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 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一战前后拉丁美洲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19 世纪后期,尤其在

1880 年以后,拉美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拉美各国自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获得独立后,随着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控制,拉美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减少了。拉美的大地产主们将自己的庄园变成独立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而不是为国内外市场生产产品。但到 19 世纪后期,由于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促使拉美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欧洲的工业化使居住在欧洲城市里的人口大大增加,欧洲本国农业无法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大的对食品的需求,更加仰仗海外食品的进口。同时,欧洲的工业由于门类的扩大与产量的增加,对海外原料尤其是矿产品的需求也增大了。这就促使欧洲向海外投资进口更多的食品和原料。

在海外对拉美产品需求扩大的刺激下,拉丁美洲各国以惊人的速度改造他们原有的经济来满足这种需要。拥有大片肥沃草原的阿根廷成为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尤其是羊毛、小麦和牛肉;智利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产铜国;中美洲出口咖啡和香蕉;古巴除生产咖啡以外还生产蔗糖和烟草; 秘鲁则出口蔗糖和白银;在巴西,除出口咖啡外,在亚马逊河流域发展起天然橡胶种植业,1912 年巴西生产了占世界产量十分之九的天然橡胶。到本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拉丁美洲国家都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出口经济。

出口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制成品的进口,拉美主要从欧洲进口相对大量的纺织品、机器、奢侈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业的繁荣促进了拉美的铁路建设,在本世纪初阿根廷已铺设了 10,000 多英里的铁路,到 1913 年铁路里程进一步扩大到 20,000 多英里。在墨西哥,1875 年尚只有 357 英里的铁路,到 1910 年时墨西哥铁路增加到 15,000 英里。

随着发展的加快,来自工业国家、尤其是英国的资本开始进入拉美。在1870~1913 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从 8500 万英镑上升到 7.57 亿英镑,即在

40 年中增长了大约八倍。至 1913 年,英国投资占拉美的外国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英国投资最多的一个部门是铁路建设——主要在阿根廷、墨西哥、秘鲁和巴西。英国、法国和美国资本还投在了墨西哥、智利和秘鲁的矿业部门。

经济增长的这种“出口—进口”形式就这样刺激了拉美经济中原料和矿产部门的发展。由于形成这一刺激及其所需资本主要来自海外,拉美就走上了一条通向“依附性”经济增长的道路,即其经济的繁荣与衰弱依赖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运作状况。

一战爆发后,拉美出口型经济出现进一步增长的势头。战争期间,拉丁美洲国家远离欧洲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相反,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战争需要,增加了对拉美各国的粮食和战略原料的需求。同时, 由于战争,拉美国家不再可能像战前那样从欧美进口大量工业品,一些较大的拉美国家开始自己搞起工业化来。在巴西,纺织、制糖、采煤等工业有相当迅速的增长。1920 年,巴西拥有 13,000 多家工业企业,约有一半即 6000 家是 1915~1919 年战争期间新创立的,到 1928 年工业企业数又增至 31,000 多家。工业生产总值,1928 年比 1914 年增加了三倍。战前全国只有 87 家纺织厂,纺织品大部分靠进口,1920 年猛增到 300 多家,基本上满足了本国的需要。阿根廷是小麦和肉类的传统出口国,大战期间,肉类和羊毛的出口量,

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占世界第一位;小麦的输出量,1920 年增至 5010 万公担,占世界第三位,达到阿根廷最高水平。工业方面,以屠宰冷藏业的发展最为显著,其他如纺织、建筑、造船、金属加工、石油、采煤和化学工业等部门也都有相当的发展。整个拉丁美洲的对外贸易总值,从 1913 年的 30

亿美元增加到 50 多亿美元。在农村,一些大地主和大牧场主采用农业机械和先进技术,雇用农业工人,改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而,拉丁美洲各国甚至一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很多国家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即使是发展较快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封建性的大地产在很多国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整个社会经济命脉仍为帝国主义所控制。广大拉美人民未能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大战后,美帝国主义大大加强了自己在拉丁美洲的地位,加紧了对拉美人民的掠夺。战前,英国资本在拉美占着绝对的优势,尤其在南美大陆各国。大战期间,美国利用它在拉美的劲敌英国和德国互相厮杀的机会,以泛美联盟为工具,加紧对拉美的侵略和控制。美国在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总额,从1913 年的 12.4 亿美元,上升到 1919 年的 24 亿美元,几乎增长了一倍,到

1929 年时,又增加到 37 亿美元。贸易总额在 1913~1920 年间,增加了 400

%。美国在拉美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空前提高,单独地垄断了拉美对外贸易的半数以上。美国不仅加强了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各国的霸权地位, 而且进一步向南美各国扩张。一向在南美占着绝对优势的英国,力量开始削弱。美国垄断公司还直接占有大片土地,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庄园主。他们在种植园中广泛采用前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把千百万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新的债务雇农。美国资本向拉丁美洲扩张的加强,不仅使美国垄断组织得到了巨额利润,而且使拉美各国在经济上日益从属于美帝国主义。

30 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一开始就给拉美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欧洲和美国经济的突然衰退缩小了拉美的出口市场。拉美出口产品的单位价格和数量都下降了,其结果是 1930~1934 年的总出口额比 1925~1929 年的水平低 48%。一些国家的传统出口产品大量积存,卖不出去,仅巴西的咖啡, 在危机期间就有四千多万袋在轮船、火车的锅炉里焚毁。20 个拉美国家的生产总值,1932 年下降到 1925 年的水平。由于生产的缩减,工农业中的失业人数达到 500 万到 700 万之多。

