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铜鼓村的苗族农民画

据考证,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苗、侗、壮、彝、瑶、水、白、黎、佤等民族的铜鼓,最少已有 2600 年的历史了。

铜鼓形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 50 厘米,中空无底,鼓面铸有太阳纹和精致的图案。

铜鼓曾在上述少数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节日喜庆,人们敲鼓以伴歌舞。作为权力的象征,寨老击鼓,村众莫不召之即来。遇有匪情,鼓声是御敌的号令。作为礼器和神物,铜鼓被用于祭祀、赏赐、贮贝及陈设。迷信者还认为,老人逝去,倘将死者置鼓面更衣人殓,乃亡灵的最大光荣。一些声音响的大铜鼓,“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

此外,由它还衍生了铜鼓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传说、民俗⋯⋯于是乎,近年兴起了一股铜鼓文化热。

麻江县有个铜鼓村。谈及铜鼓村名的由来,村民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 本来,先人传下村寨一个珍贵的铜鼓。可是,某年大旱,稻田龟裂,人畜无饮,寨老令人击鼓,以祈祭天驱灾,把毕埋鼓祈泉。谁知泉水无踪,却把铜鼓湮没了。近年来,此地缺雨,旱情不轻,县政府派人在后山沟打出深水井, 建起水塔,安装水管,泉水流进了家家厨房,村民安居乐业。

古老文化的熏陶,使铜鼓村的妇女心灵手巧,素有染织、绣花、剪纸的传统。女娃子七八岁便开始拈针学绣花。待姑娘开始自己的爱情生活时,她得穿上自己手绣的衣裙,向意中人显露自己的才华。及至婚嫁,她那一身华丽的绣花衣、百褶裙、花围腰、绣花鞋,更集中展示了新嫁娘的手艺。

近十几年来,铜鼓村又兴起了绘画之风。记得麻江县城的画家老戴进村教农民学画时,世世代代从未拿过画笔的农妇竟为之愕然了:“怎么作画呢?”老戴循循诱导说:“你们都会绣花,画画就像绣花那样,只不过用纸代布,以笔当针,用颜料代替五彩丝线。你们画吧,爱画什么就画什么。”

几个农妇鼓起勇气,提笔展纸一试:咦,画在纸上的花呀、草呀、鱼呀, 虽说不像,却也蛮有趣儿的呢。再说,画画比绣花快多了,慢慢地学画者多了起来。这时,老戴进一步辅导他们如何构思、布局,怎样勾线、敷彩⋯⋯ 于是,村姑农妇的画越画越好了。

农民画作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牧牛、打柴、捕鱼、赶场、串亲⋯⋯ 女性的细腻观察,更使人画的内容充满了山野情趣。例如杨光英作的《牧炊》, 画的是一群牧童,有的挖来红薯,有的下河摸鱼,还有的上树掏鸟窝,然后他们烧起簧火,用树枝叉鱼穿肉,烤食野炊。瞧他们吃得那美滋滋的劲儿, 真令赏画者馋涎欲滴。

歌颂自然,赞美家乡,这是铜鼓村农民画的突出主题。王治英画的《太阳和月亮》,将东山的红日与西山的弯月集中于一画,山坡上开满了鲜花, 河里瘪游着鱼儿。然而,作者尚不过瘾,又给弯月挂上一排苗家姑娘佩带的银铃,将鱼眼、鱼身画上花儿,山顶、山脚也饰以美丽的图案。这位农民画家吸收民间剪纸、服饰艺术的长处,大胆构思,使她笔下的世界愈加美妙而神奇。

走过几千年苦难历史的苗族人,向以勤劳、刚毅著称。他们即使从事艰苦的劳动,也乐观豁达。在《抗旱》图中,那位挑水浇苗的农民,步伐坚定, 充满了战胜旱魔的信心和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举着七八公斤重的木

杵,一起一落不停地春米,其劳累可想而知。然而,在陈其林的《眷米图》上,那身背孩子眷米的少妇怡然自得的神情,却令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乐趣。在民间画家眼里,山水、花鸟有情,老牛、小狗通人性。例如杨文秀创

作的《主人归来》中,一见外出劳动的主人归来,鸡儿鼓翅奔上来,猪娃爬圈拱嘴,小狗则亲昵地与女主人背上的孩子逗乐。这一作品画面呼应协调, 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在苗岭的农民画作者,还常用他们直率、纯真的画笔,描绘自己民族的淳风良俗。

苗族青年男女通过“游方”活动相恋了。当爱情臻于成熟时,男女双方常常私下互换爱情信物。小伙子赠以风头发簪、雕龙银牌一类的首饰,倘若姑娘将自己织绣的五彩腰带系结在小伙子的芦笙上,便意味着许以终身了。杨文秀画的《花带情深》,便是这一风俗的生动写照——那位获得姑娘爱情的小伙子,欢喜得手捧芦笙,且奏且舞,系于芦笙的花腰带不住地随之摆动。

在铜鼓村的 20 多名农民画作者中,也有 6 位男子汉。他们描绘苗寨风情的画作,颇具特色,十分动人。例如赵元桥《宰丧牛》中所反映的苗族丧葬习俗,便甚为奇妙。当老人逝去,村民聚集村中广场为之举哀发丧时,他们依例要宰一头水牛,并将长长的牵牛绳拴连在死者手中。对此,民俗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一曰苗族以牛为图腾,死者牵牛升天,乃魂归始祖故地。一曰苗民离不开牛,死者带牛而去,既有牛耕田,又有牛肉吃。赵元桥的这一画作,场面宏大,构图饱满,人物众多,形象生动,曾获“中国首届风俗画佳作奖”,并为西安市的中国长安民俗博物馆所收藏。

顺便说几句,赵元桥和妻子杨文秀、女儿赵龙玉,都是本村绘画的高手, 堪称“绘画之家”。前些年,龙玉的画作《家有客来》,描绘了贵客登门, 家人立刻杀鸡置酒、热情款待的民族风尚。该画送往叙利亚参加国际儿童艺术节展出,获得银牌。

铜鼓村农民的美术作品先后在贵阳、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展出, 引起了海内外观众和美术界的重视。其中有些作品已为国家博物馆收藏,有的编入了大型画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粹》。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到铜鼓村采风,观看村民作画,求购画作。一位美国旅行家到铜鼓村,一见这些色彩绚丽、画法独特、情趣盎然的农民画,连称它们的作者是“天才的画家”,并当即买下了 17 幅,说是带回美国展览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