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意〕卜伽丘
卜伽丘于 1313 的出生于巴黎,是一个私生子,父亲是佛罗伦萨一个从事金融业的商人,母亲是法国人,生下他后不久就死去。父亲把孩子带回佛罗伦萨,卜伽丘在严父和后母的家庭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卜伽丘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里面长大,这和他日后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新兴市民阶层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关系。卜伽丘第一个比较成熟作品是长篇小说《菲洛哥罗》(1336) 这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具有相当规模的小说。他的早期创作大多取材于古代传说,但开辟了意大利散文和小说创作的道路,也为他日后创作《十日谈》做出了准备。1348 年,意大利爆发可怕的鼠疫,蔓延到佛罗伦萨,大半居民死于这场灾难,就在这时,卜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
《十日谈》包括 100 篇故事,其来源非常广泛,分别取材于法国中世纪的寓言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宫廷里的传闻,以至街头巷尾闲谈,和当时发生在佛罗伦斯等地的真人真事。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人间百态、形形色
色的人物,都进入了作者的创作视野:一百个故事塑造了国王、贵族、后妃、闺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不同身份、各自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从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在作品中反映了这样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更为可贵的是卜伽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总是关心人的命运——人们怎样摆脱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而掌握自己的命运。《十日谈》旗帜鲜明地揭露披着神圣外衣的天主教神父的虚伪面目和丑恶勾当,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供“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要求现实生活中幸福,不要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幻想中的天国的“幸福”,迸发出绚烂的人文主义光辉。不容怀疑地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在文艺领域内遭受到严重的挑战,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以《十日谈》嘹亮的号角声揭开了序幕的。
《十日谈》一问世就受到普遍的欢迎,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英国乔叟的名著《埃特伯雷故事集》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直接受到《十日谈》的启发。莎士比亚、莫里哀、莱辛、济慈等人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作品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