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欧洲和北美的扩展 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英国由于具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但是这个进程不会局限于英国,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扩展了。

西欧的法国本是大陆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重新当权的贵族和教士推行反动政策,却无法使历史潮流逆转。法国的经济依旧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着。已经开始的工业革命继续进行。1830 年革命以后掌权的“七月王朝”,以路易·菲力浦为首,建立了金融贵族即工商业和银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统治。“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它同英国一样,工业革命开始于轻纺工业。1831 年加工的棉花为二千八百万公斤,1845 年增加到六千四百万公斤。在那以后的一、二年间, 动力织机达到一万台,纱锭一百七十万支。用氯漂白棉布的技术,织造复杂图样的织布机都是法国人的发明。法国缺乏煤铁资源,1815 年,它的煤产量比起 1789 年的产量没有显著的增加,1847 年才达到五百万吨,铁的产量近六十万吨。四十年代,法国也掀起了建筑铁路的热潮,但它的煤铁一部分需从英国进口。1846 年左右,产业工人受雇于大工业的刚达百万。他们拥挤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和工业区:亚尔萨斯、诺曼底和北部的纺织工业区,洛林和卢瓦尔河流域的冶金工业区,里昂周围的丝织工业中心。法国的工业多半还是小企业。在生产服装和奢侈品的巴黎,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主雇用十个人以上的工人。

同欧洲大陆各国相较,比利时的工业革命的进展是首屈一指的。在拿破仑和荷兰统治时期,它的工业都在高速度发展。1830 年即它争得独立的那一年,煤产量就达到六百万吨,多过法国。列日是比利时的冶金中心。比利时的机器销行荷兰、德意志和俄国。比利时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西欧商业货物的集散地。英国一个考察团在报告中说到比利时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按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的比例说,比利时的发展,超过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

德意志联邦政治上四分五裂,统治阶级推行反动政策,都严重地影响它的工业革命的开展。但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德意志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了。在莱茵河上兴起了科隆、爱北菲特、巴门等工业城市。在萨克森,纺织工业发展很快。普鲁士所辖的西里西亚,有大量工人从事亚麻布的生产。德意志象比利时一样,富有煤矿资源。鲁尔和萨尔地区的煤矿和铁矿,有利于这些地区工业的发展。1815 年以后,这些地区矿藏开始加速采掘。到 1846 年,仅普鲁士的煤产量就有三百二十万吨。在莱茵区,克虏伯等工厂兴建起来了。在工业技术方面,德意志的农业化学占有突出地位,对于煤的有价值的副产品的利用,也首先闯出了路子。

马拉收割机(1862 年)

在工业革命最早扩展所及的国家中,美国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1790 年,美国人仿照英国的式样建立了第一座纺纱厂,二十五年以后, 美国的纱锭合计有十三万支。1814 年,波士顿一个商人和一个机械工人合作建立了第一座织布厂,使用新的动力织机是经他们改进的。工厂在美国发展很快,十九世纪头几十年里从纺织工业发展到其他各种工业,遍及东北部各

州。1816 年,在匹兹堡建立了炼铁厂和轧铁厂,冶金工业兴起来了。1860 年,美国的铁产量近百万吨,匹兹堡成为著名的冶金中心。1820 年以后,采煤工业开始发展,1860 年的产量已经达到一千四百万吨以上。1850 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并且早已由入超国家变为出超国家。在工业革命同时,大量人口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进而向密西西比河以西迁移。虽然人口有很大的增长,加上外国移民的涌入,人口总数从 1800 年的五百余万增至

1850 年的二千三百多万,但是劳动力仍感不足。这就促使许多经济部门加紧技术改造,采用机器。十八世纪末,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一天为原棉脱籽的工作量相当于五十个人用手脱籽的工作量。轧棉机的发明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有利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而且使美国南部新兴植棉业兴旺起来。惠特尼在康涅狄格州创立了武器工厂,他在那里试制步枪的标准部件成功,为大量生产机器部件开创了先例,打下了基础。有人说,大量制造标准部件是近代工厂制度的开端。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发明了很多机器,如造纸机、缝纫机、制鞋机、轮转印刷机等等。1834 年,马克科尔米克发明收割机以后, 美国相继创制了许多农业机械。1851 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美国展出的农业机器模型,数量最多。发明机器和广泛使用机器以补劳力的不足,是美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点。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北大西洋世界组成一个经济体。那里,英国为首。1850 年以后,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都处在工业起飞的进程中,使英国日益敏锐地感到它们的竞争压力。至于德意志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工业革命进展很慢,其完成有待于统一之后。东欧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到十九世纪晚期才真正纳入工业革命的轨道。

交通运输的革新 工业革命的势头,不仅表现在向一国之外的工业领域扩展,而且同交通运输、农业互相促进。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西欧和北美的道路很差,往往不过是长年累月人们践踏出来的便道罢了。雨天泥泞,晴天尘积,到处是车沟、马迹,坎坷不平。载客的驿车一天行车百里,就算是不错的速度了。载运货物多靠马匹,运输能力很受限制。由于工业发展需要便宜而又便捷的交通,十八世纪晚期,英国除了大量开凿运河之外,又在改进陆路。私人集资修筑大道。沿途设栅征税,因此称为税道(turnpike)。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光滑。这种路因此取其最初设计人的姓,简称马路。至于运河,由来已久。从 1775 年到 1850 年,欧美修运河风行一时。在英国,河流和运河构成水网,1790 年左右,经由河道可以到达英格兰的各个地区。运河便利了运输,又带来了大量利润。例如英国牛津运河,在三十多年里每年为投资者提供百分之三十的利润。在美国, 1817 年开凿伊利运河,沟通了五大湖和哈得孙河。这条运河给纽约提供了一条通达五大湖的水道,便利了它同中西部的商业交往,促进了它的迅速兴起。伊利运河的成功,掀起了美国开凿运河的热潮。

