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拉美对外关系的发展

自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几百年来,拉美地区一直受到外部势力的控制。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这块大陆,西葡的殖民统治随着 19 世纪 20 年代拉美独立战争后拉美国家的独立而告终。拉美独立后英美很快地填补了空白。同西、葡不同的是,在一般情况下,英美并不采取将拉美变为自己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而更多的是施加政治影响和寻求经济利益,实行一种“非常规的帝国主义”,也称为“新殖民主义”。在其后的一百余年的历史中, 一方面是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拉美的霸权,另一方面则是拉美人民为摆脱政治经济上对欧美的依附状态而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美国和拉丁美洲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英国是拉丁美洲,特别是南美洲经济上的主要控制者,他通过贷款、直接投资、操纵对外贸易和获取特权等方式控制了拉美经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垄断资本在拉丁美洲已拥有 118 条铁路,45 家港口服务公司, 112 家公用事业公司,25 家硝石公司和 23 家石油公司,并控制几乎全部的电话、电力和水力等事业。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差不多已完全成为英国垄断资本的附庸。其中以阿根廷的情况最为突出,一战前阿根廷的输出与输入,几乎全部为英国掌握,阿根廷因而被称为“大不列颠帝国的第五自治领”。一战前,英资在拉美经济中的独大地位从下表中反映出来:

1914 年拉美的长期外国资本(单位:百万美元)

来源 外国私人投资(和外国公共债务) 百分比
英国 5066 51.9
法国 1013 10.4
德国 367 3.8
美国 1487 15.2
其他 1821 18.6
总计 9754 100.0

资料来源: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拉美的外部融资》(纽约,联合国,1965 年)第 16~17 页。

英国在拉美的经济渗透和扩张遇到了来自美国的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早在 1823 年,美国单独发表了“门罗宣言”,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的口号,门罗宣言表面上是为了反对神圣同盟武装干涉拉美的计划,但实际上其矛头所向是对准英国,是为了排挤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而方便自己对拉美的掠夺。美国的野心在美墨战争(1846~1848 年)中充分暴露出来,美国使用暴力和阴谋,将墨西哥的“半壁江山”攫为己有。此举在墨西哥以及与美国临近的中美洲和南美北部国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 19 世纪行将结束时,美国又通过美西战争(1898 年),一举夺取了波多黎各,并将古巴置于其“保护”之下。进入 20 世纪以后,美国更是依仗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加勒比地区为所欲为,类似颠覆、干涉,乃至军事占领的事件时有发生。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为获得巴拿马运河开凿权所采取的手段。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早就想在巴拿马地峡地区挖通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巴拿马地峡位于中美洲的南端,直到 1903 年,这里属于南美洲哥伦比亚

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为了单独开凿与独占巴拿马运河,于 1903 年 1

月 22 日强迫哥伦比亚政府与之签订了“海—艾尔朗条约”,美国方面只需一

次付出 1000 万美元现金,嗣后每年再付 25 万美元,就可以开凿运河并对运河区进行控制和设防。哥伦比亚人民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在人民的压力下, 哥伦比亚参议院不得不在 1903 年 8 月 2 日一致拒绝批准这个条约。美国很快作出反应,美国一面派出军舰开抵巴拿马城,同时策划巴拿马地区一些上层人物制造所谓的与哥伦比亚分离的“独立革命”。1903 年 11 月 4 日,巴拿马宣布独立,11 月 13 日即得到美国的承认。紧接着,11 月 18 日,巴拿马的阿马多尔政府按照美国的意图,与美国政府签订了奴役性的《美巴条约》。从此,美国不但有“永久占领”、“永久使用”运河区及单独开凿、管理运河和有关河流、湖泊等特权,而且还获得了一系列干涉巴拿马内政的权利。

