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祭萨”和“抬官人”

在侗族人民心目中,“祖母”是本族至高无上的女神。因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七日,或是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日,侗寨的“祭祖母”习俗很是隆重。侗语称“祖母”为“萨”,因此在侗寨称“祭祖母”为“祭萨”。

传说侗族村村寨寨每年必祭祀的祖母,是传说中的侗家祖宗女英雄杏妮,也有尊称杏妮为“萨岁”的,侗语即指“尊敬的老祖母”。相传杏妮生前多次率领全体侗民抗击外敌入侵,百战百胜,最后战死在反对外敌入侵的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侗族保寨护族的胜利,因此侗族人民世代传颂杏妮,并每年以“祭萨”形式缅怀“萨岁”。

侗族在“祭萨”时要设“祖母坛”,即侗寨称为“萨坛”或“社堂”的神圣地方。然后,推全侗寨年纪最大、辈份最高的老人,身着青色长袍,外加紫色背心,头戴小青帽或包青色头巾进入“社堂”,主持祭祀活动。主祭人向“祖母”敬献“祖母茶”后,便率全村寨祭萨侗胞来到二鼓楼前的广坪上,男侗胞之间手搭肩围成一圈,女侗胞手拉手也围成一圈,男女各围成圈载歌载舞,用歌声赞颂“祖母”,以表示不尽的怀念。歌舞之后,便由青壮年男女扮成士兵,侗族称之为“款兵”,身佩弓弯利剑,腰束青色布带,脚穿草鞋,手持刀枪长矛。第一声铁炮声响,“款兵”要立即齐集“萨坛”, 每个“款兵”轮流向“祖母”敬一次茶。当铁炮发出第三响时,“款兵”便向寨外冲去,他们朝天放一通土枪土炮,村脚大坝田野,则有全寨民众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助威。“款兵”在村外郊野作奔驰追击敌人的状态,并用枪杆或缥戳稻草扎成的人头,表示割取了敌人首级,然后凯旋回村。全寨男女老少夹道欢迎,并和众“款兵”一道涌回鼓楼坪。“抗击入侵的战争结束了”,村寨又出现太平盛世,全寨在鼓楼坪上载歌载舞。

“祭萨”活动不仅包含着对“祖母”的祖宗崇拜,也包含着对抗击外敌先祖杏妮业绩的英雄崇拜。

侗寨还有另一种叫“抬官人”的节日民俗活动,却是一种更加奇特的习俗。

“抬官人”在农历正月初三进行。“官人”,侗语称“店宁蒙”,原意已不清。进行“抬官人”民俗节日时,寨里要安排一青年扮成“官人”。这“官人”的扮相很奇特:头戴礼帽,脸戴眼镜,身穿特制备好的一种叫“官家八团花礼服”的衣装。由四名打扮成轿夫的小伙把官人乘坐的滑杆——一种露天“轿子”,抬向鼓楼歌坪。

“官人”乘坐的滑杆,要抬着在全寨游行。“官人”每经一处,均有众乡亲吹篮放鞭炮迎接,还有侗妹斟茶送水。“官人”每次饮侗妹送的茶水, 都得象征性地回赠红包礼钱。在通往鼓楼坪的途中,还要对付各种扮成穿戴褴褛的“乞饭者”的“拦路”和“抢劫”。“官人”后面,还有一队打扮奇特的“随从”,他们有的扮装成鬼怪,有的化装成猴猿,有的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古老民族服装,紧跟着“官人”,边行进边表演。表演的花样很多, 有摸拟古代生产、生活的各种内容,做出长途跋涉、开荒、放牛、捉鱼、打粑粑、吃生鱼等动作来,往往是一种夸张的摸拟舞蹈,装出各种丑态百出滑稽可笑的逗人动作,使围观群众掌声雷动,捧腹大笑。

在“官人”后面的“随从”队伍里,还必有几十名穿着节日盛装的侗寨姑娘,她们每人右手撑着青布凉伞,左手提着竹篮,篮内盛满粑粑、大米花

等食物。当“抬官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进入鼓楼歌坪时,随从“官人”人歌坪的盛装姑娘,即将篮中食物赠给所有参加节日活动的群众。另一群等候在歌坪的姑娘便拉住滑杆,唱歌盘问“官人”,向“官人”索取礼物。“官人” 要显得特别慷慨大度,广行施舍。在鼓楼歌坪的全村寨集中的吹签跳舞中, 扮装奇特的“官人”的“随从”们可以邀请任何一群侗寨姐妹们共舞,这很类似一种化妆舞,也是姑娘们喜爱的游戏。

“抬官人”的节日活动每次可进行 3 个小时,是侗寨狂欢式的民俗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