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与西亚政治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西亚人民反帝斗争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西亚的形势 奥斯曼帝国是以土耳其为中心的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土耳其素丹兼哈里发①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护教者和神法的执行者,又是世界伊斯兰教的大教主。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拥有前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从 18 世纪下半叶后, 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其欧洲的属国纷纷独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个帝国在欧洲仅剩下巴尔干半岛尖端一小块领地了。但在亚洲,广大阿拉伯地区(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仍处于帝国的范围之内。

从 19 世纪初叶起,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势力已侵入西亚地区。同时,北方的沙皇俄国一直觊觎奥斯曼土耳其东北部与沙俄毗邻的土地,并与英法争夺黑海海峡地区,企图为其南下寻找一个出海口。后起的德国则利用奥斯曼素丹政权对英、法、俄的夙怨,通过经济、技术援助,帮助修建铁路,派遣军事顾问,打入奥斯曼土耳其。一战前,德国势力上升,取代了英法。 1914

年 8 月,德国与土耳其签订同盟条约,奥斯曼土耳其被绑到了德国的战车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素丹政府追随德奥同盟参战。为了打败土耳其和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属地,大战期间,协约国帝国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动。1915 年 4 月,英法俄与意大利在伦敦签订秘密协定, 承认意大利在土耳其沿地中海地区拥有特殊的“权利和利益”。同年秋,英法秘密制定瓜分奥斯曼亚洲部分的计划。1916 年初,英法与沙俄交换了意见,9 月达成了分割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各省的秘密协定,即《赛克斯—皮柯协定》。英法为换取沙俄对战争的支持,还允诺战后沙俄可兼并黑海海峡地区,并可占领土耳其都城伊斯坦布尔,沙俄则需将波斯(伊朗)的“中立地带”①让给英国,并在这个地区支持和保障英法的特殊利益。1917 年 4 月至 9 月,英法意在伦敦谈判并进一步缔结了瓜分奥斯曼帝国的秘密协定,并拟征求沙俄同意。

战争使奥斯曼统治下的西亚阿拉伯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1915~1916 年冬,叙利亚、黎巴嫩约有 40%的人死于饥饿和流行性疾病。从

1916 年开始,阿拉伯人掀起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起义,斗争遍及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地区。英国打着支持阿拉伯人独立的旗号,与阿拉伯人领袖达成共同对土耳其作战的协议,允诺战后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1916 年,在英国支持下,亲英的沙里夫·侯赛因为埃米尔的阿拉伯汉志王国成立。阿拉伯人民的反抗运动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土耳其战败投降,奥斯曼帝国彻底瓦解。协约国

① 哈里发意为“继承者”、“代理人”。穆罕默德逝世后,其继承者阿布·伯克称安拉的使者“哈里发”, 行使宗教和军政大权。1517 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阿巴斯王朝末代哈里发曾把哈里发职位让给奥斯曼素丹塞利姆,此后奥斯曼帝国的素丹一身二任。

① 根据 1907 年英俄协定,波斯被分为三十区域。俄国占有北部地带的经济权益;英国占有南部地带的经济权益;西南部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

集团英、法、意等战胜国将奥斯曼土耳其的西亚属地几乎全部瓜分。早在 1916

年 11 月,英国强迫卡塔尔接受奴役性的条约,把卡塔尔变为其“保护国”。

1920 年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英国获得对伊拉克外约旦①和巴勒斯坦

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 1925 年英国还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此时海湾地区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西亚,特别是海湾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一战前,英国几乎垄断了这里的石油。20 世纪初,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英伊石油公司相继成立。一战后,英伊石油公司成为一个巨大的石油垄断公司。它的资本由 1913 年的

200 万英镑上升到 1939 年的 3000 多万英镑,石油产量由年产 25 万吨增加到

1000 多万吨,年利润率由 5%增加到 20%。在石油租借地内,英伊石油公司拥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法庭,所在国政府无权干涉,成为“国中之国”。一战后美国也向西亚渗透,要求重新分配石油产地。从 1927 年以后,美国石油财团先后获得伊拉克(摩苏尔)石油公司股份的 23.75%,以及科威特、巴林群岛、沙特阿拉伯等地的石油开采权。到 1937 年,西亚和北非(埃及) 的石油总产量为 15,655,000 吨,其中英国占 76.9%,美国占 13.1%,法国占 6.2%,荷兰占 3.8%。

