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阅尽黔省无限山光水色

贵州向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之称。因为黔地多山日照短,全省往往笼罩在沉沉烟雾之中,因此阳光对贵州显得特别珍贵。贵州省城贵阳, 有一说即寓意本省格外珍贵阳光。但多烟雾的山城贵阳又不似雾都重庆,虽也多阴天,但却无火炉重庆的酷热,布常年气温属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又处红土高原,气候更加清爽宜人,有与春城昆明相近的特点。这里因无三日晴而经常烟雾飘渺,倒使无三尺平的多起伏山城,恰如一幅大写意的泼墨山水画。

贵阳古城市区名胜古迹很多,近郊有花溪风景区点缀,四周由三山两公园环绕,整座城市是怀抱在群山里的大公园。市里名列头三名的胜景,当推文昌阁、华家阁楼和甲秀楼。

文昌阁,又名文昌庙,在贵阳旧城东门月城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 1589 年),清康熙八年(公元 1669 年)重修,雍正、嘉庆、道光三朝又多次维修、扩建。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曾被用做秘密监狱。50 年代在这里办了文昌小学。1982 年列为全省重点文物建筑遗址,进行全面维修,现历尽沧桑的文昌阁,终成为专供观光的筑城古建筑遗址。这是一座 9 角 3 层宝塔式建筑殿厅,两旁设有配殿相衬托。主阁、配殿对面为联接配殿的斋房,构成一座四合院的平面布局。主要楼阁多插拱,斗呈曲线,翘角不高,窗花和仿板施有彩绘,雀替的雕刻与中原内地古建筑迥异,楼心显要地放置一大铜鼓, 富有西南民族信仰民俗风尚。整座建筑的风格颇具地方特色。文昌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整座建筑结构均与数字“九”相关:楼阁系九角式,屋顶分9 角;阁内有柱 54 根,为 9 之 6 倍;又有梁 81 根,为 9 之 9 倍;还有椽木

18 根,为九之两倍。这些正合乎中国古人视数字九为尽善尽美的吉利的阳数的心理。文昌又称“文曲星”,在中国神话里是指主宰读书人功名禄位的大神,旧时多为捉笔弄墨者的尊崇。此阁原供有“文昌帝君”神像,现已荡然无存。登上阁楼,金筑山川城郭尽奔眼底,为登临揽胜的好去处。旧时读书人以此为吟诗赋对的好场所。故也曾为金筑骚人墨客聚晤之地。

华家阁楼,在贵阳市老城东门北侧。黔地佛学研究家华之鸿先生在本世纪初叶,特约请湖南高僧天曦大师来黔共商建阁事宜。后在天曦法师的指导下建成此阁,原名大觉精舍。由于创建者姓华,故俗称华家阁楼。此阁楼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八角攒尖顶式建筑,为 20 年代仿古建筑的典范之一。整套仿

古建筑分佛殿、藏经楼、僧舍斋房和廓庞,布局紧凑、精致。主阁高 20 余米,

共有 5 层楼,下宽上小,成宝塔状。第一层为正方形,第二层以上为八角形。阁楼前有石狮两尊,造型风格别致。四周树木成荫,显得清静幽雅。继天喷和尚之后,有果明和尚、长明和尚、寄生和尚、怀一和尚等高僧先后在此阁当住持。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华家阁楼已恢复了佛门净地的本来面貌,也为现今筑城之游的闹市中独立的古雅幽静胜地。

甲秀楼,位于贵阳闹市城南的南明河上。南明河从花溪流入贵阳市区, 穿越南城流经渔矶湾,冲积而成一大沙洲,名芳杜洲。河中有一巨石,状酷似巨鳌,故名鳌头矶,又称鳌矶石。明万历十五年(公元 1587 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驾石筑堤,建甲秀楼于上,以培风气。”后此楼多次毁坏。现存建筑为清末光绪年间按原样重建。

甲秀楼是一座 3 层木结构阁楼,三重屋檐,底层高 3.6 米,四周檐柱与

内槽间形成一个宽 1.6 米的开敞回廓。2 层收进约 2 米,高 3.6 米。3 层再收进 1.5 米,高 3 米。屋顶为四角形攒尖顶,琉璃筒瓦屋面,碎瓷镶砌宝顶,

自顶尖至底总高 3 米以上,雍正十八年(公元 1689 年),云贵总督鄂尔泰率部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族起义,将缴获的兵器铸成两根铁柱。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 年)巡抚裴宗锡为甲秀楼题诗一首:

山回水抱一楼空,</PGN0224.TXT/PGN> 畲水邨烟四望中。

铜鼓不惊推髻梦, 芦笙旱革桶辟风。题名有柱追芳烈, 布德阿修答屡丰。五十年前重俯仰, 斑衣竹马逐儿童。

这名清王朝的巡抚站在中央统治者的立场上,回顾着他的前辈同僚镇压苗族起义并立铁柱夸耀的历史往事,诗中流露着民族镇压和民族偏见的统治者心境,当然很不可取。但另一方面,也言及苗族的斗争史实。铜鼓、芦签等句,指的正是苗族地区的风貌,而舍火祁烟也为黔地民族风光的写照。又过了 20 年,到嘉庆二年(公元 1997 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南笼(今兴义) 布依族起义,又在鄂尔泰镇压苗族起义后铸造的铁柱上“铭勋”记功自夸。在历史风云中,这铁柱至今犹存,在甲秀楼里,铁柱成为封建中央王朝与地方土司的争斗的记录,也是苗族、布依族等黔地少数民族斗争史的见证。

