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战后初期的日本

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日本提供了对外扩张的机会,而且为它在经济上开辟了空前繁荣的道路。在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乘欧美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积极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在经济上,日本商品大量涌入亚洲市场,在中国、印度、南洋等地,取代了这些地区的传统商品——欧洲货。日本在其他地区的出口也有大幅度的增长。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日本生丝以及各种商品的销路旺盛起来,协约国俄、英、法等国也开始向日本定购武器、军需品和食品。日本出口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从 1915 年到 1918 年,日本对欧洲的出口额增加 60%,对亚洲增加 125%,对南美增加 629%,对非洲增加 1002%。这样,日本在日俄战争后一直是入超的贸易收支,从 1915 年起开创了大幅度出超的记录,出口额的增长直线上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期间,日本对外贸易额共增加三倍, 出超额总计达 14 亿日元。由于战时交战各国的船只大量被击毁和受到海上封锁,日本又成为国际海运的主要角色。日本船只活跃在地中海、大西洋甚至南北美洲地区的海洋上,从中获得大笔贸易以外的收入。贸易以及其他种种收入,使大量黄金源源流入日本。日本的黄金储备 1914 年为 3.5 亿日元,到

1919 年底已超过 20 亿日元。与此同时,日本开始输出资本,仅给英、法、

俄的债款总额为 5 亿日元。战争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使日本从战前的入超国

变为出超国,由债务国(至 1914 年日本的外债为 11 亿日元)变为债权国。在军事上,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对德作战,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战胜国。日本出兵占领了德属太平洋岛屿(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霸占了中国的山东。1915 年,日本政府又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妄图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极力争取远东地区的霸权。

对外军事的和经济的扩张,刺激了日本国内的工业投资,加速了日本垄断资本的发展。日本工业从 1915 年特别是 1916 年起,完全摆脱了战前的萧条现象,出现了以出口工业和造船业为中心的前所未有的新建和扩建企业的热潮。1914~1919 年,企业投资从 25 亿日元增加到 400 多亿日元;公司总数从 16,858 家,增加到 26,280 家;雇用五个工人以上的工厂从 32,000 个,增加到 44,000 个;工人由 94.8 万增加到 161 万。同期,工业总产值由

13.4 亿日元增至 65.4 亿日元,差不多增长了 4 倍。

战时,日本的所有工业部门都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中制造工业部门的发展比采掘工业部门迅速,重工业的发展比轻工业迅速。大战前,日本的钢铁、机械、造船等重工业,是以国营炼铁厂和兵工厂为中心,民间重工业也主要依仗陆海军和铁道部门的订货来维持,这使得各种重工业都处于财阀企业的垄断之下。大战期间,民办重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产品也转向民用方面。同时,各财阀也争先恐后地创办新企业打入主要部门,从而加剧了竞争, 促使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重工业中以造船业发展得最快。1914 年日本建造79 艘轮船,共 82,800 吨,1918 年激增到 443 艘,共计 540,500 吨,增加近 6 倍,使日本造船工业从战前的世界第六位上升为世界第三位。造船业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钢铁、电力等工业部门的发展。战争期间,原有钢铁企业进行了扩建,并在 1915~1918 年间新建了年产量 5000 吨以上的 32 家钢铁公司。1917 年日本政府公布了钢铁奖励法,对于民办炼铁厂的新建、扩建,给予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和征用土地等特权。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14~1919

年,日本生铁产量由 30 万吨增为 61.3 万吨,钢产量由 40 万吨增为 81.3 万

吨,自给率分别达到 48%到 73%。电力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从 1913 年到 1919 年间,动力用电增加 4.3 倍,1917 年电动机的马力数超过了蒸汽机的马力数。化学工业也是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战时,一向从德国进口的染料、药品断绝了,加上亚洲、非洲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增大,资本家竞相向化工企业投资, 生产染料、炸药、甘油等的一系列新企业被建立起来。

在轻纺工业方面,因出口的需要得到迅猛的发展。棉纱增长了 4 倍,棉

纺品增长了 7 倍。丝织业由于向美国的生丝出口激增而繁荣起来。丝产量增

至 1.7 倍,金额增到 5.2 倍。

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农业产值为 14 亿日元,工业产值为 13.7 亿日元,农业

