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枢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和反射弧

早在 17 世纪,人们就注意到机体对环境中的一些刺激可作出有规律性的反应,如用棉絮轻触角膜引起眨眼,手指触及火焰立即缩回,食物刺激口、舌粘膜唾液分泌增多等。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首创反射概念,用以说明刺激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20 世纪上叶, 巴甫洛夫(и.л.лaвлов,1849~1936)发展了反射概念,提出了完整的反射理论,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图 9-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 2 个或 2 个以上神经元串连而成的神经通路。依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所处的地位,可将其分为传入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即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即运动神经元)3 类,其中以中间神经元的数目最大,如在大脑皮层就达 140 亿左右。最简单的反射如膝反射,只要传入

和传出 2 个神经元即可完成,而绝大多数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多个神经元才能实现。

反射弧中的反射中枢部分,在反射活动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反射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其中枢范围较窄,如角膜反射中枢只局限在脑桥;而许多复杂的反射活动其中枢范围较广,往往分布于中枢神经从大脑到脊髓的各个部位,而其中必然有一个部位是其基本中枢的所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数目众多,联系复杂。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可与多个神经元建立辐散式神经联系,以利信息的扩散; 多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同一个神经元发生聚合式神经联系,有助于信息的总和;2 个或 2 个以上的神经元可通过侧支连接成环状回路,这是后放和反馈的结构基础(图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