20 世纪初叶,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亚各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奴役之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它们是外国垄断资本的农业和原料附庸、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它们的石油资源被外国垄断公司控制。西亚诸国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85%~90%的居民居住在农村和牧场,70%~80% 的耕地、牧场属于封建地主、王公、寺院,大片土地变成外国石油公司的租让地。贫苦农民在对分制(地租占收成的 50%)或更残酷的剥削条件下承租土地。进入现代史时期的许多西亚国家,不仅保持着浓厚的封建宗法制,还存在着奴隶制甚至氏族部落制的残余。阿拉伯贝都因人依然生活在沙漠地带过着游牧生活。

一战期间和战后,西亚各国民族资本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民族工业还十分微弱,主要是中小手工业企业。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商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已经诞生,但力量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西亚大部分地区卷了进去, 有的地区成为战场。由于战争需要,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加倍掠夺西亚国家的资源,而且利用西亚国家的人力为战争服务。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加剧了西亚各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1917 年毗邻西亚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促进了西亚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兴起。一战后, 西亚一些国家产生了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有的国家建立了共产党,西亚各国反帝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势。

一战后,土耳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接着开始了现代化改革,现代土耳其的兴起,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亚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阿富汗、伊朗和西亚阿拉伯国家也兴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阿富汗的独立和改革运动 19 世纪末,阿富汗成为英国的半殖民地。为反抗英国的侵略,阿富汗曾先后进行两次抗英独立战争。20 世纪初,由进步的民族主义思想家马哈茂德·贝格·塔尔齐为代表的青年阿富汗派形成。

① 外约旦原为巴勒斯坦的一部分。英国在巴勒斯坦建立委任统治制后,1921 年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称外约旦。

塔尔齐抨击英、俄帝国主义,指出“独立,只有完全独立,才能使阿富汗繁荣富强”。青年阿富汗派在部分王室、官员和知识分子中有巨大影响,国王哈比布拉·汗的第三个儿子阿曼努拉受其影响,并成为这一派别的政治领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富汗保持中立,但大战期间,英军占领了邻邦伊朗的大部分领土,使阿富汗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阿富汗民族的新觉醒。1919 年 2 月 20 日,哈比布拉·汗在贾拉勒阿巴德的一次狩猎中遇刺身亡。2 月 28 日,阿曼努拉击败宫廷保守势力后继承王位。他在青年阿富汗派支持下组成以青年阿富汗派人为主体的内阁。在加冕时, 他明确宣布:“阿富汗应当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应当拥有主权国家所具有的一切权利”,并宣布阿富汗“不承认任何外国的统治权”。他亦立即采取措施,力求使阿富汗摆脱英国的控制。

1919 年 3 月 3 日,阿曼努拉致函英印总督要求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要求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议英阿关系,4 月又致函苏俄政府,建议两国建立友好的关系。5 月,苏俄政府宣布承认阿富汗独立,表示将取消沙俄同阿富汗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愿与阿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但英国拒绝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并在印度与阿富汗边境集结兵力,企图再次使用武力迫使阿富汗屈服。

1919 年 5 月 3 日,英国制造挑衅事件,在位于喀布尔西部的开伯尔山口发动总进攻。这样就开始了阿富汗第三次抗英独立战争。在阿曼努拉领导下, 阿富汗实行全国总动员奋起抗战。阿富汗军队从开伯尔山口、加兹尼和坎大哈三条战线迎击英军,并在边界地区部族武装的支持下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浴血战斗。5 月 25 日,一支阿军在东部战线突入英属印度西北边省,包围并迫使塞塔尔要塞的英军投降。但到了 6 月初,整个战局处僵持状态。英军凭借优势兵力与先进装备,出动空军轰炸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等城市,但在战斗中遭到阿军的阻击,无法深入阿富汗国土的纵深地区。

由于阿富汗军民的英勇抵抗,加上印度人民反英运动的高涨和英国在对苏俄武装的干涉中被牵制了众多的兵力,以及英军的厌战情绪的增长,英国不得不同意阿富汗提出的停战谈判的建议。1919 年 6 月 3 日,英阿双方缔结停战协定。8 月 8 日签订初步和约。和约规定维持阿富汗与英属印度的原先的边界线(杜兰线),并确定六个月后再谈判双方关系正常化问题。初步和约签订后,阿富汗在外交上获得新的成就。1919 年 10 月,苏俄政府正式承认阿富汗独立。1921 年,阿富汗与苏俄、土耳其、伊朗签订友好条约。阿富汗赢得了对外关系的自主权。1921 年 11 月 22 日,英国被迫与阿富汗正式签订和约。条约规定英国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双方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这个条约将阿富汗独立战争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阿富汗成为一战结束后第一个赢得政治独立的亚洲国家。

