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的银衣、家织布和服饰文化

有一支优美的苗歌,唱出了苗家服饰的风采,歌词唱道:

从前有个青年人,

他上山猎得一只锦雉, 送给勤劳的姑娘表深情。姑娘照着锦雉的模样, 仔细打扮自己的全身:

高高的发髻,像锦雉的羽冠,

宽宽的花袖,像锦雉的翅翎,</PGN0091.TXT/PGN> 密密的百褶裙,像锦雉的羽尾。

贵州的风光,除表现在这片土地的山水景观中,也表现在各民族的服饰风采里。让我们透过苗家的服饰,去发现这属于贵州最美的奇特的民族风采。

苗家的服饰,男子一般上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女子服饰式样要比男子多得多,有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白褶裙,也有穿超短衣裙, 还有穿大襟右袄上衣下着宽脚裤的,或穿无领上衣和绣有宽大花边的衣裤⋯⋯式样多达几十种。她们还喜欢把银饰钉在衣服上,称“银衣”。什么包头银片、银羽、银雀、银铃、银梳、银花、银绳、银扇、银泡、银瓜子、银项圈、银戒指、银手钏⋯⋯千姿百态的银饰,往往多达 20 多种,令人眼花缭乱。

苗家女在跳月、出嫁、过节中必着盛装,这种盛装就是佩戴着不下 20 种的各式各样的银饰,使头上、颈上、耳上、手腕上、手指上、脚上、胸前、腰间全身尽是银饰。把银饰钉在衣服上,这闪耀着银片、银绳、银铃等等的银饰,就成为一身银光闪闪的“银衣”。有时,全身所穿戴的银饰,竟重达10 公斤左右!穿着缀满银饰的银衣走动,叮咚作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盛装的苗女走到哪里,哪里就光彩夺人,有声有色。

苗家银饰一般由本民族的银匠按世代相传的纹样精心制作而成,是苗族民间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它集中了苗族民间艺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美感。

假如说苗家银饰是十足的华丽,那么苗家的“家织布”却纯朴耐看。苗家女从姑娘到媳妇均善织布。她们喜欢用自己手织的“家织布”缝制节日和婚事的盛装。这种苗族的家织布,蓝紫乌亮、结实耐用,是用蓝靛染料反复染漂、捶、蒸、蜡染而成。因此多为古朴的蓝花布或蜡染精品。也有在家织布上挑花、刺绣、打花边、上花带,点缀上五彩缤纷的民族花纹,使家织布成为一片片美的耕耘地。

苗族的服饰是苗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苗族的服饰文化记灵着苗族历史的足迹,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分析。

就从黔地茵女头饰说起吧。苗家女的头饰花样特别多,而在众多的头饰中,有两种头饰尤其引人瞩目,那就是银雀头饰和牛角梳头饰。

苗女的银雀头饰,有作锦雉、山雀形状的,约 30 厘米长。这种鸟形头饰, 多用银器精制,通称银雀。苗女盛装打扮时,头上往往要佩戴三四只银雀。在黔西北,苗女有在银雀上插羽毛的头饰。这种插羽毛的头饰,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汉代傅毅的《舞赋》里,就有用“霄如燕尾”来描述这种插羽

毛头饰的诗句。现今苗族仍保留下来的这种古老头饰,也可归入鸟形头饰的一种。

牛角梳头饰,是一种状如牛角的大梳,这种牛角式梳子有银器、木器和竹器三种,往往是戴在高翘的挽发上。在毕节地区除苗女戴木器牛角梳外, 男人也戴着这种木器牛角梳。其实在古代,苗族男女都有头饰,远不止毕节地区一处,其他地区的苗族男人也有过戴头饰的习俗。镇宁、紫云、安顺的苗女,却戴竹器牛角梳头饰。更普遍的是银角头饰,这银角的形状有如苗家剪纸的“牛角花”纹样,这在苗女头饰中最常见。也有在头上横顶一支近 1 米长的两头翘起的木角,再用许多青丝线和白丝线盘结成别致的花纹,这是抽象化了的牛角梳,往往成为苗女的民族标志。

在家织布缝制成的苗家衣装上,常常用刺绣、挑花或蜡染加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像头饰一样,苗女的衣装也以鸟和牛角的纹样居多。

苗家女衣装上的鸟纹样,有小雀儿、锦雉、雄鸡、大雁、鸭、鹅等等。有的苗女照锦雉的样子穿戴打扮,正如一支山歌所唱的:“学那锦雉样,穿短裙好看。”这一支歌中苗族穿的短裙,叫超短裙,露出修长的双腿很像美丽的锦雉。有的苗女爱穿一种叫“百鸟衣”的服装,这种“百鸟衣”,上衣通身绣花,图案多为蝶、鸟、龙、凤等纹样,造型生动,古朴。下着的裙由前后两片组成,两片各用 8~12 条绣花带组成,每条绣花带图案各具特色, 花带下端皆缀着白色的羽毛,“百鸟衣”由此得名。也有在百招裙上饰以鸡毛裙带的,也称“百鸟衣”。

苗家衣装上的牛角纹样,往往被描绘在龙头上——苗女刺绣、挑花、蜡染中的龙的形态,和汉族的龙有很大的不同,苗家的龙往往长着两个大牛角, 龙鼻也被刻划得酷似牛鼻。在苗族人眼里,龙和牛合为一体:有管雨水的雾龙、水龙和管农田山林的地龙、山龙,视若农业神。苗家衣装上绣、染的龙, 总是那么可亲可爱而没有汉族想象里的龙那么张牙舞爪,一派天命皇权的淫威。

