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乐爱”教学法

“学校环境像花园,教学教育像乐园,师生爱校像家园”。在办这“三园学校”的实践中,上海闸北区和田路第二小学高正等老师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注意情感,探究规律,着眼素质,总结了一种能够减轻负担、提高质量、适合各科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打好素质发展的基础——我们把它叫做“动乐爱教学法”。

“动乐爱教学法”就是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的教学方法。

“动的方法”,就是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拆、装、剪、玩——; 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讲、读、唱、问——;动笔写、描、画——;表演、比赛、游戏、实验——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都可引用、借鉴,为我所用。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学生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乐的原则”,就是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乐”。以“动”的方法刺激大脑皮层,使之兴奋,激发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爱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爱”。通过教学,让学生爱这课书,

受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爱这门学科。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启蒙的基础教育,恰如其分地打一些知识基础是完全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打好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和情感的基础,从内心里喜爱它。要说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动乐爱教学法”是在教改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主要是汲取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精髓。陶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是不灌输知识”,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钥匙就是“活用文字的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陶先生说,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所获得的才能之精华”, 他呼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我们认为,小学教学要彻底改变“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是符合“教学做合一”和“六大解放”思想的。陶先生认为,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

中外教育家几乎一致论述到儿童教育要注意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使之入门的向导”,“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原则”。

传统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学生产生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表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喜欢”“爱”了,就能自觉地深入钻研。“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所能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 “其余的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所以古人说“知”、“好”、“乐” 三者辩证关系是正确的,就智能而言,是按“乐——好——知”三步螺旋循环累计递增发展的。

另外,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传统教学经验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精华, 都是“动乐爱教学法”赖以形成的理论依据。“动乐爱教学法”的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