽然人数众多,但它属于日益分化的阶级,小生产所有者的狭隘和分散性使之不可能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而正在成长中的工人阶级因为同大生产紧密相连,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才是现代历史最革命的力量。俄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应当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第三,批判了民粹派关于农村公社的错误观点。农民村社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也在分化瓦解。村社内部存在着贫富差别,因而它不是社会主义的胚胎和基础,而是掩盖富农剥削的一种形式。

第四,批判了民粹派的唯心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英雄和杰出人物只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某些面貌,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民粹派以救世主自居是错误的。

劳动解放社和普列汉诺夫的活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原理,培养了俄国整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列宁在内。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俄

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纷纷成立,如彼得堡的布拉戈也夫小组,喀山的由费多谢也夫领导的小组等等。这些小组的活动,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准备了基础。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最初也存在着许多弱点。劳动解放社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小组都只是在理论上进行宣传,范围也只局限于知识分子, 并未将马克思主义与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相结合。而且,这些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纲领本身也有错误,一方面低估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否认工农联盟;另一方面又抬高了资产阶级的作用。这些理论上的缺陷,是普列汉诺夫后来脱离马克思主义,变成孟什维克的思想根源。

列宁主义的诞生 弗·伊·列宁(1870~1924 年),1870 年 4 月 22 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家里。1887 年进喀山大学攻读法律,后因参加青年学生革命小组的活动,被开除学籍。从那时起, 列宁开始潜心研究马克思著作,渐渐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889 年,列宁在萨马拉建立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积极宣传科学共产主义,并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俄国农民问题。1893 年,他赴彼得堡参加了当地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小组,很快成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者小组公认的领导人。

当时,民粹派思想对俄国社会的影响仍然很大,尤其是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受其蛊惑,仍然相信俄国可以不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实现社会主义,相信农民阶级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为了帮助青年人澄清认识,从思想上肃清民粹主义,列宁在 1894 年秘密发表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以令人信服的事实反驳了民粹派的种种错误思想,指出资本主义在俄国已经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必将不断壮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并且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创建政党,建立工农联盟, 领导俄国革命的重要性。民粹派受到了沉重打击。

在与民粹派斗争的同时,列宁还与以司徒卢威为代表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较量。当时,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在沙皇政府所允许的合法报刊上宣传自己的观点。他们也批判民粹主义,承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学说,但实际上他们所宣传的思想恰恰在最本质的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主张不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竭力美化资本主义,号召工人无条件地“去向资本主义请教”。1894 年,列宁写了《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文,系统地抨击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揭露了他们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真实面目。

列宁反对民粹派以及“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创造了思想理论基础。

90 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又一次进入高潮,建立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燃眉之急。但是,当时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彼此缺乏联系,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组织,而且也缺少与工人运动结合的经验。为了克服这些障碍,1895 年,列宁将彼得堡的二十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它的影响下,莫斯科以及其他一些工业中心也都纷纷建立了类似“斗争协会”的团体。这些协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各地的罢工斗争,如 1896 年彼得堡“斗争协会”领导了一次三万人的纺织工人罢工,1897 年又再度领导了更大规模的罢工。在所有这些罢工中,“斗争协会”

都提出了工人将经济斗争同反抗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口号, 从而在俄国开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此,俄国的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即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无产阶级政党也得以初步萌芽。

由于沙皇对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镇压,1895 年,列宁被捕, 流放西伯利亚。在列宁流放的三年中,他时刻关注着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状况,同时继续深入理论研究,先后完成了三十多篇著作,其中包括 1899 年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科学巨著,为制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和策略奠定了基础。

在列宁流放期间,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由许多青年人掌握了领导权。由于理论基础的薄弱,加之伯恩斯坦机会主义思想渗入俄国,协会中的一些人接受了工人只因从事经济斗争而放弃政治斗争的主张,出现了所谓的“经济派”,并很快控制了协会。1898 年,俄国各地的“斗争协会”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但是,这次代表大会没有制定纲领和章程,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不久也被沙皇政府破获。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然处于涣散状态,工人政党的建立遇到了巨大困难。

1900 年,列宁从流放地回到本土。为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作思想组织准备,他到国外创办了大型的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在工人中秘密散发。列宁以《火星报》为阵地,团结了一大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经济派”作针锋相对的斗争。1902 年,列宁发表了《怎么办?》一书,驳斥了“经济派”的胡言乱言,号召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和沙皇政府进行政治斗争,走革命的道路,给“经济派”以致命打击。与此同时,列宁还在《火星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阐述建党计划、党的性质和任务等,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列宁的努力下,俄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条件臻于成熟。

1903 年 7 月 17 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经过讨论和激烈的斗争,由于列宁的坚持,大会最后通过决议把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写进了党纲。这是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对机会主义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但是在讨论党章时发生了尖锐分歧。列宁坚持: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加入党的一个组织活动的人,皆可成为党员。而马尔托夫却主张:只承认党纲和在物质上支持党,但无需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便可以成为党员。分歧的关键在于列宁想把党建成一个组织性强、纪律严明的团体,而马尔托夫则赞成一个组织涣散的资产阶级俱乐部。由于机会主义的阻挠,列宁的提议没有通过。然而,大会在最后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支持马尔托夫的人居少数,被称为孟什难克。布尔什维克的产生,意味着俄国出现了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革命政党。列宁主义诞生了,而它一诞生就立刻领导了俄国的第一次民主革命。

