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民族地区的“跳米花神”

安顺地区除风光瑰丽外,这里的苗、彝、布依、土家和汉族普遍爱跳“米花神”,这也是一种格外吸引人的习俗。

在农历八九月米谷开花、丰收在望的季节里,安顺地区各民族便纷纷跳演帷戏,祈求米花神给人们带来丰收。这种傩舞,当地叫“跳米花神”。

“跳米花神”这种古老的傩舞,发展到今天并非仅仅娱神,同时也用一出出的戏剧内容表演出历史上征战的壮丽场面和戏剧故事情节,成为安顺地区各民族娱神娱已的普遍流行的乡村娱乐活动。“跑米花神”不必设傩坛, 从不用戏台,只在旷野平地演出,故又通称“地戏”。80 年代初,贵州的地戏即走出国门在西欧演出,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引起轰动。自此,地戏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傩戏的一种,深受国内外广泛的喜爱。

地戏剧目,多取材于《三国》、《隋唐》、《杨家将》诸演义。又因地戏多演神话故事,故《封神榜》演义编人地戏的剧目也很多。当地人常说: “封神杀出鬼来!”神鬼变幻之术很适合搬上地戏舞台。《三国》戏却是地戏的重头戏,特别是关羽,这角色在地戏里地位最显赫,相当于许多民族傩戏里的傩公傩婆,为地戏里最受尊崇的傩神。

地戏多演征战斗打的壮烈场面,清一色由男子汉演出,女角色也要男扮女妆。在女角色里,只有武旦而无文旦。在表演战场上女将和男将激战的武打情节中,常加插一些男将对女将的勾搭戏逗狠亵之词,如传统地戏民间手抄脚本中,《薛仁贵征西》里薛丁山与樊梨花在战场上的相恋;《封神榜》里土行孙对邓婢玉的狂追、迫婚,均有些类似民间荤歌谣、荤故事的荤味。这是一种沉淀很深的古老习俗,因为“跳米花神”时,在原始信仰里是跳傩者把情欲、生殖和农作物的丰收连在一起的,这很类似彝族的跳“变人戏”、土家族的跳“毛古斯”和还“童子愿”。这种古傩都是强调男女情欲可刺激米谷丰收的原始信仰的反射,是原始的农祀节会中世界各民族都有过的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

地戏还有一个傩戏里尤其突出的部分,即独树一帜的地戏面具。跳地戏时,面具不像其他傩戏那样戴在脸上,而是顶在头上。面具下面用黑纱遮住跳傩者的脸,演员透过黑的纱观看外界,和一般傩戏演员通过面具上挖空的眼洞看外界有别。面具被顶在头上,使角色显得更加高大,更加气字轩昂、威风显赫。据说,地戏把面具顶在头上还很有一番讲究呢,因为这面具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灵,表达了对傩神的虔诚的敬畏。

地戏的面具,其脸谱和头盔的变化花样在所有傩面具中首推第一。地戏面具分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五种类型,合称“五色相”,清一色为征战中的将领形象。面具脸谱的雕刻手法和用色,或夸张、或精细、或繁褥、或简括、或粗犷、或含蓄,变化多端,不一而足。总的要求是脸壳的图样需额头饱满,眉弓突出,双眼圆鼓,鼻冀怒张,显得勇猛剽悍。即使女将、文将也莫不例外。色彩的象征性大部分与京剧脸谱相类似,但也小有差异。如红色表忠勇,黑色示刚直,蓝绿冷色表现青面獠牙,用以塑造神秘怪诞的角色,并渲染森严恐怖敬畏的气氛,这与京剧脸谱的感情色彩的艺术语言基本一致。但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表示奸诈、卑琐,而地戏面具的白色脸谱除表示奸诈、卑琐外,有时也可表达忠直刚烈,不似京剧脸谱的大白脸小白脸清一色为反面角色。地戏面具上端的头盔纹样的突出为其他傩面具所未有:每

种头盔纹样都有严格的标志特征,都要符合各种角色的不同身份。如薛仁贵传说是天上白虎星下凡的,故其头盔上必须有猛虎图象作装饰;唐太宗李世民是“真命灭子”,是坐龙廷的皇帝,故其头盔必须有盘龙围绕;岳飞是神鹏化身,头盔上便必然有鹰禽雄姿的纹样。

地戏的唱腔高儿而嘹亮,尾声拖得很长,往往由众人合唱尾声,形成奇特的大合唱。演出时只需一鼓一锣,无需其他乐器。击鼓者多为老汉。在锣鼓声中跳地戏的唱词常伴着声嘶力竭的呐喊,浴血奋战是每场地戏必有的壮观场面。在空旷平地演地戏,观众在广场四周围观,或从山坡、树梢、屋顶上向下观看。跳地戏全为当地乡民的业余演出,极少不事农活而仅靠跳神谋生的,因此地戏没有专业演员。乡民世代相传,往往老祖宗是跳米花神的拿手,子孙也多能在跳地戏时露一手担任主要角色。乡民跳神,有如神灵附身, 很快就进入角色。观众也不是旁观者,往往和跳傩者同时进入角色情绪变化的氛围中,看到精采处,也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同声高唱而不能自己。

像所有滩戏一样,地戏面具在平时均作神灵祭祀。跳地戏前,所有面具都封存在特制的箱里。当跳傩需取出箱里面具时,要隆重举行“开箱”仪式。跳摊完毕,把面具又郑重其事的地放入箱中,名曰“封箱”,其仪式隆重不逊于“开箱”。这“开箱”和“封箱”的仪式往往在村寨的庙堂里进行。若乡村无大寺庙,则在村头寨尾的土地庙进行。

关于安顺地区的“跳米花神”——地戏,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 这是明、清时代中央王朝官兵大批自中原进驻黔地边陲,奉命在当地屯田驻守时,这些官兵把内地中原传统的古代军旅征战誓师、演武,祭祀中的傩舞礼仪和黔地民间巫术信仰相结合而衍变成一种叫“军傩”的傩种。1992 年在贵州安顺曾开过“首届中国军傩研讨会”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但也有学者认为“军傩”之称不确,认为地戏不宜用军傩代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自当应互相尊重,共同探讨。不过,地戏表演征战武打的壮烈场面,的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