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畔侗寨鼓楼和风雨桥

在贵州省东南部,有一条美丽的江河,叫都柳江。此江源出独山县南部, 东南流经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地区与广西的柳江相汇合,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都柳江及其众多的支流之畔的侗寨居民,保留着侗族在古代自长江流域云梦大泽迁徙入黔之前临江而棲的居住习惯。有贵州民谚描述黔地民族居住特点:“汉家住城头,苗家住山头,夷家(侗族)住水头。”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大部分依山傍水。象苗村一样,侗寨也有许多于栏式的吊脚楼民居,不过, 在侗寨除吊脚楼外,有一种叫鼓楼和风雨桥的独特建筑更加吸引着旅游者。

侗族历来同姓聚居,一寨一姓建鼓楼一座;一寨多姓则按宗族多少建鼓楼多座。同姓按宗族组成的带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在侗族叫做“款”, 款有款首,也称寨老,为侗寨的寨主。每寨都有款约,款约包括处理款内有关生产、祭祀、战争、治安、婚约、债务等一系列侗寨民众共同制定的法规。鼓楼就是款首召集全寨侗民按款约处理本寨民众生活大事的公共场所,款约也于平时珍置于鼓楼之内。有侗族民歌这样唱:

锦鸡翅膀凤凰尾, 比不上侗家鼓楼美。

这民歌的确唱出了侗家鼓楼的独特风姿。侗寨鼓楼揉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以榨相接,不施一钉一铆,柱、坊的横穿、斜挂、直撑,斜穿直套, 纵横交错,不差分毫,结构严谨,为全人类建筑史的骄傲。塔形楼端,重檐斗拱层层而上,高入云霄。檐角多雕龙绘凤,画花饰锦,高昂翘起,势态如飞似跃,给人留下无限的崇峻之美感。楼顶塔尖多塑饰吉祥物宝葫芦、千年鹤等等。塔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态。层次最低也有五层,而高达十几层也不为少见。楼下底层为亭阁式大厅堂,多为方形,厅堂中砌大火塘,上悬大鼓,四周设长条木凳坐位。大的鼓楼对面往往还有大戏台。楼前多用石板铺成广坪。

鼓楼是侗寨政治、宗教、文化活动中心,是侗民休息、娱乐、集会议事、举行宗教祭祀礼仪、迎宾送客的公共场所。村寨有事,款首击鼓为号,召集村民于鼓楼共同商议。劳动之余或闲暇假日。村民喜聚集在鼓楼前广坪上歌舞娱乐。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鼓楼前广坪聚集了穿戴节日盛装的侗民,他们在自己的节日里尽情的吹芦笙、弹琵琶、闹春牛、耍龙灯、演侗戏、跳大滩、唱酒歌⋯⋯广坪成为鼓楼下侗民欢度佳节的露天大舞台。

黔东南侗乡许多村寨都有鼓楼,尤以黎平、从江、榕江等地的鼓楼称著。从江县有被公认为黔地最高、最美、最古的鼓楼。最高的鼓楼为高阡鼓

楼,位于从江县城 10 公里处。此鼓楼上部塔形建筑为六角形,顶为六角攒尖

顶,高达 15 层,重檐直飞云霄,气势非凡。最美的鼓楼为信地鼓楼,此楼离

高阡鼓楼 40 余公里,在从江县的西北角。信地鼓楼之所以被誉为黔地最美的古楼,是因为此楼与一种叫风雨桥的独特建筑巧妙地结合为一体。风雨桥也是侗寨极为瞩目的民族建筑,兼有水上交通、遮阳避雨、休息纳凉、迎宾送客、水上画廊等多种功用。信地鼓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 1761 年), 为 13 重檐八角攒尖顶,楼身紧接着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与江水相辉映,楼桥一体,美上加美,景色格外迷人。信地鼓楼的门额高悬着“乾坤进位”,

“南极生辉”的门匾,整座鼓楼显得巍峨壮观,真不愧为西南边陲辉煌夺目的胜地。最古的鼓楼为增冲鼓楼,位于从江县西边角落里,离从江县城 50

公里。此楼始建于清初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为 5 层 13 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增冲鼓楼入口处有木刻楹联四副,其中有两对联惟妙惟肖地概括了侗寨鼓楼的特色:

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树千秋永盛, 侗寨秀丽精文就武辅育英才万代长青; 物化天宝龙楼风阁交辉呈异彩,

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相映显粼波;

从江县堪称黔地侗族鼓楼最具特色的地方。

和从江县的鼓楼和风雨桥同负盛名的,还有黎平县的纪堂鼓楼。此楼在黎平县南端 70 多公里处,是由 12 根大杉树原木支撑而成的。纪堂鼓楼搭身分八角,而顶层却变化为四角攒尖顶花重檐。在一、二层两檐问雕刻有“二龙戏珠”和“幸福堂”字样的大金匾各一块。在黎平县城南端 109 公里处,

有与湘西相对的风雨桥一座,这是黔地很负盛名的一座风雨桥,桥长达 56

米,廊宽 4 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桥廊上彩塑彩绘五彩缤纷,塑绘着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珍禽瑞兽、奇花异草,整座桥有如横跨江面的美术画廊, 类似江南园林中的画航,或起隔景作用的长廊。侗寨风雨桥通用青石砌墩, 用杉木铺桥面,廊顶有瓦檐遮阳避雨,廊内有长凳可坐,有栏干可倚,有柱头可靠,比江南的画肪、长廊更多变化,真不失为象花一样多姿多彩的花桥。因此,侗乡风雨桥也雅称花桥。风雨桥是侗寨点缀风光的一流游览胜地之一。侗寨有河必有桥,除大型风雨桥外,还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笺桥多种。这些桥大都建在村前寨后穿流而过的江河要道和小溪流水之上,可和江南的园林城市苏州小桥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