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话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阿波洛多罗斯Ⅲ)。相传,他性情孤僻,为规避塞浦路斯妓女而一人独 居。他善于雕刻, 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女性的美 女像,久久依伴,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恋之情。他祈请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就 使这座美女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他们生女帕福斯。她成了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名祖,该地是崇拜阿佛罗狄忒的中心。这一神话与对阿佛罗狄忒的崇拜相 关联,皮格马利翁就是掌管阿佛罗狄忒祀奉事宜的祭司。

在近代艺术中,著名画家蓬托莫、范洛、布歇、毕加索等都曾以此神话为画题。著名文学家卢梭、施莱格尔、莫里斯、肖伯纳、格雷夫斯、巴拉丁斯等都曾以此神话,或以此神话的寓意,创作自己的作品。肖伯纳仿照这一希腊神话故事创作了名为《皮格马利翁》的剧本。肖伯纳笔下的皮格马利翁是个名叫亨利·希金斯的语言学教 授,他把一个操伦敦土话的卖花女培养成谈吐文雅的上流妇女,最后也爱上了她。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亦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他们主张向教师提供虚构的信息以表明哪些学生具有比现在还要大的潜力,哪些学生可能是“晚熟者”,哪些学生将表现出相当大的进步,并通过这些信息创造出新的现实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提供给实验组学生的深切期望和设想的区别对待,结果造成了他们的智力比比较组学 生显著地得到较大的增进。教师,即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收到了戏剧性的效果,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早已为人所知的科学术语。然而,对 哈佛大

学教授罗森塔尔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所做的实验研究以及背 景材料,我国尚缺乏系统的介绍。本着学术探赜的精神,并且为了让更多的教育界同行了解他们的著名研究,我们迻译了《课堂中的 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

这是一本研究教师期望的学术专著。作者首先概括了在医学和 工业情景中关于人际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已有的研究,然后详细论 述了他们通过参与性观察所获得的结果,并且力图以比较精确的数 据证实一个论断:教师期望是一种人际自我实现的预言。该书发表后,人们对这一开创性的课题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并且作了深入的 研究,使得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于是,“教师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自我实现预言”成为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中的术语和范畴。

这也是一本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读物。作者把“人际自我实现预言”这个社会学术语,从医学、工业等情景中移植于教育情景,并以自己获得的实验结果用定量的方式论证这个术语移植的合理性,同时还证明了这种效应在教育领域中具有普遍适应性,这为我们提供了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术语移植研究。作者描述了在一所普通 的黑人儿童学校里进行的追踪实验研究,介绍了从实验设计到结果处理的全过程,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见案例研究的一斑。

鉴于本书发表后引起褒贬不一的种种反响,我们挑选了托马斯·L·古德的论文《教师期望研究 20 年:研究结果与未来方向》,放在本书之后,旨在

充实和拓展原著所涵盖的内容,并且为读者提供有关这个课题研究的历史动态。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在导师瞿葆奎教授的推荐和组织下进行的;吴棠教授精心校阅了译稿;施良方副教授提供了原文材料;胡寅生 编审等也给予了帮助和指导。我们在此对他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崔允漷承担了前言、第一至第四章、第十至第十二章的翻译,唐 晓杰承担了第五至第九章和古德的论文的翻译。我们对于有关的理 论研究还不够深入,译文如有错误,敬希读者指正。

译者1992 年春于华东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