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假壳——奇特的布依族婚姻习俗

在布依族村寨,青年男女经过“浪哨”,爱情臻子成熟时,他们常常要互赠爱情信物,尽管有时只是小伙子给姑娘一条毛巾,姑娘送给心上人一双白毛底青布鞋,但这是互许终身的见证。如果彼此都把自己只穿过一次、下过一次水的衣服送给对方,这叫“丢聘”,更成了双方决心缔结婚姻,决不反悔的凭证。这时,他们在征得父母同意以后,便由男方央求媒人去女家提亲。

令人惊讶的是,石头寨的小伍以及和他一样去“浪哨”的姑娘、小伙子, 都是早就结过婚的!

原来,按照扁担山区布依人的传统习俗,儿女尚背在背带上,父母便忙着为之物色婚配对象了。按照异族不通婚、同姓同宗不通婚等通婚规矩,他们央求媒人为之访求合适的人家。其中,除了讲究门当户对之外,还得“合八字”,即男女双方的八字、生肖、命相不会相冲相克的人家,才请媒人上门去提亲,倘若双方都同意了,媒人便安排双方家长利用赶场、节庆活动或走亲串友时相亲,看看未来的儿媳妇。如果相亲满意,他们便订亲了。

在扁担山区,这种被称为“背带亲”的订婚仪式,还颇为庄重:男家父母要带上香烛、鞭炮、公鸡、猪肉、红糖、酒等礼物,亲自来到女方家里。当女家摆设香案,焚香叩拜,祭告祖先之后,便当众宣布女儿许配给某某人家了,并把男家送来的红糖,作为小姑娘的喜糖分送给村邻。这天,女方依例要摆席酒宴招待男家宾客和亲友,以庆贺缔结为儿女亲家。

几年后,他们举行婚礼了。那些年仅五六岁的小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母亲背着,在两个十几岁的小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家入门。于是,一对小人儿,在媒人的摆弄下拜了堂。但是,一俟吃过新婚酒宴,他们又把小新娘背回娘家去了。

“这种结婚,真像做游戏一般。”一位当年为儿子办过这种结婚仪式的老人说,“有趣的是,当着新娘入门时,我们做公公、婆婆的,竟被媒人连劝带推地推出了家门,说是只有暂时回避一下,方免相冲相克,儿子、媳妇日后才能理好家。”

举行婚礼之后,除非在农忙季节,偶尔由新郎的母亲或姐妹去把姑娘接回来,帮忙干几天农活外,姑娘一直都住在娘家的。这种婚后“不落夫家” 的生活,直到姑娘(一般在 20~30 岁)被戴上假壳为止。

据研究,布依族这种“不落夫家”习俗的原因,主要是男女双方年龄都太小,自然不能成亲的。后来,双方都长大成人了,可是,由于他们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的,双方缺乏了解和感情,尚需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培养感情。有的是因为娘家缺乏劳动力,姑娘想为父母多干活,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则是想为自己及夫家多做些蜡染,多准备一些衣着,以免到夫家之后忙于农活和家务而无暇顾及。再有一条原因是:姑娘舍不得结束“浪哨”那样的自由自在的少女生活。

戴假壳是扁担山区布依人特有的婚俗。假壳,当地人叫“更考”,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再用蜡染布绕裹而成的头饰,其形状近似长长的簸箕。姑娘一旦戴上它,就得住到夫家去了。

不论属于前述的哪种“不落夫家”的原因,反正没有那一位姑娘是愿意戴假壳的。因此,在每年农历八月至第二年四月(一般多在农历八九月间)

的戴假壳的季节里,村村寨寨不时可看到为了给姑娘戴假壳而进行的一场场“偷袭”行动。

男家请巫师择定吉日之后,由婆母及三两位嫂嫂组成的“偷袭”小组出发了。她们提上作为礼品的大公鸡、瓶酒、夹着假壳,悄悄溜进姑娘家里来了。她们躲在隐蔽处,乘姑娘不备之时,一人突然从背后将姑娘抱住,别的人则立即上前强行拿下她的头帕,解开她的发辫,并把假壳硬给她戴了上去。这时,被戴上假壳的姑娘,往往会进行挣扎反抗和哭闹一番。据说,倘若不履行戴假壳这一传统习俗,男方便强迫姑娘同房定居,这是为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还有,在戴假壳时,如果姑娘不挣扎反抗,也不合当地习俗,她将会被村人所耻笑,并说她将来养鸡不兴旺。因此,戴假壳的行动常常因为姑娘的扔鸡、砸酒,闭门大骂、哭闹等等,常常归于失败。不过,若是多次戴假壳都不成功,眼看着女儿年岁太大了,这时当娘的也焦急了,她和姑娘的婶婶、嫂嫂,也会助男家一臂之力,以使女儿及早“坐家”,生儿育女。

本地的传统婚姻习俗“背带亲”,常常给青年男女带来麻烦和痛苦。许多村寨都发生过因不满“背带亲”而悔婚、抗婚和逃婚的,甚而还有因此引起村寨械斗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宣传和贯彻新的婚姻法,青年男女不再囿于儿时的那种儿戏般的婚约,大都实行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了。

不过,戴假壳这一古老婚俗依然在保留下来了,这也是有其原因的:在扁担山区,假壳已成了已婚妇女的标志,这样,在节日活动和赶场时,小伙子就不再追求戴了假壳的女子。这对保护婚姻关系、家庭和睦,乃至维护村寨安定团结,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