《克莱蒙号》在航行中快帆船

在欧美修建运河的热潮中,汽船发明了。一种发明常常是许多人对同一问题独立钻研和试验的结果,汽船的出现也是这样。十八世纪末,有好几个

发明家试验用蒸汽动力推动船只航行,但是到 1807 年美国富尔敦试制的汽船才获得真正成功。他的《克莱蒙号》汽船,用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①破浪前进。这条船第一次试航,由纽约至阿尔巴尼,溯哈得孙河而上,三十二小时航行二百四十八公里。从它试航成功以后,汽船成了内河的便利交通工具, 许多城市之间都有定期航班汽船往来。《克莱蒙号》试航之后的十二年,美国轮船《萨凡那》横渡大西洋,航行二十九天,帆和蒸汽机并用。1838 年, 美国的《大西号》轮船,单用蒸汽机推动,横渡大西洋,只用了十五天。1840 年,一个苏格兰人在大西洋上开办定期轮船航班,运送旅客,来往于英国的利物浦和美国的波士顿之间。由于推进器的功效不高,耗煤量大,燃料往往占去舱位的一半,很不经济,因此轮船还不能排除海洋上的帆船。1850 年左右,螺旋桨代替了明轮,钢铁船壳开始代替木结构的船壳,水上交通才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大西号》轮船

陆路交通的决定性的变化,起于铁路的兴建。十七世纪,英国铺设木轨, 从矿场运送矿产到河边码头。十八世纪晚期,铁轨代替木轨。但是仍然是用马在轨道上拉车。也有人试验在道旁设置牵引机械,用缆绳拉车行进。蒸汽机在工厂使用以后,英国有人试制蒸汽机车。1814 年,一个矿工的儿子乔治·史蒂芬孙(1781—1848 年),经过长期钻研,制成了蒸汽机车。1825 年,从达林顿到斯托克顿的铁路通车,史蒂芬孙驾驶他设计的蒸汽机车,拖带三十四节小车厢试行。1830 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正式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列车。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创造了每小时二十九公里的速度。①火车载运旅客速度快,费用省,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兴建铁路的热潮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欧洲大陆和美国勃起。1848—1850 年,不列颠已建铁路六千多公里,法国二千公里,德意志三千公里,五十年代,铁

运煤的木轨道(十八世纪、英国)

史蒂芬孙和他的“火箭号”机车路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显示了筑路技术。在美国,铁路更有大发展。1869 年横贯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建成。1870 年,全世界铁路长度已经超过二十万公里,发展如此迅速是大出当初倡导者的意料的。

铁路的兴建对煤铁工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铁路本身需要迅速沟通沿线情况,这又直接推动了传递信息方法的改进。十八世纪,科学家们经常论及用电传递信息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制成传导工具。1833 年,两个德国教授才在一千码的长度内建立了有线电讯联系。不久,美国人莫尔斯成功的制出了电报机,1844 年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建立了有线电报,开辟了电讯途径。1851 年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沟通了英法间的电讯交通。在大西洋底敷设电缆,沟通欧美,几经挫折,也终于在 1866 年办成。

世界大小依旧。但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人们的交往频繁了便利了, 而世界也似乎缩小了。

① 明轮又称蹼轮(paddle-wheel),借它开动的船称为轮船。后来改用螺旋桨代替明轮。

① 有的书说在五十三分钟内行驶了十二公里,详见《西方文明史》,英文版第 527 页。

工业革命与农业技术革新 1770—1870 年这一百年间,工业与农业在欧美并肩进行变革。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迅速成长和对粮食与原料的大量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业得生产出大量的农产品。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农具和运送农产品的便捷手段,大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农场与工厂在一系列变革中结合起来造成了近代物质文明。

欧洲农业一向落后,中世纪的农业耕作制度如三圃制一直保持不变。十七八世纪,荷兰人首先改进耕作方法,英国人起而继之。十八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条播机,废弃了撒播方法;还提倡使用马拉耕耘机,粉碎田垅间的土壤。作物轮作是耕作方法上另一个革命性的发展,那是在一块土地上每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几年重复一次,而不是年复一年地在那里种植同样的作物。轮种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采用轮种法就不必每三年休耕一块土地了。十八世纪,英国人试验在科学的基础上饲养牲畜。为了鼓励科学种田, 1793 年英国设置了农业局。

欧洲的农具还是古老的农具,以犁说,使用的还是木犁。这种犁只是尖上有点铁,不能深耕,直到十八世纪末,铁犁才代替木犁。比起我国战国时代使用的铁犁铧来,木犁就落后了二千年左右。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欧美的农具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收割机器首先出现在英国,但是最省力的农业机器是美国的发明。马克科尔米克发明了收割机。这个人既是个巧匠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1847 年,他在芝加哥创办农机厂,他相信芝加哥将成为谷物产区的中心。他在那里制造了多种农业机器,奠定了农业机器这一大工业的基础。至于打谷机本是英国人创始,十九世纪早期,美国从英国输入,经过仿制改进,成了重要的农业机器。农业机器的发明、使用和推广,给近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创立了必要条件。

农业机器是节省农业劳动力的手段,提高产量除了改进耕作方法以外, 还需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休耕和轮种只起到保持土壤肥力的作用,采用肥料才是新的突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意志的化学家来比宣传有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他指出,植物的生长依靠三种基本元素,即氮、磷、钾,土壤中的这些基本元素要靠肥料来补充。这就从科学上说明了施肥的道理。为了提高产量,自然肥料不够使用,化学肥料成了农业的一大支柱。