1904 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引申”, 他宣称,在西半球,“美国为了恪守门罗主义,即使不愿意,也将被迫⋯⋯ 实施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这实际上是将拉美地区划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19 世纪门罗主义中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到 20 世纪美国要将其变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一战前在拉美地区争斗的外部势力不仅有英国和美国,德国也在加强其在拉美的影响。德国并不隐瞒自己在拉美的野心,1900 年海军上将冯·蒂尔皮茨通知帝国国会预算委员会,德国终将在巴西海岸建立海军基地。无独有偶,同年,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在一份奏章 中提出,如果过去德国在拉丁美洲获得一块殖民地的话,那末其价值会比夺得整个非洲更大。德皇在这份奏章 所加的批语是:“正确,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在该地区取得最高权力的原因所在。”德国除了通过经济渗透外,还大力支持往拉美移民。1900 年时,在巴西南部的德国移民已达 35 万人,居住在智利的德国人约有 12 万, 在阿根廷和中美洲也有德国移民的居民点。德国政府积极鼓励这些移民保持和发扬德国民族传统,并资助德语学校和德国教会。德国在拉美地区的军事渗透也十分引人注目。1896 年德国教官开始为智利训练陆军,1900 年德国派出军事代表团帮助智利建立了军事学院。到 1914 年,德国已向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派遣了军事代表团。本世纪初,德国在拉美施加自己的影响, 不仅是其同英国争霸全球的战略的一部分,其矛头也对准了美国。德皇始终拒绝承认门罗主义并主张欧洲国家有权干涉西半球事务。

两次大战之间美国的睦邻政策和泛美主义的发展 美国是拉美最重要的邻国,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在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拉美独立以来,美国对拉美的政策的主要宗旨是一致的,这就是:尽量排除其他外部势力在拉美的影响,保证自己在西半球的领导地位和对加勒比地区的统治;同时,阻止拉美人民进行任何可能损害美国利益的革命与变革。只不过它所采取的手段和政策由于美国自身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战后,由于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美国势力乘机大举入侵拉美,开始逐渐取代英国,在拉美建立起自己的霸权地位。首先,一战后,美国在拉美的投资逐渐赶上并超过英国。1929 年时,美国在拉美的投资已基本同英国拉平。二战结束时,则已大大超过英国,1950 年时,英在拉美的投资是 23 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则高达 63 亿美元。在拉美的外贸方面, 美国也日益占据优势。在一战期间,美国对拉美的贸易额增长了 400%,垄断拉美贸易的一半以上。这种势头继续发展,到 1941 年美国在拉美的进出口

比重上分别占到 62.4%和 54%。一战后,美国私人公司在拉美占有大片的土地,在其上建立甘蔗园、香蕉园、咖啡园。其中最大的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 在近半个世纪中,该公司在中美七个国家里掠取了 280 万公顷的土地,占这些国家土地面积的 28%。

随着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势力的增长,美国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人开始认识到,为了确保美国在拉美的长远利益,光靠武装干涉和政治控制是不够的。大棒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赤裸裸的强权政治可能损害自己在拉美的形象,导致拉美人民的反美情绪的高涨,最终不利美国在拉美的利益。因此, 美国有必要改变自己的形象。在一战前,塔夫脱总统鼓吹的“金元外交”政策显示了这种转变的最初征兆,他宣称“当前的外交政策必须符合商业关系的近代概念。这种政策的特点是以金元代替枪弹”。实际上是主张金元与枪弹并用以建立美国在世界的霸权。一战后,柯立芝总统在其执政期间表示美国要对拉美政策作些改变,放弃赤裸裸的暴力行为,采取友好的态度。其后, 胡佛总统也作过相同的鼓吹。但最后制定新政策并加以实施的是 30 年代上台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这就是“睦邻政策”。

