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日本〕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89—1972)出生于大阪一个开业医生家庭,曾求学于浪华的儒家易堂,职号谷堂,嗜好汉诗古画。川端自幼身世不幸,三岁丧母,只

好和祖父母回原籍,八岁时祖母之故。幼年时的孤苦生活,养成了他离群索居、落落寡欢的性情,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十六岁时,一直和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过世了,一个个亲人的接连去世对他的生死观、孤寂感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称自己这种孤寂、抑郁的心境为“孤儿的感情”。入中学后,他开始立志成为一名文学家,着手学习写作。高中毕业后, 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学系。1921 年他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大学毕业后,同横利光一等作家结成同人团体合办杂志《文艺同代》,创立了新感觉派文学流派。1931 年他曾一度接受新心理主义,援用二十世纪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尝试对心理现实的逼真描写。1926 年他发表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后,川端康成又写出了《雪国》、《千只鹤》、《山之音》、《湖》、《睡美人》、《古者》等中长篇小说名作。1948 年他出任日本笔会会长。1958 年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51 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勉章,1968 年,瑞典文学院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作品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以丰富的感受性、出色的叙述,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精华。”

《伊豆舞女》是作者根据自己一段亲自经历写就的。1918 年,作者十九岁时,初次去伊豆旅行,同一伙江湖艺人结伴同行,对其中一位十四岁的小舞女,抱以纯真美好的情意。1922 年夏,作者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汤岛的回忆》为寄托对小舞女的深切怀念,又在此基础上改写成《伊豆舞女》这一文学史上的抒情名篇。这是作者的代表作,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使他从此一举成名。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我”是个二十岁的大学预科生,清秋时节,孤零零一个人去伊豆半岛旅行,和一个贫穷低微的小舞女邂逅,萌发出一缕怜爱之情。小舞女也敞开她纯真的心扉,示以一种清纯而深切的爱。小学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旧时代女艺人的命运,寄予了作者自己的关注、同情和哀叹。

川端康成擅长写爱情生活,写纯洁的爱情。但是,他写的爱情,却很少有欢乐和甘美,更多是凄苦和辛酸。在《伊豆舞女》中,作者把“我”与小舞女之间所萌生的纯洁而朦胧的爱恋,以及不时流露出来的哀伤的感情、忧郁的心绪都写得真切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