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写于 1889—1899 年间,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的总结。小说写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随后遗弃了她,使她备受凌辱、沦落为娼,最后她被诬告犯杀人罪而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与她重心见

面,受到良心谴责为她奔走申冤,上诉失败后又陪她去流放。他的行动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又爱他。但她为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终于同另一个流放犯结婚。小说通过这些情节,反映了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集中反映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 等托尔斯泰主义准则。

小说暴露了法庭、监狱和政权机关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展开了对俄国贵族官僚社会的最尖锐的批判:在堂皇的法庭上,一群执法者各怀心事,随随便便就将玛丝洛娃判刑。随着情节发展,作者又进一步鞭挞了高官显宦:国务大臣是吸血鬼,枢密官是蹂躏波兰人的罪魁,要塞司令双手沾满农民的鲜血,副省长常以鞭打犯人为乐。托尔斯泰愤怒地指出: 人吃人并不是从原始森林里开始的,而是在各部会,各衙门里开始的。他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法庭的实质:“法院无非是一种行政工具,用来维护对我们阶级有利的现行制度罢了。”小说又以无比惨烈的事实撕下了教会的“慈善” 面纱,而且《复活》比托尔斯泰过去的任何作品都更为深刻地指明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占有制。农村满目荒凉,民不聊生,主要的原因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却给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因此,托尔斯泰悲愤地呼吁:土地不能成为任何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 凡是土地给予人类的种种好处,所有的人都有同等的享受权利。

小说集中地描绘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受害者玛丝洛娃的形象。

作者借用这两个人物,表达了他的人性论、“不以恶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爱的宗教”等宗教道德思想。在小说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通过“忏悔”和“宽恕”,走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使“人性”由丧失到复归。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和他的“忏悔”对俄国文学中贵族形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