但值得指出的是,从后来出现的情况看,30 年代的大萧条也为拉丁美洲的工业进步增加了新的动力。出口业的衰落使拉丁美洲削减了用于进口制成品的资金,日益成熟的拉美企业家们抓住这个机会,填补空缺,发展自己本国的工业。

一些拉丁美洲政府首次扮演了促进工业发展的角色,它们开始实施各种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措施。它们先后采用的方法有:构筑关税壁垒,把进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到使本国企业能成功地在市场上与之竞争的地步;在本国创造某种需求来刺激本国企业的生产;最为重要的是创建国营公司和直接在工业企业中进行投资。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更大的经济独立性,通过建设自己的工业拉美将减少对欧洲和美国制成品的依赖。从实际效果上看, 通过这种对本国企业实行保护以及由国家直接投资的做法,拉美国家为本地区的工业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刺激。至少在一些主要的拉美国家中,自 30 年代

后期至 60 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相对成功。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建起了大量的工厂,这些工厂带来了经济增长。这种形式的发展虽有局限性和缺点,但它具有增强民族经济的直接效果。

总之,尽管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在 20 世纪上半叶期间受到外部力量的巨大冲击,可历史留下的却是一部取得了显著进步的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三次世界性事变促使拉丁美洲经济部门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成功地建立一批自己的轻工业,一些较发达的国家还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

20 世纪上半叶拉美社会变迁 伴随经济发展,20 世纪上半叶拉美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在南美及墨西哥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仍在不断地涌入拉美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都市化的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最后,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拉美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同时在增长。

在一战以前,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是拉美地区教育比较发展的国家。早在 19 世纪末期这三个南美国家已广泛推行了公民普及教育。例如,在阿根

廷,国立和私立学校中注册的小学生人数 1890 年已有 30 万人,1912 年时增

到 78 万;在国立学校就学的中学生人数从 1880 年的 3300 上升到 1915 年的11,000。在智利,1891 年有 95,000 名儿童在公立小学念书,到 1909 年已增至 24 万名。在乌拉圭,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已开始着手建立全国公共教育

网,到 20 世纪初,乌拉圭在教育方面已成为拉美地区仅次于阿根廷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其他一些拉美国家的教育开始较快地发展,最为

突出的是巴西与墨西哥。巴西在瓦加斯总统统治时期使全国的小学增加了一倍,中学增加了四倍,1937 年创立了巴西大学,瓦加斯还促进了各种职业院校的建立。墨西哥在两次大战之间将普及教育当作最重要的纲领之一加以推行。1925 年至 1940 年间,墨西哥的小学生人数增加了 100 万人。墨西哥政

府除推行普通教育外,还实施一系列计划,抓成人及农村教育。从 1922 年至

1947 年,墨西哥以每年平均 1000 所的速度建立起了 25,000 所乡村学校, 使得墨西哥识字率在这一时期从 29.8%上升到 57.5%。这些国家公共教育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拉美社会的现代化。

拉美地区与亚洲地区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自近代以来它吸收了大量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移民。

国际移民进入拉美地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达到高潮,1850~1914 年间,成百上千万移民涌入拉丁美洲。在这一时期内,仅阿根廷一国的净移民数大约就有三百万。还有数量可观的人移民到巴西、乌拉圭和智利。

到本世纪 20 年代时,大规模持续的移民浪潮消退了,但其后在欧洲发生的一些事件却又使大量的欧洲人在几个较短的时期内涌入拉丁美洲。两次世界大战、30 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二战前后中欧出现的对犹太人迫害浪潮,都促使大量欧洲移民进入拉美地区。同时,在这一时期,亚洲移民也开始涌入拉美地区,1924 年到 1933 年间,有十万多日本人移居巴西。

大量外来移民涌入拉美给拉美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首先,移民给本地人口增添了新的种族成分,拉美社会因而由土著印第安人、来自非洲的黑人、欧洲移民,及他们相互通婚而形成的混血种人所组成。此外,外来移民为拉美地区带来了活力,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能,而且还带来了相当大的现代化变化。

国外来的移民大都居住在城市地区,从而加速了拉美地区的都市化进程。这一进程还受到另一重要因素的推动,在整个拉丁美洲,当新建的商业和工业企业为城市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时,农民们不断迁移到城市去, 城市的流动人口因此增多。早在 1895 年,阿根廷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地区。本世纪初,乌拉圭也有相同数量的人口成为城市人口。

进入 20 世纪后,拉美地区的都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尽管城乡人口都在增加,但是移民和国内人口迁徙导致了较高的城市增长率。城市人口(居民超过两万人的城市的人口)增长迅速,1945~1950 年间,阿根廷、智利、古巴、乌拉圭和委内瑞拉五国的城市人口都已达到 50%以上。

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移民的不断涌入、现代教育的普及,以及都市化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中等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就职业而言,这一阶层包括专业人员、商人、店员以及中小企业家。新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更多的各级政府官员,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商业出口机构需要会计、经理和经纪人。日益扩大的新兴采矿业和制造业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工程和技术人员。中等阶层主要生活在城市中,他们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积极参与政治以求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另一重大变化是工人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新建的货栈、工厂、采矿业和加工厂产生了新兴的工人队伍。一次大战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拉美工人阶级的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力量显著壮大了。例如,巴西的产业工人, 1909 年为 3.5 万人,1920 年增加到 27.5 万多人。阿根廷的产业工人,也由

1907 年的 12 万人增加到 1920 年的 35 万人。工人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等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部门。20 世纪上半叶拉美工人阶级队伍重大特点之一是,在拉美几个主要的工业较发展的国家中,除墨西哥之外,外国移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工人阶级中出现了自己的工会组织,通过罢工等手段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