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法] 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享有很高声誉的一位法国作家,他生于法国南部的尼姆城,因家庭破落,十五岁就出外谋生,十七岁时前往巴黎。早期曾发表半自传性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获得文艺界的好评。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召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下了《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著名的短篇小说,以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国内外享有很大声誉。1870 年以后都德和左拉,龚古尔兄弟交往密切,理论上受自然主义影响但在创作上仍是现实主义。他一生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还有一些剧本和诗作,他的艺术特点是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社会政治事件。

《最后一课》是都德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短篇小说。它把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割让区人民的反抗和爱国精神浓缩到一堂课上,浓缩到小学生弗朗茨听法语教师上最后一次课上,其构思之经济巧妙让人折服。作者用“最后

一课”这一具有充分悲剧性的典型情节来表现爱国主义的重大主题,通过一个无知顽童的眼光、口气、语言来表现普法战争后的阿尔萨斯人民失去祖国的无限沉痛的感情,从而使小说不仅具有撼人的艺术力量,又使人读来觉得十分亲切。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小弗兰茨这个逗人喜爱而又调皮活泼的小学生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小弗兰茨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即使在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课堂里弥漫着严肃气氛的时刻, 他也抵挡不住飞进课堂的金甲虫和在学校屋顶上一群鸽子的诱惑,然而小弗朗茨在倾听鸽子咕咕鸣叫时,却在心里自问:“那些人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从小弗朗茨强烈的爱憎感情提炼出来的短短一句话,使小弗朗茨活泼之中所包含的亡国痛切跃然纸上。

贯穿小说始终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也是十分感人的。这天在“最后一课” 上,他表现了对法兰祖国的忠诚,“脸色惨白”,失去祖国的悲哀让他语不成声,他转身拿起一支粉笔,用尽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写成两个大词:“法兰西万岁!”这样,作者在高昂、悲壮的气氛中结束了小说,让这个从爱国者心底深处发出的呼喊永远震响人间。

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中,作者以纯真少年的目光来看周围的存在, 主人公的话语在读者读来不知不觉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叙述,细致而又十分富于精彩的描写又在无形中转化成抒情的独白;语言上突出运用对比、夸张各种修辞手段加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