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法] 普鲁斯特

马塞乐·普鲁斯特于 1870 年 7 月 10 日出生在巴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一名医学院教授。他从小养尊处优,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出入于所谓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成为沙龙的宠儿,“在少女们身旁“过着安闲的日子。上流社会的生活丰富了普鲁斯特的阅历,他在二十岁左右就产生终生从事文学创作意愿。大约从三十五岁起,到五十一岁去世, 普鲁斯特由于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开始过一种自我禁闭的生活。在这十五年当中,普鲁斯特生活在回忆中,回忆他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经历。他早已知道自己的痼疾难愈,对生活的前程已经不抱希望。他唯一的希望在于利用他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写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学作品,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包括《在斯万家那边》、

《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儿》、《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

《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等七卷。其中《在少女们的身旁》曾荣获 1919 年度龚古尔奖。《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作者对于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昔两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回忆方式,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曾鲁斯特明显地受到了十九世纪末风靡一时的柏格森哲学的影响。

普鲁斯特认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忆中的生活,或者说,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方形成真实的生活,”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追忆似水年华》整部小说就是建筑在回忆是人生的著华这一概念之上

的。以回忆和时间为主线,普鲁斯特能过自己的感觉表现客观世界,刻意突出内部世界,增加小说的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追忆似水年华》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追忆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中心情节,并且“我”与“非我”的界限并非绝对不可逾越。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

就其反映的生活内容而言,《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而就其在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这部小说无疑也预示着法国文学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小说的先驱。

《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1955)是德国二十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出身于德国北部吕贝克的一个大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慕尼黑一家保险公司当过见习生。早年对创作发生兴趣,参加了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发表一些短篇小说之后,在意大利开始写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这就是他的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 1924 年,他的另一部长篇名著《魔山》问世。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这时他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忧郁悲观的情绪在作品中时有流露。 1933 年以后,他开始通过作品谴责法西斯主义,希特勒上台后, 被迫离开祖国,流亡瑞士,1938 年定居在美国。在流亡期间,托马斯·曼继续有名作问世,主要有《绿蒂在魏玛》、《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浮士德博士》、《骗子弗立克司·克鲁尔的自白》。最后一部小说没有完成,作者就去世了。《布登勃洛克一家》发表于 1901 年,是托马斯·曼早期作品。小说的副标题已经点出了它的主要内容:“一个家庭的没落”。小说通过德国北部商业城市吕贝克的名望望族——布登勃洛克一家在经济、社会地位和道德等方面的衰落和瓦解,深切地揭示了德国市民社会灭亡的必然趋势。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四十年间,布登勃洛克家族经历了四代,由开始的繁荣走向了没落,正好反映了德国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过程。布登勃洛克剧烈的内心活动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起初还只是一面犹豫动摇,一面故作镇静, 支撑着家族没落的残局;可是等到平日潜伏着的各种矛盾总爆发的时候,这个信奉“商业道德”、维护家族荣誉的最后的台柱便面临精神崩溃的危机, 对江河日下的局面一筹莫展。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从信心十足到幻想破灭,深切地表现了布登勃洛克家族代表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

这部关于资产阶级家庭衰亡的“史诗”,并末用许多篇幅去描写商界的斗争,作者能透过家庭生活的描写,揭露出整个社会的没落和腐朽。高特霍尔德·布登勃洛克要求平分房产,三个女儿相互嫉妒、安冬妮婚事计划的失算,浪荡子克里斯蒂安的挥霍,汉诺对家业的厌恶,以及蒂布修斯取走克拉拉名下的遗产,女佣人强夺参议夫人的遗物⋯⋯,这种种丑恶的没落迹象正是倾轧投机的商业风气和腐化堕落的社会道德在布登勃洛克家庭内部的反映。

《布登勃洛克一家》以现实主义的深微精细的笔调,层层叠叠地展开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托马斯·曼笔下的人物性格同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在小说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