产值高于工业。到 1919 年,农业产值增为 41.6 亿日元,工业产值增为 65.4 亿日元,开始显著地超过农业,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过,在工业中,重工业尽管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其基础还是薄弱的,轻工业仍然占主要地位。1919 年,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占 70%以上,其中纺织工业就占 47.9%,而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各占 10%左右,钢、纺织机器还有赖进口。战后不久,在战争期间畸形繁荣的日本经济便陷入了危机。整个 20 年代日本经济基本上呈现萧条。工业方面,1919 年生产指数为 484(以 1914 年为100),此后逐年下降,1922 年降至 399.5。1923 年开始回升,但速度很慢, 至 1928 年才回升到 500。战后由于政府一直推行把农业基地移往殖民地的政策,农业生产没有出现好转。1920~1929 年,农业总产值一直低于 1919 年的水平。主要农作物稻米的产量,除 1927 年略高于 1919 年的水平外,其余

年份都低于 1919 年的水平。国内经常存在着 100 万人的失业和半失业大军。对外贸易增长缓慢,20 年代每年贸易入超徘徊在 1.87 亿~7.3 亿日元之间, 致使黄金储备濒于枯竭,外汇比价不断跌落,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以高利举借外债。1923 年 9 月 1 日,发生了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关东大地震,震级

7.9 级,受害人口达 340 万,死伤人数近 20 万,受震两地绝大部分工矿企业受到摧毁或损害。财政损失达 100 亿日元。政府为了挽回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对受损害的资本家采取了经济措施,半年内发放了 17.3 亿日元的赈灾支票贴现和贷款。政府的大量贷款援助,使日本经济逐渐摆脱停滞状态。1925 年, 日本工业产值和出口额超过了 1919 年的水平。

为了提高商品的竞争能力,扭转外贸恶化的局面,在政府的推动和资助下,日本工业中广泛推行产业合理化措施,大批吞并中小企业,合并同行大企业。20 年代,日本财阀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日益加强,较重要的卡特尔组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7 个猛增到 1929 年的 31 个,钢铁、制铜、煤炭、纺织、制糖、面粉等工业基本上被财阀所垄断。

抢米风潮和政党内阁的建立随着大战时期工业的急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在各个部门中不断出现靠投机博得巨富的暴发户。在主要产业部门中,大产业资本和大金融资本愈益结合,形成实力雄厚、对外具有竞争力的大垄断资本。资产阶级的垄断利润高达 200%~300

%,最高的达 600%。依靠战争养肥的日本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日本的国民经济,在工业、贸易、交通和银行各方面都占据统治地位。在这种战争繁荣之中,日本垄断资本就以三菱、三井、住友、安田四个财阀为首,正式成立。

战争使得日本资产阶级地主发财致富,却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贫困和灾难。日本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大大增加了。由于物价暴涨和资本家克扣工资,工人生活每况愈下。据统计,1917 年工人工资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物价的上涨率,实际工资下降了 30%。农民处于封建剥削之下,很多人失地破产,被迫流入城市做工,或沦为佃农。日本的农业生产落后于工业,加上战时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激增,使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但是,地主和资本家却利用战争和饥荒,大做投机生意,囤积居奇,使米价扶摇直上。1918 年春,稻米每升二角,到夏天上涨到五角五分。米价上涨,严重地威胁着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于是,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就急剧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

1918 年夏天,一场饥民自发的抢米暴动在日本发生了。7 月 23 日,富山县新川郡鱼津町从事搬运工作的渔家的主妇们,首先起来阻止本县所产大米运往外地。8 月 3 日,富山县西水桥町渔家妇女两百余人包围米店,并与赶来镇压的警察发生冲突,由此开始了震动全国的群众性的抢米暴动。次日, 东水桥町群众也奋起捣毁米店,把奸商囤积的大米抢夺一空。从西、东两水桥町开始的抢米暴动,如一股烈火迅速扩及远近各村。但 8 月 3 日到 9 日,