有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从头饰到全身穿戴的衣裙服饰喜用鸟和牛角纹样,跟苗族原始初民的以鸟、牛为图腾,祖鸟、崇牛的原始信仰有关。

不过,鸟和牛的纹样虽在苗族中很普遍,但就整个苗族服饰纹佯上看, 却远不仅此两种纹样。一些反映苗族原始信仰的图案,如苗族古歌所咏唱的蝴蝶妈妈的故事,是苗家女从六七岁开始跟母亲、姐姐学绣花时就开始学绣的图案。有些图案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如“瓜瓞锦锦”、“双狮滚球”、“鱼水相邻”等等。但在艺术夸张上,仍保留着更多的粗犷稚拙。挑花和刺绣结合,却是苗女的一大创造,名为挑绣。有一种叫鱼刺挑绣的纹样,即以鱼刺为纹样,或以大车轮压出的印痕为纹样,显得特别新奇、古朴、稚拙而别具一格。

无论是挑花、刺绣、挑绣,计法的厚实庄重,雍容华丽,平滑光亮,清新鲜明,朴实大方,坚固耐用等等特色,都是苗家女服饰艺术效果十分突出的集中表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的王朝文主任,是来自黔地苗族的国家领导干部,他十分重视苗族的服饰文化,曾经深有体会地指出:“苗族服饰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纷繁的苗族服饰,凝聚着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反映着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记录着苗族历史的足迹。它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是苗族文化的

一部绚丽多彩的《史记》。”

贵州南桌民间传说世代相传:苗族原初住在黄河中下游,后来才迁徙南下。离开黄河流城时为了记住故乡,便把故乡的虫、鸟、花、草、树⋯⋯全部绣到衣装上,形成了在服装上绣满故乡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的图案这种独特的苗家服饰。有一首苗族古歌是这样唱的:

⋯⋯在万国九洲的中间是罗浪周底, 我们的先人就住在那里。

在万国九洲的范围之内,甘

当底益捧和多那益慕是苗族根基地。这些地方到底在哪里?

都在直密立底大平原。 老五、老梨都是好地方, 红稗小米不曾缺少,

高粱稻谷样样都齐全, 还有黄豆赛过鸡蛋。

以后启野要至老从才色米井底走过来, 占据了先人居住的地方。

格也爷老、格蚩爷老、甘骚卯碧都很悲伤。他们可惜这块大平原,

因为这是个好地方。

他们只有把这些景致做成长衫, 把这衣衫拿给年轻的妇女穿。

她们笼笼统统地穿起来给老人看, 穿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衣衫上的花纹就是罗浪周底,</PGN0095.TXT/PGN> 围裙上的线条就是奔流的江河。

他们又想起曾经住过的楼房, 他们又把景致做成披肩,

把这些披肩拿给年轻男子穿,

他们一左一右的披起来给老人看, 披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他们看看那些开垦出来的田地。 他们只有把那些景致绣在围裙上, 他们把这些裙拿给妇女穿,

他们团团转地围起来给老人看, 围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让人们看到那些开垦出来的田地。让人们看到那些修盖起来的楼房, 他们把这些当做永远的纪念,

说明苗族曾经有过这样的历程。

⋯⋯

这古老的苗歌唱出了苗族服饰的文化内容。古歌里提到的“格蚩爷老”,

苗家的银衣、家织布和服饰文化 - 图1苗家的银衣、家织布和服饰文化 - 图2在苗语里,“格”是尊称,“爷老”为长老、酋长之意,连起来就叫“尊敬的长老蚩尤”。研究苗族古歌的学者认为,格蚩爷老指的正是上古神话中与黄帝战于涿鹿的九黎(后为三苗)量尤,至今苗族也称之为尤公。涿鹿之战使九黎自黄河迁徙到“左洞庭,右彭蠡”之地,建立“三苗国”。后来,三苗又与尧舜禹等部落发生长期的战争,又向南、向西南迁徙进入湘西、黔、滇、桂、蜀⋯⋯苗族在大迁徙中出于对故乡的留恋,于是在衣装上绣下了家乡的河山乌兽鱼虫花草树木的图案,以示不忘祖先发源地,表达了对远祖的怀念之情。“罗浪周底”、“直密立底”⋯⋯都是苗族祖先住过的黄河中下游的地名。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研究苗族服饰的专家杨 国先生认为: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苗族外部形象的标志”、“苗族寻宗认祖的护照”、“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媒介”、“苗族的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传达”、“苗族情节丰富的风俗画”、“苗族的一支人鬼神与自然的恋歌”、“苗俗的巫教礼仪”⋯⋯杨 国先生让我们从苗族服饰中识别了一种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

现今,苗家服饰,无论是苗家女的百褶裙或超短裙,还是宽腿裤或紧身裤,在本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民族服装也日渐成为时髦的服装而被引进大都市,进入世界最新潮的时装之列。当黔地的苗家山寨的人民代表到省会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到北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际,这些苗族人民代表在省城和首都看到城里人一天天在变的新潮时装时, 她们笑着说:“城里现在盛行的牛仔裤和超短裙,其实在我们苗寨老早就是习以为常的衣着!”一些时装设计师也深受苗寨衣装的启发。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为苗族服饰所倾倒,无论是百褶裙的庄重典雅,或是紧身裤和超短裙的潇洒活泼,都赶上了当今世界服装的新潮流而充满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