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鱼不成年

节日前一天,家家便忙开了:宰猪、剖鱼、烧菜、煮酒、蒸糯米饭,接待陆续到来的亲戚朋友⋯⋯

吃年夜饭时,家家在堂屋摆上一张中间挖空了的圆环形木桌,中间的空当正好放个火炉,架上火锅,周围摆上一盘盘切成薄片的猪肉、猪肚、猪肝、豆腐和鲜鱼块等。于是,大家席地围坐一起,将各种菜肴下锅涮熟,蘸上盐巴、辣椒和别的调料吃将起来。这顿火锅年夜饭,其菜肴之鲜美可口,委实不比北京著名的“东来顺”的涮羊肉逊色。

水族人爱吃鱼,他们虽居住在丛山之中,却在村里村外挖池养鱼。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便从鱼塘里捞来活鱼,招待来客吃一顿鲜鱼火锅。

“过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更得吃鱼的。祭祖是水族过端最重要的活动。祭祖分别在除夕之夜和大年清晨进行。当男女老幼在庄严的气氛中向先祖奈拜时,祭品依例要戒荤食,常常是豆腐、南瓜、花生、蔬菜、糖果等素食,唯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无鱼不成年”,这是水族的一条传统规矩。有趣的是,水族过年祭祖时,先要把锄头、犁耙、镰刀等农具摆于一侧,再将衣服、首饰和一把糯谷穗装入背篓,放于另一侧,以此来缅怀祖先的艰苦创业功绩,激励后人更加勤奋劳动。

令人奇异的是,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这是将鱼背剖开,掏净肠肚后,放上辣椒、蒜、料酒、生姜、食盐等调料,再将韭菜、广菜及栗仁塞进鱼腹,最后用米草把鱼绑牢,上锅炖煮或清蒸。待祭祖之后,再放上一些佐料,便可食用。

汉族人春节吃鱼,借“年年有鱼”的谐音,祝福“年年有余”。水族端节吃“鱼包韭菜”,意在怀念祖宗,不忘民族之根。在三都水族村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鱼包韭菜”的故事。

水族并非此地的土著居民。相传,水族远祖从南方向北迁移时,一位老者给远行者送来一包食物:“带上吧,这里的菜会成为你建成新居后待客的一道家乡菜的。”途中,这位远祖走得又累又饿,打开老者送的东西一看, 原来是一包夹有九种青菜的煮鱼。他吃后觉得浑身是劲,便加紧赶路,终于来到美丽的都柳江畔落户。后来,这位远祖将这道菜传播开来,便成了水族新居落成、节日宴客的佳肴,并用它来新年祭祖,以纪念南方祖居地的亲人。

据考证,水族原属“骆越”人,是中国古代南方“百越”人的一支,后来他们渐渐向北迁移,进入了贵州,并与当地居民融合而成为新的民族。

那么,水族先民究竟是什么时代,从南方什么地方迁来的?

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最后定论。不过,大多数论者认为,水族先民原是居住在今天广西南宁的邕江流域一带。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派 50 万大军攻打岭南地区,遭到了包括“骆越”在内的“百越”人的抵抗。

到公元前 214 年时,秦军平定了百越人的反抗,设郡置官,开始治理岭南地区。在这战乱期间,一部分水族先民携家带口,沿着龙江逆水而上,渐次迁到桂、黔边境,并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唐代展成了单一民族。有一首古老的水族歌谣,叙说了这一迁移的情形。据考证,从迁徙路线,从水语接近广东、广西的粤方言,从过去鬼师“祭谷魂”的咒语中,提到祖公随河而上时,从海边带来了谷种,以及水族在宴客、节日、祭祖及葬礼中都少不了鱼的特殊风俗来看,认为水族来自广西的江边或海边,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