尚限于富山县境内。从 8 月 10 日起,暴动越出了富山县境,从农村扩展到城市,进而又扩及全国小的町、村,像名古屋、大阪、神户、东京、横滨等大城市也被卷进激烈的暴动中来,形成了米骚动的高潮。从 8 月下旬开始,运动在反动军警的镇压下逐渐低落。这场前后持续三个月之久的群众革命暴动,波及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参加者达一千万人以上,包括工人、农民、渔民、城市贫民、学生、职员等各个阶层,连一部分海军士兵也参加了暴动。斗争也不断深入,从包围米店、焚烧奸商富豪的房屋,到捣毁警署,同军警展开搏斗和工人罢工,而且喊出了“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这说明,米骚动由经济斗争开始,最后已具有了反对天皇和资产阶级反对统治的政治斗争的性质。

米骚动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群众大暴动,但毕竟是工农劳动大众反饥饿、反压迫的自发运动。由于缺乏组织领导,暴动被政府残酷镇压下去了。然而,有力地打击了日本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

米骚动被镇压后,日本工农运动仍继续发展。1920 年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失业人数超过了 100 万。工人罢工斗争日益带有群众性。同时,贫苦农民反对封建地主剥削的斗争也迅速增长起来。1920 年日本发生了三千多次租佃争议。领导农民运动的很多人是受过十月革命影响的复员军人。在农民运动中,成立了以佃农为核心的农会组织“日本农民组合”。日本农民开始走上了有组织的斗争道路。

在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感觉到必须建立本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米骚动后,社会主义团体在日本不断建立起来。1922 年 7 月 15 日,经过片山潜、渡边政之辅、德田球一等人的努力,在东京召开了日本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日本共产党。日本反动当局通过“治安维持法”等反动法令,对日共及其他工农团体进行镇压,但日共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推动日本革命的发展。

随着垄断资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资产阶级政党在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1918 年 9 月组成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政党内阁——原敬内阁。原敬是政友会总裁,号称“平民宰相”,其内阁成员除陆军、海军和外交三大臣外,

其余均是政友会成员。1924 年 1 月,代表垄断资本家和大地主利益的宪政会、政友会同由国民党进步派组成的“革新俱乐部”举行会谈,组成“护宪三派”。随后,“护宪三派”在“坚决实行普选”、“改革贵族院”和“整顿行政财政”的口号下发动了护宪运动。在 1924 年 5 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护宪三派获得大胜,组成三派联合政府。

三派联合政府执政初期,在对人民的斗争继续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也采取了某些试图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1925 年 3 月通过了“男子普遍选举权法案”,规定年满 25 岁以上的男子都享有选举权,使选民人数从 300 万猛增

到 1200 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在经济上实行旨在制止通货膨

胀和稳定物价的紧缩财政的方针,将 1925 年财政年度预算缩减 2.5 亿日元,

并裁减政府机关官吏。在军事上,将陆军 25 个师团裁减了四个,并剔除了许多武士出身的旧军官,提拔了一批城乡资产阶级出身的新军官。陆海军军费也作了大幅度的削减。在外交上,因为有求于美英两国的资助,不得不相应地作些妥协。1924 年 6 月~1927 年 4 月担任外相的币原喜重郎推行所谓的“币原外交”。主要内容是:协调与美英的关系;1925 年 1 月正式承认苏联,恢复两国邦交和通商关系,并把军队撤出库页岛北部。在 1925~1926 年在北京召开的关于中国关税问题和治外法权问题的会议上,虚伪地表示同情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表示接受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要求,实际上却强迫中国另订对日本有利的特别税率。“币原外交”在国内遭到了大资本家和政友会的激烈攻击。1927 年 3 月,日本爆发了金融危机,内阁辞职。4 月,政友会总裁、长州军阀田中义一上台组阁,并兼任外相。田中内阁企图以强硬的内外政策加强统治。为 了镇压工人运动和进步运动,修改了“治安维持法”,对政治犯实行死刑。1928 年 3 月 15 日,田中政府在 1 道 3 府 27 县同时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实行大逮捕,被捕入狱的达一千六百余人。在外交方面,田中内阁积极鼓吹武力扩张,并阴谋策划对华军事侵略。1926 年 6~7 月,田中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主旨是研究国际局势和制定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会议结束后,田中义一根据会议的内容向天皇写了一份报告,史称“田中奏折”。奏折明确提出:“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奏折指出苏联和美国都是日本推动对华政策的障碍, 日本必须作好与之交战的准备。“田中奏折”实际上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冒险的指导纲领。但田中政府的内外政策遭到了国内外激烈的抨击,1929 年 7 月,田中被迫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