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战后的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第一节 日本统治下的朝鲜与朝鲜人民的反抗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 19 世纪末,日本的势力入侵朝鲜半岛,与沙俄发生激烈的争夺。1904~1905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把沙俄从朝鲜排挤出去,朝鲜变成了日本的“保护国”,伊藤博文出任朝鲜统监后,将朝鲜的立法、行政以及人事等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他还解散了朝鲜李氏王朝的军队。1910 年 8 月,驻扎在汉城的日军包围了朝鲜宫廷,用刺刀威胁韩国君臣签订了《日韩合邦条约》①。从此,朝鲜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吞并朝鲜后,进行“武断政治”。总督由陆海军大将担任,直属天皇,独揽朝鲜的立法、司法和军政大权。陆军大将寺内正毅被任为首任总督。他公开叫嚷:“朝鲜人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日本宪兵、警察机关密布各地,两个日军师团和两支海军分遣队常驻朝鲜,可以随时出动,镇压朝鲜人民的反抗。日本殖民当局还颁布一系列法令,取缔一切集会、结社、言论和出版等民主自由权利。为了防止朝鲜人民造反,日本殖民者不仅没收了朝鲜民间的武器,还强迫朝鲜人几家合用一把菜刀,甚至要用铁链子拴在案板上。而在朝鲜的日本文官和教员都实行佩刀制。20 世纪初叶,日本殖民者在朝鲜继续保留中世纪残酷鞭挞的笞刑制度。这一切正如列宁指出的,日本把沙皇政府的一切办法,“一切最新的技术发明和纯粹亚洲式的酷刑结合在一起, 空前残暴地对朝鲜进行掠夺”。①

在经济上,日本对朝鲜实行野蛮的殖民掠夺。殖民当局颁布“土地调查令”、“森林令”、“矿业令”等法令,强行霸占朝鲜的土地、森林和矿产资源,压制朝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占有了朝鲜的绝大部分工厂企业和矿山, 把朝鲜变为日本粮食、原料的供应地和日本商品的市场。日本殖民者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愚民奴化政策。他们禁止朝鲜人民学习和使用朝鲜语,用日语取代。在学校中不准开设朝鲜历史和地理课程,并宣扬朝鲜人民是“劣等民族”,鼓吹日本对朝鲜的“恩德”,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妄图摧残朝鲜的民族文化,消灭朝鲜民族。

在日本殖民奴役下,朝鲜人民陷入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有的流浪到国外,不少人被迫逃进深山老林,变成刀耕火种的“火田民”。1914 年“火田民”达到二十四万多人。广大贫苦的佃农,不仅要负担越来越重的田租,还要交纳多达五十余种的苛捐杂税。朝鲜的工人阶级大多在日本殖民者的工厂、矿山、铁路和港口劳动,他们遭到沉重的剥削和非人的待遇。在武装的工头监视下,每天要从事长达 12~14 小时的繁重劳动,而工资却不够养家糊口。在殖民统治下,朝鲜民族工商业受压抑,城市手工业和中小工商业者也面临破产的威胁。

从日本侵入朝鲜后,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延绵不断,从未停息。1910 年

① 1910 年 8 月 22 日由日本驻朝鲜统监寺内正毅与朝鲜内阁总理大臣李完用在汉城签订。条约第一条规定“朝鲜皇帝陛下把整个朝鲜的一切主权权利全部和永远割让给日本皇帝陛下”。日本则给予朝鲜皇帝以相当的称号和每年给予费用。

① 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关于租让的报告》,《列宁全集》,中文 2 版,第 40

卷,第 64 页。

前后,朝鲜的反日义兵起义持续将近十年,义兵队伍曾发展到十四万多人, 形成全国规模的武装反抗运动,给侵略者以狠狠的打击。20 世纪初,朝鲜掀起的爱国文化启蒙运动,通过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兴办学校,积极传播了抗日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促进了朝鲜人民觉醒。

朝鲜三一人民起义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朝鲜人民看到

了民族解放的曙光,鼓舞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决心。1919 年 3 月 1 日终于爆发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三一人民起义的导火线,是韩国太上皇高宗李熙被害的事件。李熙因不满日本的控制,在位时曾幻想依赖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摆脱日本的“监护”,1896 年曾逃入俄国使馆避难。1907 年又乘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在海牙举行之际,秘密遣使向会议发出呼吁,要求承认朝鲜的独立,废除日本的保护制度。事后,日本殖民者立即废黜了李熙,立其子李坧为王。1919 年 1 月21 日夜,长期被幽禁在德寿宫内的李熙被日本总督长谷川指使朝奸毒死。为了掩人耳目,日本官方公报诡称是患脑溢血死去的,并声称要为他举行“国葬”。但是却规定葬仪须用日本“古礼”。这件事深深伤害了朝鲜人民的民族感情,激起了各阶层群众的愤慨。

