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源和假设

SSDL 模式借鉴于黑森和勃兰查特的“情境领导模式”的管理理论。黑森认为,管理(广义上说,教学也一样),是情境性的。管理方式的采纳取决于职工的“准备度”

(readiness)或“成熟度”。所谓“准备度”,是一种动机和能力的复合体,是“愿意——不愿”与“能够——不能”之间二维交叉的各种状态系列。因此,在考虑采纳何种管理方式时,必须注意两点:①任务要适合工作人员的能力;②让工作人员学会自我管理,主动地参与工作。

教学工作在某种度上也是一种管理。它是教学目标、师生和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统一。因此,SSDL 模式提出如下几个理论假设:

  1. 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自我指导能力的终身的学习者

  2. 成功的教学方法不止一种。所有良好的教学均是情境性的,因受教者的不同而不同。

  3. 个体的自我指导水平也是情境性的。某人在某学科中可能是自我指导的,而在另一科目中则是依赖型的。但是,自我指导水平也有其普遍的一

面;当个体一旦具备自我指导能力后,能够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1. 虽然自我指导水平是 SSDL 模式的目标,但并不否认依赖型学习的价值。

  2. 自我指导水平是可以习得的,也是可以传授的。

  3. 正确的理论不一定有用,即不一定具有高度的操作性。如果人们在采纳某一理论或学说前,过分强调它的可操作性,危害不浅。

要对“自我指导”下的一个完备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所涉及的不仅有客观的科目因素,还包括个性特征等主观心理因素。

凯蒂(Candly,1987 年)认为,“自我指导的学习”有三层含义:

①作为个性品质,它是指自主的;

②作为非正规教学的形式,是指自学;

③在正规教学中,是指学生控制及教师控制的一个基本因素。

格罗则把“自我指导”界定为正规教学情境下的学生的选择程度。因此, 自我指导的学习作为“依赖性学习”的对立面而言。他提出学生自我指导水平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 1(S1)——依赖的学生; 阶段 2(S2)——对兴趣的学生; 阶段 3(S3)参与的学生;

阶段 4(S4)——自我指导的学生。

与这四个阶段对应,教师也可分为四种类型: 权威、教练型(T1)对应于 S1;

鼓动、指导型(T2)对应于 S2; 促进型(T3)对应于 S3;

咨询、协商型(T4)对应于 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