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丧仪习俗及悬棺风俗

仡佬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在古歌《叙根由》里,就保留着大量膜拜祖先祭把亡灵的隆重礼仪。

仡佬族家中老人亡故,在过去一般分“热祭”和“冷祭”两种形式。所谓“热祭”是指家里老人故去以后,趁着尸骨未寒,在出殡之前即对遗体进行膜拜祭祀。所谓“冷祭”是指因经济能力或其他原因,未能在亡者故去后即举行祭祀的,要等到安葬后的一二年或三五年乃至十年之后才补作祭祀。无论“热祭”或“冷祭”,对亡人的祭祀是省不得的!祭品有猪、羊等大牲口,有条件的甚至还需用牛作祭品。对祭堂的布置也十分讲究,在祭堂里, 临时搭成由四根木柱组成的方形亭子。亭顶呈室顶圆拱,四角翘檐,亭柱和亭顶要用长青柏树叶装饰。这种亭子仡佬族叫“翁车”,是停放棺木的“灵车”的象征。若是“冷祭”,棺木早已下葬,则“翁车”内放置草扎的亡人“替身”。“翁车”前后各立一根幡竿,竿顶吊着竹圈和草扎的饰物(如扎成草鹰)。在过去,每家有人亡故均要请“博帔”(巫师)超度亡灵。整个祭祀过程在“博帔”(巫师)的主持下,分“接亡”(接亡人灵魂)、“献猪”(杀猪祭献)、“陪神”(亡人亲属在祭堂同桌用饭,寓意亡人如生前一样和亲人一起吃饭)、“转嘎”(由一至亲牵牛,孝子点火随牛后一手举火把一手撑伞绕“翁车”转三转)、“摆活牛”(把为祭献而杀了的牛的头、脚摆在地上,盖上牛皮呈俯伏状,并装九碗饭、九碗牛血一起祭祀)、“献肉献饭”(烧熟牛腿,切牛腿的熟肉装成九碗,又将牛舌头煮熟,装 3 碗,

再将牛心、牛肝、牛肺、牛肚、牛肠煮熟,装成九碗,外加蔬菜和米饭各 3碗,隆重地祭祀亡人)。至此,祭仪就算完满告成,叫做“送神”或“放神”。仡佬族过去有悬棺葬的民俗。悬棺葬,即将棺木悬放在离地面 20 米至

100 余米高的人工凿成的洞穴里。据专家考证,悬棺葬是岩棺葬发展而来的。原始先民过着穴居的生活,死后有葬于岩穴之中的习俗,表示回到老祖宗居住的老地方。后来岩洞放满了棺木,就改用悬棺葬代替岩洞棺葬,仍然是寄托着让亡故之人回到老祖宗住的地方去的心愿。现在悬棺葬也改成土葬了。在仡佬族民族地区旅游,有时会发现悬棺葬的遗迹,明白这是一种仡佬族的古老丧葬风俗,并可从这些奇特的丧葬习俗考察到仡佬族的古老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