建筑在鳌头矾巨石旁的甲秀楼,有九孔长桥正对楼的正面。此桥为 500 年前明万历年间和楼同时兴建的,也是几经毁坏多次重修的古建筑物。河水从桥的拱洞中流过,在楼前回旋往返,若于楼前抛下纸片,纸片顺流而下, 过一会儿又会重飘流到楼前,这是回旋的河水造成的。曾有民谣借此起兴, 感叹世间没有永久的财富,也不会有清廉的官僚:

九眼照沙洲, 长江水倒流。财主无三代, 清官不到头。

甲秀楼为贵阳的代表性城市标志,有如黄鹤楼代表武汉、岳阳楼代表岳阳、腾王阁代表南昌、镇海楼代表广州、大观楼则代表昆明。在中国,名楼为名城标志的例子是很多的,甲秀楼像许多知名古城的名楼一样,为金筑的代表性建筑。因此,没有到贵阳而不亲睹甲秀楼的。登甲秀楼,筑城山光水色人文景观尽收眼底。甲秀楼上有长联可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媲美,写尽了黔国的无限风光: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崎,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于矢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 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居牛诸,水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送,缓步登临, 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莱咫尺,招邀仙侣游踪。

上联写贵州山川胜景,地理风貌;下联追述秦汉唐宋历代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理史迹。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仍存留着些许明显偏见,如视黔地为“凄迷风雨”之境;妄言“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是对统治者镇压苗族、布依族起义的历史的一种吹嘘,这都是长联作者站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谬见,在今天看来,当甚不可取。不过总的说来,此长联对黔地的大好河山人文景观还是心有所爱的。“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是说对着黔地锦绣湖山,令人不能妄言筑国的偏荒难以和中原大地争高低。在深入领略夜郎古域画阁烟景之后,偏见就会一扫而光,而产生如入仙境的感受:“恍觉蓬莱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

俱往矣,旧时代的贵州,曾一如作家沈从文在半个世纪前写的《黔小景》所描述的那样:

⋯⋯小雨总是特别多,快出嫁时乡下姑娘们的眼泪一样,用不得什么特殊机会,也常常可以见到。看雨落过后,大小路上栏泥如膏,远山近树全躲在烟里雾里,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区区的老鸦,天气早晚估计到时常常容易发生错误。许多小屋子里,都有面淬的妇人,望到屋檐外景致发愁。

凄迷风雨的旧黔地,自 1949 年人民共和国建立之日起,就成为历史的过去。旧迹干秋成过往,风流辈出看今朝。在中国现代史上,贵州穷则思变, 在革命的年代,这个西南边陲的省份总是站在革命的前沿。1911 年辛亥革命,在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过后,不到一个月,同年 11 月 4 日贵阳就宣布脱离清封建王朝,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为民主共和国而应时顺势的革命省份之一。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民国伊始,全国又陷入军阀混战的内乱中, 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中国政府的分裂、腐败、无能、暴政,和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贵州像全国一样,在清王朝覆灭后依然国无宁日,直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铁蹄残踏中国大好河山的 30 年代。但是,贵州各族人民一直没有放弃革命斗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威震海内外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贵州境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留下了无数革命史迹。1934 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战略转移,红六方面军于 1934 年 8 月从湘赣根据地出发,两个月后到达黔东,急接着就向贵州前进,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 迁绕曲折穿插于黔地,直逼贵阳,乘虚向云南突进,⋯⋯红军北上抗日的长征路经贵州,在黔地留下千古美谈的革命史迹:1935 年 1 月在黔北遵义重镇,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扭转中国革命命运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1936 年 3 月,任弼时、贺龙领导工农红军,结束了在乌蒙山区 20 多天的回旋战而东移进入六枝、盘县、水城一带,开辟了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途。贵州的革命传统是那么地悠久而辉煌!

新中国建立后,贵州省各族人民发扬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革命传统,以全新的面貌,建设着这片美好的大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进入了热火朝天的新时期,黔地的变化更加日新月异。一座座符合国际标准的涉外高

级饭店和大商场正在省城贵阳平地突现,相间于甲秀楼、文昌阁、华家阁楼等民族传统古建筑之中更有高达数十层的金筑饭店屹立于贵阳闹市街心,使50 年代仿苏联式样兴建的金桥饭店又逊色一筹。新时期大兴土木很快就改变了贵阳市区的面貌,使古城金筑显得既古老又年青。现全贵阳有一批“中巴” 汽车随叫随到,乘坐方便快捷,车费便宜合理,使到贵阳旅游十分方便。

今天,贵阳代表贵州全省,正向全国、全世界宣告:这片云贵高原美丽的红土地,正以全新的面貌,用各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用多民族独特的风俗民情,热情好客地欢迎海内外游客。到贵州作民俗旅游,在这片民族民俗文化极具特色的热土上,在欣逢黔地欢度民族传统佳节里,旅游者会感觉自己一下子进入“歌舞的海洋”、登上“天然的舞台”而饱赏写不尽道不完的争芳斗艳的民族风采。

到贵州作民俗旅游,不论国人、洋人,均可留下毕生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