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声中过新年

水族村民是在铜鼓声中过新年的。

起源于 2000 多年前的铜鼓,广泛流传在中国南方的水、白、苗、瑶、布依、佤、黎、侗、壮、彝等民族中。相传,铜鼓由古代军旅的铜釜演变而来。铜鼓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大铜鼓直径 100 厘米以上,小的

直径只有 10 余厘米。铜鼓制作精致,鼓面、鼓身都铸有各种浮雕图案。鼓面中心一般铸的是太阳纹,鼓边饰满蛙、龟、牛、马等图案,鼓身则铸上花草虫鱼等图案。这些饰图都是水族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和信仰崇拜的反映。

铜鼓是水族等各民族的重器和乐器,用途甚广。作为乐器,每逢重大年节活动,村民敲击铜鼓,为跳铜鼓舞者伴奏。作为权力的象征,村寨长老击鼓,村民皆召之即来,聚议村中大事。遇有匪情,铜鼓是集合村民御敌的号令。铜鼓还被视为神灵之物,迷信者认为,老人去世时,倘能将死者置于鼓面更衣,那是亡灵的最大荣光和对遗属最好的慰藉。后来,铜鼓又成了赏赐和进贡的上礼。于是,一些声音洪亮的大鼓,其价“可易千牛”,“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

端节清晨,几个小伙子在长老指挥下敲击铜鼓,“当当——”村中父老兄弟一听见这本寨过年的信号,皆循声而来,聚集在铜鼓周围。他们在互祝节日愉快,人寿年丰之后,便跟在铜鼓的后面,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伙便按照辈份高低、年岁大小,依序入座,高举酒杯,互挽手臂,在“秀!秀!”(水语:好!好!)的欢呼声中,依次干杯,吃些摆在桌上的鱼和其他菜肴。吃年酒,不论贫富,家家必去。倘有一家未去,那是对这户人的最大侮辱。

有趣的是,村里的孩子们也尾随这支吃年酒的队伍,去分享过年的馔品。他们每到一家,女主人就拿鱼干、糖果等食物分发给孩子们。儿童们则把过年获得馔品多少来衡量是否能干,今年是否能交好运。因此,他们一进家门, 便围着主人踮脚伸手,不住地叫喊着:“海育啊!”(水语:给我啊!给我啊!)这种儿童群集,雀跃欢呼的场面,也给村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要是谁家冷落了他们,孩子们明年便不再登门——据说,听不到孩子们欢笑声的人家,还会有厄运降临呢。

铜鼓声中的水族过端,洋溢着浓烈的村寨父老兄弟之间的淳朴友爱和情谊,有着厚重的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的祭礼集庆的遗风。过端的由来, 本地的传说讲,古时兄弟 3 人分家后,散居各地,关山的阻隔使他们平日不能见面。于是,兄弟们相约在割完稻谷的闲暇日子,彼此串亲,以示庆祝丰收和不忘手足之情。因为他们是在“亥”日分的家,便选择了这一天来团聚。从此在“亥”日过端,便成了水族的年节而世代相传下来了。

为了使兄弟、亲友能在“亥”日互相拜访,水族在历史上便形成了轮流过端的规矩。从农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由北往南,依次在每隔 12 天的“亥”日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