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教学结构时,首先要具体分析各学科各阶段教学内容内有 的逻辑结构

要研究这一单元知识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找出全单元由哪些部分有机地组成,同时也要研究各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组成总体的, 是横的平行结构还是纵的层次按顺序发展的结构。只有让学生从结构上掌握这种系统的科学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知识或是个别零星的实用知识。

要使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按一定的逻辑结构组成的系统知识,这点并不难。现在的教材,特点是数理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长期没解决好的问题,是教科书的叙述程序和编排体系是否适合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程序。传统教学在安排教学程序时,一般总是先部分后综合。大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时间是按一个一个的部分单独进行的,而知识的运用总是各个部分有机地综合运用,在大量的各部分教学时,难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难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来分析和综合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力。现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与教法的教学程序很协调地结合起来。

布鲁纳的主张,在课程与教材编排方面,是要按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教学单元,在教学方法方面是“发现法”。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他和他的同伴们,由于缺乏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经验,他们没有找到学科逻辑结构与学生学习程序的最佳结合点,所以失败了。景山学校 1964 年以来探讨的单元教学试验,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分科分年级地来寻求这个最佳结合点。

如何来寻求这个最佳结合点呢?这是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随时可以套用的现成公式。不同的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它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有的严密,有的不十分严密。在小学一二年级主要任务是识字,而汉字的构成是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的,我们在小学一二年级搞的分批集中识字教学,就是根据汉字在音、形、义三方面的规

律与儿童要掌握这些规律的程序来设计教学结构的,汉字读音虽然变化大, 但是都可以用 23 个声母和 21 个韵母拼读出来,全部汉字也不过 400 个音节。学了汉语拼音以后,字音的问题就解决了,汉字字形千变万化,但也就是单体字(也叫基本字)和合体字两类。合体字是大量的,学生只要掌握了 23

种笔画,八条笔顺规则,四五百个基本字,三四十个常用偏旁部首和 7 种基本间架结构,就可以有规律地掌握字形,音和形也是有联系的。80%的汉字是形声字,六七岁儿童要掌握这些规律,需要妥善设计认识程序,先看图识字获得汉字的感性知识,再从这些汉字中归纳出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而运用形声字归类和基本字的规律去认识大批汉字。识字课本的编写要把汉字构字规律与儿童识字程度密切结合起来。三年级以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读,写能力,因此,在设计单元教学结构时,我们始终抓住“以阅读为基础, 以作文为中心,读写结合”这条训练读写能力的主线,把单元的划分和程序的安排都统一在有利于最有效地进行读写训练这一点上。数学、化学却又有另外的特点,它们本身知识的逻辑结构是极严密的,在设计教学结构时,一般来说,是以这单元知识最本质的联系(一个或几个最基本的定理、定律或公式)为主线,由此再推导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定理,用这种纵的逻辑推导关系来安排这一单元的学习程序,这时学习程序和逻辑结构基本上是一致了。

在寻找最佳结合点时,还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高中学生来说, 每个独立的学习程序组成的单元比较大,可以是两三周或更长的时间,而初中学生的每个单元却比较小,一般只有几个学时。

还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般来说,对高中程度较高的学生来说,数学、化学课常常是先从整体入手,先掌握这一单元的全貌,掌握全单元的结构,再从全局的角度来学习、理解、消化各部分,最后再综合, 回到整体,自己作单元学习总结。但是,对自学能力较低的同学来说,从整体入学的教学程序并不一定合适。

在划分单元时,主要依据知识或技能的逻辑结构,在具体设计每个小的学习单元的学习程序时,主要依据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认识过程和形成技能的训练序列。

单元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只能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内,不是唯一的好方法;好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来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