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德〕雷马克

埃里希·保尔·雷马克(1898—1970)是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迷惘的一代”文学重要小说家。他出生在奥斯纳布吕克,父亲是一名书籍装订工,全家信仰天主教。雷马克早年曾在教会学校读书,受到军国主义思想影响,1914 年参加世界大战,在西线战场同英、法联军作战达四年之久,其间, 他负过伤。战争的残酷使他改变了原来的思想观念,成为战争的否定者。战后,他曾从事教师、商人、报社记者编辑等职业,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29 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1932 年,他移居瑞士。纳粹上台后。因他的作品宣传反战思想而被焚毁。1938 年他被剥夺德国公民权,并于次年流亡到美国,1947 年入美国籍。雷马克的作品擅长处理当代社会重大的现实题材,塑造一大搦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重要作品还有《归来》、《生存死亡的时代》、《黑色的方尖碑》等。

《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教师的沙文主义教育鼓动下,十九岁的青年保罗·博伊默尔和班上的同学一起经过短期训练,被送往西线作战。在艰难残酷的战争生活中,青年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战斗中与来自工厂农村的士兵有了接触,成了好友,知道了许多在学校里不知道的事情。到 1917 年秋,保罗所在的原有一百五十人的连队只剩下三十二人,人们开始对战争产生了怀疑。战斗中保罗身负重伤,痊愈又回到前线。这时有消息说要停战了。在战争行将结束的 1917 年 10 月的某一天,他中弹倒下。而这一天,部队向上报告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小说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常见的,并不惊天动地的情景的描

绘,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控拆了这次世界大战毁灭了年轻的一代人,表现出青年一代厌战、反战与迷惘的思想。作者在小说的题辞中写道:“本书既不是控诉书也不是忏悔书,而仅仅试图讲一讲被战争毁灭了的一代人,他们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即使是那些幸免于枪弹而活下来的人也是如此。小说主人公保罗的一系列经历,就是罪恶战争生动、鲜明的见证。雷马克以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如士兵肉搏、炮弹轰炸、毒气杀人等等,充分的反映出这一代青年人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毁灭,具有一种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西线无战事》,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使雷马克一成名。小说被译成二十九国文字,并与 1930 年被拍成电影,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德国雷恩的《战争》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