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法〕雨果

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全书共五部,开写作于 1845

年,发表于 1862 年。小说描写拿破仑时代的一个穷苦农民冉阿让因姐姐家中七个孩子嗷嗷待哺,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屡次越狱均被抓回。十九年后出狱,受到一个主教感化,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弃邪归正”的道德家。八年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当上了海滨城市蒙的市长。几经周拆后,他救了女孩阿塞特。珂塞特长大成人,和青年马利于斯相爱,1830 年 7 月巴黎人民起义,反抗暴政。马利于斯参加战斗,受了重伤,被冉阿让搭救脱险。马利于斯伤愈后和珂赛特举行婚礼。冉阿让借故离去。次日将自己的历史向马利于斯和盘托出,后来马利于斯得知冉阿让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决心接他到家中同住,但冉阿让已到弥留之际随即离开人世。

雨果从青年时代起就有意写这样一部小说,前后构思达四十年之久。《悲惨世界》被作者称为“一部宗教作品”,它的主题是人类同邪恶所作的不懈斗争。雨果在暮年写完这部著作,重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思想感情,他迫求正义的努力至今仍使读者感动。雨果认为,上帝想创造一个与他本人不同的世界,因而使世界留下了不少缺陷。但是,人类本性纯洁善良,缺陷可以弥补, 环境可以改善,人类将一同走向幸福。《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就是经过苦难的历程,走向和谐完善的人类的代表。

《悲惨世界》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阶层的不幸,集中表达了雨果在过去许多作品里已经提出的“仁慈”、“博爱”可以杜绝邪恶、改革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冉阿让因饥饿而犯罪,资产阶级法律对他的不公平的惩罚, 使他变得凶狠粗暴,敌视社会;可是当主教用道德感化他后,他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沙威是统治阶级的忠实鹰犬,一心想把冉阿让投入牢狱,后来也为冉阿让的“宽大”、“仁慈”所感动,“天良” 发现,投河自杀。雨果认为“仁慈”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是提高个人道德、化罪恶为善良和医治社会灾难的根本途径,而资产阶级的严刑峻峻法, 非但不能杜绝邪恶,反而使“人性”愈益败坏。

《悲惨世界》这一巨著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和共和党人的革命斗争,通过冉阿让的一生的悲惨遭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小说语言高昂,激越,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具有史诗般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用人道主义观点揭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罪恶方面,《悲惨世界》无疑是最好的作品之一,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