朝鲜民族主义者决定利用高宗遇害事件,开展反日宣传,并在国葬日展开反日示威运动。以天道教教主孙秉熙为首的宗教界领袖,推选了 33 人,作为“民族代表”,起草《独立宣言》,并提出“大众化、一元化、非暴力” 的方针,控制了运动的领导权。他们与学生团体联合,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反日爱国阵线。1919 年 2 月 8 日,朝鲜留日学生首先发动。数千留日学生在东京集会,发表要求独立的宣言,揭开了斗争的序幕。

1919 年 3 月 1 日下午,汉城学生队伍浩浩荡荡拥向市中心的塔洞公园。工人、市民和农村赶来参加国葬的农民群众也蜂拥而至。在学生领袖金元璧、康基德等人的主持下,学生代表郑在镕登上公园的六角亭,庄严地宣读了《独立宣言》。接着开始了示威游行。30 万群众分成几路,奔上街头。示威群众高举朝鲜国旗,振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军队滚出去!”“朝鲜是朝鲜人的朝鲜!”等口号。游行队伍的洪流汹涌澎湃,顷刻间淹没了整个汉城,交通为之断绝,日本的统治秩序陷入瘫痪状态。

日本总督长谷川好道迅即调集军队、宪兵和警察进行镇压。在日本宪警的屠刀下,赤手空拳的群众的鲜血染红了汉城的大街小巷,但没有人退缩。李大钊主持的《每周评论》以《朝鲜独立活动的情状》为题,报道了朝鲜三一运动的情况,并具体介绍了一位朝鲜青年学生的英勇斗争情景:“有一位幼年学生,右手拿一个(朝鲜)国旗,口喊独立,日本拿刀把他右手砍了。这位学生又用左手持起国旗,仍呼独立万岁。日本宪兵又把他左手砍了,这个学生两手虽然皆被他们砍了,口中仍然喊独立万岁不止。”在殖民者屠刀的威逼下,朝鲜爱国青年毫无惧色,充分表现了不屈不挠的争取独立的民族精神。

当群众掀起大规模反日运动的时候,孙秉熙等“民族代表”没有去参加群众集会,而是在泰和饭店聚会,悄悄地宣读一下他们起草的《独立宣言》, 喊几句口号,就草草了事。他们还公布由孙秉熙等 18 人签署的约法三章 , 要求人们“一切行动务必遵守秩序”,“切勿以排外感情用事”,力图把群众斗争纳入和平请愿的轨道。随后,他们就打电话向日本警务总监部投案自首了。

殖民者的血腥镇压和“民族代表”们的妥协投降并没有能阻止群众革命运动的发展。3 月 1 日当天,除汉城以外,平壤、南埔、安州、宣州、义州、元山、仁川和大同等地也都发生了群众性的示威和暴动。3 月 5 日,汉城人民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又一次举行示威游行,并转变为武装暴动,与日本军警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汉城群众示威和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朝鲜独立万岁”的口号迅速传播半岛,反日民族主义的烈火在全国大小城镇和农村燃烧起来。从 1919

年 3 月至年底,在全国 218 个府、郡中,有 217 个府、郡爆发示威和起义。

参加斗争的群众达 200 万人以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农群众是主力,其他各阶层群众也积极投入斗争、旅居国外的朝鲜爱国者也热烈声援国内人民的斗争。

3 月底 4 月初,斗争达到高潮。一些地区的群众自动联合起来,相互支援。工人罢工转向政治斗争;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在咸镜南道的利原,农民袭击了郡守衙门,处决了日本郡守,一度掌握了郡的行政权。在工农斗争和学生运动的推动下,中小工商业者、下级官吏和职员采取停业、罢市、抵制日货和辞职、怠工等方式投入了这场民族斗争。侨居在中国东北、苏俄沿海州、日本和夏威夷群岛的朝鲜人也举行集会、游行,与国内人民斗争遥相呼应。

