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杜施先生》〔波兰〕密茨凯维奇

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1855)是波兰诗人。他生于立陶宛诺伏格克特克附近的查阿西村,父亲是当地的律师。诗人的童年是在异族统治下度过的。1815 年,中学毕业后,密茨凯维奇进入当时立陶宛的文化中心维尔诺大学,并开始文学活动。1820 年,他写出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青春颂》, 在青年中广为流传。1823 年,诗人由于参加秘密团体的革命活动被沙皇逮捕入狱,并于次年流放俄国内地,开始了长达三十一年的流亡生活。在此斯间, 诗人一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诗剧《先人祭》、诗集《十四行集》、著名的民族史诗《塔杜施先生》等不朽杰作;一方面积极参加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 1855 年病死于君士坦丁堡。诗人遗

体直到 1890 年才运回祖国。

《塔杜施先生》于 1834 年 6 月下旬出版问世。又名《立陶宛的最后一次袭击》,副题为《1811 年—1812 年贵族史》。这是一部长达近万行的作品, 以 1811 年和 1812 年波兰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具体场景是沙俄强占下的立陶宛的一个乡村。索伯利查家族和赫列什科家族在父辈上发生过流血冲突,如今又为一座古堡的所有权屡起争端,在一次袭击中,赫列什家族占领了古堡, 但随即被一队俄国军队解除了武装。面对共同的敌人,两个家族尽弃前嫌, 发起暴动。在同仇敌忾的生死搏斗中,两个家族消除了仇恨,一致对外。长诗以两个家族的子辈塔杜施和佐霞的订婚典礼做结,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局面的到来。

作为一部波兰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民族史诗,《塔杜施先生》在波兰立陶宛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背景上,反映出古老的封建社会正在瓦解,旧的一代正在消失,新的一代正在成长,新的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壮大的历史图卷。史诗着力塑造了爱国志士罗巴克神甫(雅采克)的高大形象,他勇敢机智、沉着顽强、明晓大义、忍辱负重,是波兰民族的英雄人物。作品中的塔杜施、马介、法官等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通过对这一英雄群体的刻画,通过他们的英勇行为,史诗高奏出爱国主义的主弦律,传达出全民抗敌,复兴祖国的时代精神。史诗是一部高昂的爱国颂歌,也是一幅笔墨酣畅的风俗画卷。诗人把祖国的山川平原和自然风光描绘得生动具体,色彩缤纷,富于生活情趣,使读者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自然之中。波兰中、小贵族的日常生活、狩猪、饮宴、友谊和争吵也描写得自然逼真,传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情赞美。

《塔杜施先生》是密茨凯维奇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里程碑。这部史诗对波兰的革命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