阿富汗独立后,阿曼努拉先后访问了印度、埃及、土耳其和西欧诸国, 并到苏俄考察,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了内阁,加强了中央政权,设立了立法会议,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代议制机构。1923 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在经济上,取消了税卡,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颁布了《奖励工业法》,宣布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废除封建徭役,把土地税由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在文化教育上,举办世俗学校,创办女子中学,发展国内教育事业,并鼓励出国留学。同时,创办剧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广使用民族语言——普什图语。在社会生活中,颁布新法典取代伊斯兰教法规,禁止贩

卖、拷打奴婢,禁止买卖妇女,废除多妻制,取消妇女出外戴面纱的旧习俗, 并限制伊斯兰教僧侣和部族领袖的特权。

在青年阿富汗派支持与推动下的阿曼努拉改革旨在以欧洲国家为模式, 打击和削弱封建神权的传统势力,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家的实力, 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利于阿富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伊朗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巴列维王朝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中立,但伊朗领土被参战国英、俄占领,西部一度成为战场。大战期间,伊朗北部人民开展了反对沙俄占领军的武装斗争。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瓜分波斯的条约”,并发表“保证波斯人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等声明,这在伊朗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大战结束后,俄军从伊朗北部撤走,但英国军队却推进到伊朗北部。到 1918 年年中,英军几乎占领了伊朗全境。1919 年 8 月,英国迫使伊朗王国政府签订英伊条约,将伊朗的军队、财政、关税以及铁路、公路建设的权力交给英国控制,伊朗实际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和武装干涉苏俄的基地。这激起

了伊朗人民的反抗。

1920 年 4 月,伊朗北部阿塞拜疆省首先爆发武装起义。起义者占领了省会大不里士城,赶走了官吏,建立了民族政府,宣布阿塞拜疆为“阿扎吉斯坦”(自由之邦)。起义是以穆罕默德·希阿巴尼为首的阿塞拜疆民主党人领导的。希阿巴尼出身于商人家庭,担任过清真寺长老,参加过 1905 年革命。

1917 年在大不里士建立民主党。该党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的利益, 主张成立爱国主义者组成的政府,反对英帝国主义和专制王室,要求取消英伊条约。起义得到人民的支持。民族政府主张伊朗独立,阿塞拜疆自治,同苏俄建交和实行民主改革;但没有发动和武装工农群众,也没有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建立联系,只限于消极固守。同年 8 月,英国支持的伊朗王国政府军发动进攻;9 月,起义被血腥镇压。希阿巴尼遭杀害。

1920 年,伊朗各地斗争高涨,吉兰省的斗争最为突出。1920 年 5 月,苏俄红军击败在巴库的英国干涉军和白卫军,到达伊朗里海港口恩齐列(后改名巴列维港)。由米尔扎·库切克汗领导的森林军①游击队乘机发动攻势,占领了吉兰省的腊什特和恩齐列,而后又占领了整个吉兰及曼季勒和马赞德兰省的部分地区。6 月 5 日,宣布成立吉兰共和国。在吉兰组成了有商业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地主集团和伊朗共产党参加的反帝爱国联合阵线,建立了以库切克汗为首的临时革命政府。伊朗共产党前身为正义党,1920 年成立。6 月 22~24 日举行的党代表大会提出反对英帝国主义和反动王室政府的纲领,与库切克汗合作,参加吉兰革命政府。库切克汗为首的吉兰政府的政纲主要是两项任务,一是反对帝国主义,把英国赶出去,二是推翻王室政权,建立共和国政府。吉兰革命政权获得进入当地的苏俄红军的支持。1920 年 7 月,吉兰起义军向首都德黑兰进军,形成了巨大的革命声势。

然而,由于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吉兰革命政府成立不久就发生了分裂。库切克汗是虔诚的穆斯林,反对比较激进的社会改革,主张维护伊斯兰教秩