1933 年,罗斯福上台后,在其 3 月 4 日的就职演说中声称:“在世界政治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随后,美国对拉美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政治上,主张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则要奉行美洲国家之间互惠贸易协定。1933 年 12 月,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举行的第七次泛美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赫尔代表罗斯福政府首次签字同意美洲各国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表示要放弃对美洲各国的“干涉权”。为此,美国于 1934 年废除了“普拉特修正案”,也就是放弃干涉古巴内政的特权。在墨西哥放弃驻军的权利。在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出了美国占领军。在巴拿马放弃其干涉内政的权利。在经济上,美国与拉美国家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增加对拉美各国的“经济援助”。1934 年 8

月美国同古巴签定美国同拉美国家间的第一个贸易互惠协定。到 1939 年底,

美国已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贸易互惠协定。

值得指出的是,罗斯福政府的“睦邻政策”并没有真正停止对拉美国家内政的干涉。实际上,在两次大战之间,美国政府也还时常采用包括武装干涉在内的各种手段干预拉美国家事务。著名的例子有:1933 年古巴独裁者马查多被推翻与圣马丁政府上台以后,罗斯福就曾派遣 30 艘兵舰,进行干涉;

1934 年美国训练的尼加拉瓜国防军,谋杀了尼加拉瓜的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以及支持与扶植拉美地区反动独裁政府。

罗斯福政府的“睦邻政策”为美国资本进入拉美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垄断财团在拉美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据有关数字,1930~1938 年九年中,美国垄断组织在拉美以利润、利息和其他方式获得的收入达到 13.1 亿美元。到二战前夕,美国在拉美进出口份额上已大大超过英国;美国在拉美的投资额已接近英国;美国垄断组织控制了拉丁美洲很大份额的铁矿、铜矿、白银、锌及石油的开采。

罗斯福政府的“睦邻政策”还有利美国对拉美政治的控制。拉美各国, 尤其是一些南美国家,对与自己同处美洲大陆,并与自己一样通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的美国原本抱有一种亲近感,门罗宣言也曾在拉美国家中引起积极的反响。但美国的形象逐渐被自己在拉丁美洲的侵略扩张行为破坏了。1880~ 1914 年,美国鼓吹整个西半球具有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利益,试图在整个西

半球范围内组建一个国家联盟。在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莱恩的倡议下,第一届泛美会议于 1889 年在华盛顿举行,1901 年在墨西哥召开第二次泛美会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四届美洲国家国际会议上,建立了泛美联盟, 成为一个常设机构,并由美国国务卿担任常任主席。但由于美国在这一时期在拉美采取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拉美各国对美国的动机抱有怀疑与担心, 所以在 20 世纪的前 30 年对美国的建立国家联盟的想法不太热心。又由于历史文化上拉丁美洲与欧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拉美国家甚至出现了想通过国联实行联欧抗美的趋势。自 1933 年罗斯福在蒙得维的亚举行的第七次泛美会议上宣布其“睦邻政策”后,泛美主义在美洲大陆重新抬头。美国在二战前夕和二战时期多次召集泛美会议,按美国的旨意统一美洲各国对二战的态度。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镇压拉丁美洲日益增长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 以反对来自西半球以外的“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于 1948 年 3 月至 5 月在波哥达召开了第九次泛美会议。这次会议把组织较为散漫的“泛美体系”, 改组为“美洲国家组织”,把原有的“泛美联盟”改为这一新组织的秘书处。泛美会议和美洲国家组织成了美国利用来控制拉美各国的政治工具。

总之,“睦邻政策”同以往美国对拉美政策相比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一政策也曾对拉美的政治经济发展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实质上讲,美国实行“睦邻政策”的根本目的仍在建立和维护自己在拉美的独霸地位。正如美国共产党人福斯特所指出的:“事实上,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以便更有效地击败增强了的帝国主义竞争。这是实行帝国主义侵略更有效的方法。它构成了一种制度,拉丁美洲各国在表面上获得了民主独立,但在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二战后,随着美国在整个拉美霸权的建立,拉美地区实际已成美国的后院,美国与拉美国家干涉与反干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并构成了战后拉美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