朝鲜人民起义爆发后,日本总督府立即发布戒严令,调动军队,配合宪兵、警察,并动员日本移民,采取野蛮的屠杀手段,把朝鲜人民的起义淹没在血海之中。在汉城,他们把示威群众抓起来钉在十字架上,用大刀砍死。在水原,他们把群众关在礼拜堂内,浇上煤油活活烧死。日本殖民军警,仅仅在 3 月至 5 月间,就屠杀了 7500 多人,打伤 1.59 万人,逮捕 4.69 万余人,

破坏和焚毁了 49 所学校、教堂,烧毁 715 户民房,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暴行。

三一人民起义到 1919 年八九月份终于被镇压下去。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也因为运动缺乏坚强正确的领导,停留在无组织的自发反抗状态,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虽在运动的发动阶段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当民众起来时却动摇妥协,惧怕革命斗争,终于造成起义的失败。

三一反日人民起义是朝鲜的一场全民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朝鲜民族独立斗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起义显示了朝鲜人民的民族觉醒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它震撼了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机器。据不完全统计,起义人民共惩处了作恶多端的殖民官吏和宪警 166 人,摧毁警察派出所 159 个、面(邑)事务所 77 个、邮电局 15

所、其他官方机构 27 处。起义后,日本被迫改变统治方式,将“武断政治” 改为“文治主义”。三一人民起义是朝鲜现代史的开端,以三一起义为转折点,朝鲜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阶段。

朝鲜三一人民起义是一战后亚洲各国中最先掀起的反帝解放斗争之一, 它鼓舞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国人民,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三一起义进入高潮时,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同情和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亦受到朝鲜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鼓舞。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人士和进步团体发表声明,声援朝鲜独立,并敦促北京政府电告赴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力争承认朝鲜独立。

朝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在三一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日本被迫变换统

治策略,以“文治主义”代替“武断政治”,取消以现役陆、海军大将担任朝鲜总督的规定,扩大录用朝鲜人充当官吏,虚伪地宣称允许朝鲜人享有言论、集会、出版等自由。起义被镇压后,朝鲜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分化瓦解。一部分上层分子成为亲日的民族改良主义者;另一部分人逃亡国外。当时中国上海租界里,组织了一个以李承晚为临时大总统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他们企图依靠美国的支持获得独立。还有一些民族主义者组织“独立军”, 在朝中边境进行抗日斗争。

20 年代,朝鲜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个自觉的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20 年以后,工人逐渐组织起来,各地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研究团体。1925 年 4 月 17 日,朝鲜共产党建立①,第一任责任书记金在凤。1927 年朝鲜

国王纯宗李坧去世,确定 6 月 10 日为国葬日。共产党发动了反日的“六·十万岁”斗争。在汉城、仁川等城市举行集会、游行,与日本军警发生激烈冲突。1926~1928 年,朝鲜工农运动继续发展,罢工斗争 294 次,24,200 多人参加;农民抗税斗争 2000 多次,11,500 多人参加。1929 年 1 月元山市3000 工人的总罢工,震撼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标志朝鲜工农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涨。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殖民者压低朝鲜农产品价格,倾销日本商品,增加捐税,以转嫁危机的负担。1930 年汉城的企业倒闭了二分之一, 工人被解雇三分之一。在日本充当劳力的 70,000 名工人因失业纷纷回国。危机期间,日本和朝鲜地主提高地租,加强对农民的剥削,负债和破产的农民急剧增加。朝鲜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化。工农运动和学生反日斗争蓬勃发展。从 1929 年 11 月光州学生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开始,到 1930

年 4 月,全国各地学生运动广泛兴起,汉城、平壤、釜山等大城市的 194 所学校和 60,000 多名学生卷入了斗争。1930 年釜山纺织厂、平壤橡胶厂工人举行罢工;新兴煤矿工人发生暴动。农民抗租斗争不断发生,多次形成武装反抗。面对这种形势,日本殖民者撕掉了“文治主义”的面纱,加强了法西斯恐怖统治。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把朝鲜变为侵华反苏建立所谓“大东亚新秩序”的基地,在朝鲜加紧兴建军火工业,修建军事工程, 掠夺战略资源和粮食。30 年代朝鲜工业比重增加,1925 年朝鲜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7.7%;1936 年上升为 31%。这些工业几乎都是由日本财阀占有,并直接为侵略战争服务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据 1932 年统计,日本资本在工业中占 91%,在商业中占 99.2%。朝鲜民族资本微不足道。在机械制造业中,一个朝鲜人办的工厂也没有。