1905 年革命 20 世纪初,俄国社会存在着两种矛盾,一是农奴制残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中,第一种在当时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人迫切要求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农民强烈要求摆脱农奴制束缚,获得土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避免的。

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直接引发了革命。俄国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

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而战争期间税收负担的沉重,又加剧了人民的灾难和痛苦。1905 年 1 月 22 日,彼得堡工人及其家属约二十万人,列队到冬宫向沙皇请愿,要求实行民主改革。政府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射击,打死一千多人,打伤两千余人,鲜血染红了积雪的广场。这就是著名的“流血星期日”。流血事件打破了工人对沙皇的幻想,“武装起来”、“打倒专制制度”、“打倒血腥沙皇”成为千百万工人群众的强烈呼声。彼得堡、莫斯科等中央工业区纷纷举行罢工和政治示威,到处发生工人与警察的流血冲突。全国规模的罢工迅速扩大,1 月 22 日以后的三个月内,罢工人数超过了80 万。布尔什维克直接领导了罢工运动,并且号召工人在罢工中把经济要求与政治要求结合起来。

农民受工人运动的影响也开始参加斗争。欧俄地区的 501 个县有 104 个县爆发了起义。起义农民焚烧地主庄园,破坏庄稼,夺取粮食,甚至分了地主的土地。

军队也发生了动摇。1905 年 6 月,俄国黑海舰队“波将金”号,因生活条件恶劣,在敖德萨发生水兵起义。虽然起义因未与工人运动结合,最后导致失败,但却表明沙皇专制统治的支柱已出现了巨大裂痕。

各地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但沙皇政府因握有政权,仍然可以随时打击革命。1905 年 3 月,沙皇政府颁布敕令,要求召开咨询性的杜马会议。这显然是为了拉拢自由资产阶级以缓和革命。对沙皇的敕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布尔什维克认为,沙皇的许诺具有欺骗性,必须抵制杜马,推翻沙皇统治。而自由资产阶级则认为, 杜马虽然不具有立法职能,但可以利用它与沙皇合作,乘风起云涌的国内革命之东风,迫使沙皇作更大的让步。由于广大群众对布尔什维克的支持,咨询性杜马会议最终未能召开。

为了指导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制定正确路线领导革命深入进行。1905 年 4 月,布尔什维克倡议在伦敦召开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但孟什

维克却拒绝参加。在列宁的主持下,第三次代表大会首先确定了 1905 年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消灭农奴制残余,打倒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工农民主专政。革命的策略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结成联盟,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制度,建立临时革命政府,最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孟什维克则在日内瓦单独召开了自己的代表大会,制定了一条与第三次代表大会迥然不同的机会主义路线:否定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否定与农民的联盟而主张靠近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也不主张派代表参加临时政府。

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后,布尔什维克积极推动革命的继续发展。工人的罢工运动再次掀起高潮,斗争中心也由彼得堡转向了莫斯科。10 月 6 日, 莫斯科—喀山铁路附属工厂工人罢工,10 月 7 日,罢工扩展到莫斯科枢纽站的大多数铁路,10 月 12 日,全国 14 条最大的铁路工人参加罢工,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总罢工。从明斯克到海参崴,参加罢工的不仅有产业工人, 还有学生、教师、工程师、商店店员、邮电职工等等,总人数达到 200 万。十月总罢工期间,各地都产生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它起着临时革命政府和起义的地方领导机构的作用,到后来则转变成了武装斗争的领导机关。

全国总罢工导致了沙皇政府的瘫痪。为了摆脱危险状态,沙皇不得不以退为进。10 月 17 日沙皇颁布宣言,允许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

自由,扩大选举权,同时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任何法律须经国家杜马的批准,否则无效。实际上,沙皇是要在俄国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孟什维克和资产阶级对“十月十七日宣言”非常满意,而布尔什维克则再次揭露了沙皇企图积聚反动力量,伺机破坏革命的阴谋,要求工人发动武装起义, 推翻沙皇制度。

12 月 18 日,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委员会向苏维埃提议宣布政治总罢工。

12 月 20 日,莫斯科各工厂汽笛鸣响,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 15 万之众。12

月 22 日,政治罢工发展成武装起义,政府军与工人激战九天。莫斯科的起义很快蔓延到其他城市。在一些地方,沙皇政府被推翻,工人代表苏维埃发挥了新的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但是,由于沙皇政府的极力反扑,局部的胜利并没有改变政治形势。莫斯科起义失败了,十二月起义最终还是遭到了残酷镇压。十二月起义是 1905 年革命的最高峰,起义失败后,革命开始走下坡路。

1905 年革命的失败,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训。起义前,苏维埃主要领导人被捕,工人缺乏有效领导,这些固然是其中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农民运动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工人阶级没有同广大农民结成紧密联盟。此外,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分裂也影响了工人思想意识的统一,削弱了工人阶级整体的战斗力。

1905 年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意义重大。沙皇专制制度受到革命的冲击不能再按旧方式统治下去了。1906 年沙皇政府不得不遵守诺言,召开第一届立法杜马;1907 年又召开第二届立法杜马。资产阶级在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和权力扩大了,俄国又向君主立宪制迈出了一步。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 1905 年的革命则丰富了他们政治斗争的经验和组织工作的经验,武装和训练

了无产阶级,使他们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列宁指出,“没有 1905 年的‘总

演习’,就不可能有 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