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法〕萨特

让一保尔·萨特,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和戏剧家,同时也是哲学家和社

会活动家。他出生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曾在高等师范学校学哲学,成绩优异,1929 年毕业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在里昂、巴黎等地任都。1933 年他到德国的法兰西学院继续攻读哲学,深受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他的第一部著作《想象》中已经提出了存在主义的观点。1938 年,他出版小说《厌恶》对存在主义哲学作了较为通俗的阐述,这部小说使萨特崭露头角。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特应召入伍, 1940 年被俘,次年遣反。战后他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萨特的代表作还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文艺评论《什么是文学》,长篇小说《到自由之路》、短篇小说《墙》以及剧本《青蝇》、

《禁闭》等。1964 年萨特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

《厌恶》是萨特的成名作。这本日记体小说描写与社会生活隔绝的主人公罗康丹有一天突然感到他周围存在的一切都令人恶心,自己的存在也是多余的,毫无意义可言,显示了主人公罗康丹对荒诞世界深深的厌恶感、不可知感、恐惧感和迷惘感,对生活的陌生感以及孤独感。小说里写道,有一天, 他在公园里坐在一张椅子上。一棵栗树的树根露出地面,他顿时有所省悟: 如果没有“树根”一词,哪里会有“树根”这一概念。词语的消失会使世界面目全非。在作者看来,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就象词语一样,一旦被否定, 人们就会对世界失去控制,从而产生忧虑。罗康丹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 随时随地都产生着对客观事物的怀疑与恐惧,他性情软弱、毫无毅力、行动被动,不能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建立新的生活,只好象普鲁斯特那样去从事文学创作,以此逃避现实。

小说以“否定”和“荒诞”为基调,根本上反对肯定论和价值论的古典哲学,是表述荒诞世界、虚无人生的集大成者。罗康丹和生活失去了目标, 迷失了方向,失掉了意义,他觉得自己不过是象一件东西一个客体那样地存在着,在很大程度上攻击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论丧和人的心灵危机和生存危机。

《厌恶》是一本哲学日记,实际上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图解。在这本小说中,萨特否定了世界,否定了人生,也否定了整个人类。根据存在主义哲学,自我必须接触客观存在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厌恶》的主题正是“厌恶”就是“我”“厌恶”就是“我的存在方式”,表达了作者否定一切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