日本还加强了对农产品的掠夺以供应军队。1932~1936 年,从朝鲜运出的大米比 1927~1931 年增加 30%,使朝鲜人民的大米消费量急剧减少。为榨取朝鲜的人力资源,1937 年日本总督府设立“劳动调查委员会”,凡 17 岁以上的劳动者须登记。随后把成百万的朝鲜人民强制派到中国战场充当劳力和炮灰,或送往日本做苦工。

同时,日本当局颁布《朝鲜临时保安法》《思想犯保护观察法》,加强

① 朝鲜共产党成立时没有明确的纲领和章程,也没有组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由于宗派主义者的破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迫害,到 1928 年已不再成为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组织的力量而宣告解散。但共产党人和一些地方组织仍坚持战斗。

政治迫害,1934 年逮捕了“思想犯”66,000 多名。日本殖民者还推行“皇民化运动”;鼓吹“内鲜一体”,企图把朝鲜同日本内地合为一体;强制朝鲜人改用日本姓名和日人通婚,进一步实行奴化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掠夺激起了朝鲜人民强烈的的反抗。30 年代,与中国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兴起的同时,朝鲜人民也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边境一带,朝鲜人民革命军、韩国独立党军与中国抗日部队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以金日成为代表的朝鲜共产主义者是这个斗争的中坚力量。

金日成(1912~1994 年),原名金成柱,1912 年 4 月 15 日诞生于平安南道大同郡古平面南里(即今平壤万景台)的一个反日爱国家庭。1925 年随父移居中国东北。1926~1927 年在吉林毓文中学读书期间参加抗日活动,先后组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盟和朝鲜共产主义青年同盟。1931 年加入共产党。翌年 4 月组织抗日游击队。这支部队日益壮大,后来扩建为人民革命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金日成率领的朝鲜人民革命军与中国东北抗日武装密切合作,并肩作战。他们和中国抗日部队统一编制,在中国境内作战时,以中国抗日部队番号活动;返回祖国朝鲜作战时,则以朝鲜人民革命军名义活动。

与此同时,还有许许多多朝鲜共产主义者和爱国者直接参加中国东北抗日部队。崔庸健、金策、徐哲、崔贤等都曾在中国东北与中国同志一起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4~1935 年,朝鲜人民革命军历尽千辛万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进行了成千次的战斗,影响日益扩大。中朝边境地区武装斗争的发展,鼓舞了朝鲜国内人民的革命运动。朝鲜工人罢工斗争日益发展。据日本驻朝鲜总督府警务总监署的统计,1934 年发生了 199 次罢工,有 13,098 人参加;1935 年有 170 次罢工,有 12,187 人参加。

为了广泛团结朝鲜一切抗日力量,1936 年 5 月 5 日,朝鲜祖国光复会成立,金日成被推举为会长。祖国光复会制定了纲领、章 程,发表了成立宣言。它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广泛的反日统一战线, 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朝鲜人民政府;解除日本军队、宪兵、警察的武装,组织为朝鲜独立而斗争的革命军队;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及卖国亲日分子的一切财产;同平等对待朝鲜民族的民族和国家实行亲密联合。还提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十大纲领全面规定了朝鲜民族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任务,是朝鲜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民族民主纲领。祖国光复会的章 程规定了会员资格、入会方式和会员的活动原则,并制定了该会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等条款。

祖国光复会是以朝鲜共产主义者为领导核心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它成立后发表了宣言,号召朝鲜人民,不分阶级、性别、地位、党派、年龄、宗教的差别,在十大纲领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参加和在各地建立祖国光复会组织,开展光复祖国的斗争。成立仅几个月,祖国光复会就发展到二十多万人。工人、农民、学生、市民、中小工商业者和宗教人士纷纷成立祖国光复会。1936 年 12 月 1 日,会刊《三一月刊》发行,更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影响。

1937 年 1 月,祖国光复会的国内组织之一“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成立,它建立了四十多个基层组织。祖国光复会的活动遍布中国东北和朝鲜国内许多地方,团结了朝鲜各阶层抗日爱国力量,推动了抗日武装斗争,并为朝鲜共产

主义政党的重建准备了条件。

1937 年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东北的中朝抗日武装力量的军事镇压,在

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朝鲜人民抗日武装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从 1937 年至

1939 年与日军进行了三万九千多次战斗。1937 年 6 月 4 日,金日成指挥的朝鲜人民革命军,越过鸭绿江,奇袭日军“国境警备”重点据点普天堡,取得全胜,鼓舞和推动了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朝鲜抗日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坚持战斗。在中国内地和抗日根据地的朝鲜爱国者的组织:“朝鲜独立同盟”等积极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