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名城镇远

镇远在长江支流沉江上游,是古代中原进入黔省边陲的门户。沈阳河流经镇远东入沉江,占据黔省咽喉地,为黔楚之要津。古代黔地交通极不发达, 镇远名义为边睡僻远之重镇,在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 1131 年)首用镇远城名之前,此地早已成为入黔要道重镇。

相传镇远古城曾经有过“七寺、八阁、九座庙”,虽历尽沧桑之变,几经毁坏,但现有古迹仍占贵州各县之首,1987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化历史名城之一。镇远,是旅游者不可错过的入黔观光胜地。

镇远城东有中和山,山间有青龙洞,历来称誉为贵州第一名胜,沈阳河环山穿过,与中和山相间,山青水秀美不胜收。山间有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古建筑多处,知名的有朝元阁、状元楼、四官殿、紫阳书院、考亭饲遗址等等。庙殿亭阁遍布山巅隙处。现存建筑虽已均为元代以后遗迹,但秦楚吴越上古文化影响仍有迹可寻。状元楼上有古联一对:

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搓撑斗去; 劈开重夷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这楹联追述着 2000 多年前汉朝使臣乘船来到黔地,和邻国缅甸商贾骑象往来的热闹的经济、文化交流景象。而“五溪烟”和“重夷路”,则是对沅水上游苗、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区域和环境的统称,描绘出一幅多民族交融相聚的历史图景。

四官殿,供祭着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战国名将。白起、王翦为强秦虎将、前者曾多次率兵攻打韩、魏、赵、楚,屡建显赫战功,尤以长平之役大胜赵军,坑杀俘虏 47 万而出名;后者以带兵灭赵、燕、楚、魏、齐诸国,为秦之统一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廉颇、李牧却为赵国武曲星,前者屡胜齐魏,牵制着秦楚之虎视;后者多次奇袭匈奴,勇克强秦。把战国秦赵相争的敌对将领集中一殿而供祭,使之“和平共处”,享受后世烟火奉祀,倒可窥视黔地民众不问敌对,只崇尚武功、敬佩名将的好勇强悍的心理状态。中和山顶峰有古塔呈六角形,由青石所砌,高 17.39 米,名文笔塔。这

古塔象征性地告诉游客,这穷乡僻壤的蔚为大观的古建筑群,正是出自巧造天工的大手笔的人间杰作。

在中和山众多的地面古建筑下面,有号称“黔东第一洞天”的青龙洞。山洞开阔幽深。主洞离地面 7 米多深,洞壁四周石乳如林,云垂花簇,怪石多状如飞禽走兽。除主洞外,尚有无数支洞,曲折神奇,是一处观赏佳景的绝好去处。此洞开凿于明弘治三年(公元 1490 年),为镇远县著名道士李道坚募捐修建。现存洞门建筑为清末重修。入洞石柱砖墙牌楼式门户有晚清贵州巡抚林聋元在 1880 年题写的草书“青龙洞”三个大字。石柱上还有楹联一对:

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 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

文笔塔高屹山峰,俯视着沈阳河奔腾而来,分成两支流潆洄着古刹名寺, 山野丛林的庙宇,香火正旺。此楹联把中和山绝妙风光描绘出来了。在青龙

洞外悬崖之上还有中国现代史风流人物之一,辛亥革命之后著名讨袁将领李烈钩题写的一首诗铭刻其间:

牂牁江上雨如丝, 彩雉分明赋载池。薏苡满车依石室, 荒藤如梦拜孤祠。三军煦勃鱼龙动, 十载丹诚草木知。

欲挽银河涤苍吴,</PGN0009.TXT/PGN> 长风直待发萍吴。

李烈钧将军讨伐袁世凯时的浩然正气,在这风景如画的大好河山上作了豪情一泻千里的抒发。

在镇远除青龙洞一带古建筑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古城垣和天后宫。 贵州有“安顺的牌坊,镇宁的城墙”之称。其实,镇远古城垣也不逊色

于镇宁城墙,镇远古城分府城和卫城,顺山势而建。府城屹立于沈阳河畔石屏山绝顶处,全长 1.5 公里,全部由石砌成,高 5 米;厚 2.8 米。卫城南跨

五老山,北临沈阳河,全长 3 公里,高 9 米,厚 2.6 米。沈阳河成为府城, 卫城天然的护城河,使古城更显气魄不凡。这镇远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 1389 年),与镇宁城垣同为明洪武年代遗留古城,也是贵州有名的古城垣。

镇远府城西隅,有天后宫,背靠石屏山,面向沈阳河。宫殿木雕花窗; 技艺精湛,兼闽南建筑风格突出,故又俗称福建会馆。地处高原内陆地带的镇远而把海神天后,对研究贵州顺沈阳河经沉水入长江出海的航运史,或想象当年上古时代苗、侗诸族远自长江流域迁徙西来的情景,镇远天后宫也为一处耐人寻味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