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1802 年 2 月 26 日,维克多·雨果出生在法国的贝尚松,父亲曾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早在中学时期,雨果就已开始写作,他的早期作品《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保守主义。1824 年雨果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了保皇党观点,1827 年他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并写著名的序言,反对伪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1851 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用血腥手段建立起第二帝国,雨果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他虽身居异国,但仍继续用自己的笔对拿破仑三世的反动统治进行顽强的斗争,写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直到 1870 年第二帝国崩溃,雨果才回到巴黎。1885 年,雨果病逝,法兰西举国志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他的遗体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中。

雨果一生著述宏富,并且遍及各种体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1859

—1883)等,剧本《欧那厄》、《国王寻乐》等,其中《欧那尼》一剧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作。在 1830 年演出取得空前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对伪古典主义戏剧的胜利。

雨果是一个热烈向往自由的资产阶级作家,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和代表人物,为法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初版于 1831 年,在这部小说里, 雨果用他擅长诗歌和戏剧的文笔,把四百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并且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作为浪漫主义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作了鲜明的对照。作者让美丑善恶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 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小说中的敲钟人的伽西莫多丑得出奇,而且显得凶恶,但他心灵的美和善则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愈益突出; 副主教和外表何等让人肃然起敬,但心灵却异常邪恶毒辣;沙多倍尔是花花公子的典型,正人君子是不齿于他的,但单纯的少女却对他一见钟情;天真貌美而心地纯洁善良的街头艺人爱斯梅拉达用极其纯真的爱情去爱那个浪荡子,而且至死不渝,但他对于伽西莫多崇高的感情却偏偏视而不见。

《巴黎圣母院》通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戏剧性场面连缀起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图卷,洋溢着浓厚的诗意。这部小说富于戏剧性的情节,

活泼奔放的文思,丰富多彩的语言,纵横跌宕的运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积极浪漫主义第一部代表性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