① 大战期间,1917 年库切克汗领导的一支由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商人组成的起义队伍,出没于吉兰省茂密的森林,反对伊朗封建统治者和沙俄,故称“森林军”。

序,不同意进行土地改革。而伊共部分领导人却错误地推行“左”倾社会主义政策: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剥夺商人和手工业者,反对伊斯兰教,强令妇女脱去面纱等,引起革命政府内部意见的严重分歧。1920 年 7 月,库切克汗率森林军部队退出政府,统一战线瓦解,革命出现危机。1921 年初伊共批判了党内“左”倾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提出了新的纲领,主张联合一切阶级反对国王、大封建主和帝国主义。1921 年 5 月吉兰革命统一战线恢复,组成了以库切克汗为首的新政府,并宣告吉兰为苏维埃共和国。

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伊朗政局发生变化。在英国支持下,代表新兴地主—商人集团利益的军人礼萨·汗于 1921 年 2 月 21 日发动军事政变, 推翻了王室贵族支持的旧政权,建立了新政府。礼萨·汗被任命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后又出任国防大臣,掌握了实权。他在政变成功后,表现了较强烈的独立性,在一些问题自行其是,与英国顶撞,同时采取措施,整顿和扩充军事力量,以夺取全国政权。

伊朗政变后成立的新政府于 1921 年 2 月 26 日与苏俄签订苏伊友好条约。苏俄废除了沙俄政府与伊朗签订的有损伊朗独立和主权的一切条约和协定,并把沙俄在伊朗的全部财产移交给伊朗;但规定伊朗领土不得被利用来对苏俄进行敌对活动,否则苏俄有权派遣自己的军队进入伊朗领土,为了自卫,采取必要的军事措施。苏伊友好条约签订后,伊朗政府于同年 3 月宣布

废除 1919 年英伊条约,要求英军从伊朗撤退。迫于形势,英军于 5 月撤出伊

朗。同年 6 月,苏军也从吉兰地区撤退国内。随着英、苏军队的撤走,伊朗

长达 12 年之久的外国军队占领时期结束了。

1921 年 9 月,吉兰革命政府内部再次发生分裂和混乱,库切克汗公开与伊共破裂,并杀害了伊共领导人。库切克汗与吉兰其他领导人也相互攻击, 革命力量大为削弱。礼萨·汗乘机展开全面进攻。1921 年末,伊朗政府军占领了吉兰全省,库切克汗逃入山林中,不久去世。吉兰革命运动被镇压。

与此同时,礼萨·汗又镇压了霍拉桑的革命运动。到 1922 年初,伊朗各地的革命均遭镇压。此后,礼萨·汗利用人民反英情绪,把军队中的英国军官赶出去,建立统一的国民军;同时,采取强硬手段,平定国内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王室贵族集团。1923 年 10 月,他出任首相。1924 年发动“共和运动”,提出了废除卡扎尔王朝的口号,全面抨击王室和国王。1925 年 10

月 31 日,礼萨·汗通过国会宣布废除卡扎尔王朝。随之,他又在伊斯兰教宗教领袖支持下。终止了建立共和国的运动,致力于组成自己的新王朝。同年12 月 12 日,伊朗立宪会议宣布礼萨·汗为伊朗国王,称礼萨·沙·巴列维。从此,伊朗进入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

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反帝斗争和沙特阿拉伯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地区分别被英、法军队占领,建立委任统治制度。这引起了广大阿拉伯人民的不满。1920 年 3 月,由叙利亚各地区代表举行的代表大会宣布大叙利亚(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 独立,成立以费萨尔为国王的君主立宪国家。法国出兵攻占大马士革,废黜了费萨尔国王,并于 9 月,将叙、黎划分为四个区:大黎巴嫩、阿勒颇、拉

塔基亚和大马士革,以便分而治之。从 1920 下半年起,叙、黎各地反法起义斗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伊拉克地区人民反对英国占领者的起义十分高涨。1920 年 6 月,起义几乎波及全国各地。领导起义的是伊拉克独立捍卫者协会。在起义军包围下,英国军队被困守在巴士拉,巴格达和摩苏尔等城市,面临

灭顶之灾。英国政府匆忙调集军队解救。由于封建主的背叛和英国挑起部落冲突,起义终被镇压下去。1921 年 8 月英国扶植费萨尔为伊拉克国王。翌年, 英国与费萨尔王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英伊条约》。条约确立了英国对伊拉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控制以及英国在伊拉克的特权。这激起了伊拉克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抗。

1922~1928 年,伊拉克人民的罢工斗争和武装反抗从未间断。为了缓和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情绪,英国被迫于 1932 年宣布结束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

但同时宣布 1930 年签订的为期 25 年的英伊军事同盟条约开始生效,以继续保持英国对伊拉克的控制。

为了反对法国的委任统治,1925~1927 年,叙利亚—黎巴嫩人民举行了民族大起义。起义从叙利亚南部山区杰贝尔·德鲁兹省开始,迅速向北蔓延。1925 年 8 月,起义队伍组成叙利亚国民军,由阿特拉什素丹任统帅,并成立了临时革命政府。10 月,北部城市哈马的市民也举行起义。武装斗争烈火逼近大马士革附近。10 月 18 日,起义军占领大马士革;11 月,叙利亚全境几乎都被起义者控制。起义军还一度扩展到黎巴嫩境内。法国政府从国内和法属摩洛哥调派数万援军前来叙利亚。法军总兵力达 10 万人,发动了对起义军

基地德鲁兹山区的大规模进攻。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直到 1927 年 7 月,起义军的最后一个根据地库塔森林区失守,起义才被镇压下去。持续两年的反法大起义给了法国在叙、黎的委任统治制度以沉重的打击。法国不能再沿用老一套的殖民统治了,起义以后法国不得不同意召开立宪会议,并给予当地上层人士管理地方的一定权力,来缓和与阿拉伯人的关系。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建立,是 20 世纪初和一战后西亚阿拉伯地区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20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遭到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与掠夺。半岛内部封建割据,各自为政,内战不休,不仅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难以抵御外来的侵略势力。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半岛统一,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早在 1902 年,沙特家族的首领伊本·沙特①占领了利雅得,开始了沙特家族

领导的反奥斯曼统治的斗争。到 1913 年,伊本·沙特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内地的广大区域。1915 年英国强迫伊本·沙特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并承认他对内志、哈萨等地的统治权,而伊本·沙特则需同意不与其他国家签定协议和进行谈判,也不向其他国家提供租让权,不侵犯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保护地”。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瓦解,土耳其在西亚的大部分土地被英国控制,伊本·沙特的地域处于英国势力的包围之中。在英国支持下,汉志的侯赛因多次发动对内志的攻击。

盘踞在沙马尔地区的拉希德家族的酋长国和英国支持的侯赛因埃米尔统治的西部汉志王国,是沙特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主要阻碍。1920~1922 年,伊本·沙特打败了拉希德家族军队及其支持者汉志侯赛因的援军;1924 年 9 月起,他率军进攻汉志侯赛因的属地,先后占领了塔伊夫、麦加、麦地那、吉达。到 1925 年 12 月,整个汉志地区被沙特家族占领,基本完成了半岛的统一。

伊本·沙特统一阿拉伯半岛共费了 30 年时间,1926 年汉志人拥戴他为

① 全名,阿卜杜·阿齐兹·伊本·阿卜杜·拉赫曼·沙特,1880 年 12 月 2 日(回历 1297 年 12 月 29 日) 生于利雅得,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缔造者。1953 年去世。

国王,并成为内志及其属地的素丹。1927 年 5 月,伊本·沙特与英国在吉达签订条约,英国承认他为汉志和内志及其属地之王,享有独立地位。1932 年阿西尔正式并入。为进一步清除封建割据势力,统一行政管理,巩固中央集权,伊本·沙特于同年 9 月将汉志—内志联合王国变为统一的王国,正式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在统一过程中,伊本·沙特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动了使游牧民转为过定居农牧生活的“伊赫万运动”,建立了一支亦农亦兵的强大队伍,依靠这支力量完成了统一事业。伊本·沙特还大力宣传瓦哈比教义,以伊斯兰教为旗帜,以布道士为前导,大军继后,击败敌人,开拓疆土。在半岛统一后, 伊本·沙特参照西方式样,组织政府,促进国家机构的现代化;同时,引进西方技术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建设,并实行灵活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年轻国家的独立与生存。

伊本·沙特的统一事业,矛头指向奥斯曼土耳其和英国支持的割据势力, 带有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性质。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建立打破了半岛封建割据的状态,有利于社会进步。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统一和崛起,是西亚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重大事件,对激发阿拉伯各国继续进行反帝反殖的斗争,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